1.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是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其源头可上溯至古代希腊、罗马帝国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工业化城市。 在19世纪上半叶,流行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体裁形式。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的民间音乐。前者是将古典音乐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选段加以改编,使之变得简单,然后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其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纪中出版的许多根据歌剧和交响乐的片段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乐谱就是供广大市民家庭在茶余饭后消遣用的。后者是将质朴单纯的民间音乐用现代音乐手段加以美化包装,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流行。如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19世纪中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后,在欧美各国广为传唱。即便到了今天,这种通俗化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民间音乐依然在流行音乐(尤其是器乐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进入20世纪后,流行音乐逐渐产生了一些独有的体裁形式,如爵士乐、摇滚乐、“叮砰巷”风格的流行曲等,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此时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层次和深度上比19世纪更甚。 “乡村与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乐原是一种典型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民间音乐。20年代后,经过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发掘推广,很快进入了流行音乐领域,成了美国流行音乐中的一处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国的“民谣复兴运动”、80年代欧美流行乐坛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国的“西北风”中都可以看到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还有些民间音乐则与流行音乐完全融和为一体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乐(如:控戈、伦巴和桑巴等)就很难确定其窨应归属于民间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的范畴。 本世纪20年代初,以格什温的《布鲁斯狂想曲》为代表的美国“交响爵士”(Symphonic Jazz)运动试图将爵士音乐语言与交响音乐的形式相结合。50年代的“第三潮流”(Third Stream)音乐和60年代末的“艺术摇滚”(Art Rock)则是从音乐思维的层面上将这两种音乐相融合,比“交响 爵士”更进了一步。70年代末兴起的“新时代”(New Age)音乐更是综合了自中世纪的天主教圣咏、原始部落的宗教乐舞、直至当代锋派的实验音乐。 流行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又称“通俗音乐”。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一样,是一种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 “流行音乐” 并不等于“流行的音乐”、“通俗的音乐”。“流行”、“通俗”只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的特征。例如:贝多芬的《致艾丽丝》世界流行,但它属于“古典音乐”,而非“流行音乐”;爵士乐在中国并不很流行,但它却是“流行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支系。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三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以至于有时候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同时在产生的时间上、传承及社会存在的方式上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 产生时间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最为古老,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在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的今天,所谓的民间音乐通常特指那些产生并流行于农业地带的音乐或由此类音乐演变发展而来的音乐。 古典音乐萌芽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又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王公贵族的扶植,中产阶级市民的参与,在18、19世纪中达到全盛。 流行音乐的出现则要晚得多,是在19世纪上半叶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史中的两次飞跃 ————爵士乐和摇滚乐分别出现于本世纪初和50年代,恰好于现代工业中的“电力革命”(电力能源的广泛应用)和“电子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应用)相同步。 传承方式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以口传心授为主,形态相对比较稳定,发展演变比较缓慢。有时一首民歌历经几百年而依然保持原貌。民间音乐的流传范围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较大,相互间的影响渗透亦相对较少。各地的民间音乐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民间音乐的这种某一特定局部的稳定单调恰恰构成了其整体上的丰富多彩。 古典音乐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学生通过大量的书面文献和体系化的理论学习来了解把握传统,又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来突破传统,以求创新。古典音乐既有承袭前人,保持传统的一面,又有不断创新,飞速发展的一面。 流行音乐的传承也是以口头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体系化理论和书面文献。但流行音乐借助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唱片(录音)和广播电视,故而受地域空间和时代的限制比较少。听众的喜新厌旧又使得流行音乐不断翻新。但由于受制于流行音乐家自身的素养和听众的欣赏习惯,流行音乐的形态演变远不及古典音乐那般迅速。 社会存在方式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是一种集体创作的音乐,一首民歌往往要历经几代人的不断加工完善。民间音乐的主要功能是自娱自乐,创作表演者与接受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的角色区分。 古典音乐是一种精英文化,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知识。严肃的古典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20世纪的先锋派音乐更是完全不顾大多数接受者是否能充分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流行音乐是一种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的音乐商品,音乐家的个性与理想的展示常受制于市场需求。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的消费需求,流行音乐呈现出混杂多变的面貌,使人很难确切把握其整体文化特质。流行音乐只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当代社会所存在的任何一种思想意识。 流行音乐大致包括以下分支 (一)爵士乐及摇滚乐,均起源于美国。爵士乐从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摇滚乐也将近半个世纪。它们流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至今长盛不衰。这两种超越时空的流行乐种是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流。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还有各种变种,如爵士乐分热爵士、冷爵士、鲍普乐及现代爵士乐等;摇滚乐分民歌摇滚、爵士摇滚、硬摇滚(重金属摇滚)、软摇滚、交响摇滚(艺术摇滚)及歌剧摇滚等。 (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交舞曲和民间舞曲,如欧美上层社会流行的圆舞曲、小步舞曲、加伏特舞曲、波尔卡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以及拉丁美洲、南美洲的伦巴、探戈、桑巴舞曲等。这些社交舞曲及民间舞曲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动人的旋律以及丰富多姿的节奏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除运用于伴舞外,不少还成为音乐会的保留节目,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三)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地区性音乐(如美国的布鲁斯、拉格泰姆和乡村歌曲),通俗性的创作歌曲(如港台流行歌曲,中国二三十年代流行曲,八九十年代通俗歌曲以及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日本、意大利及前苏联通俗歌曲等)和按照轻音乐的笔触、情调加工改编的民间歌曲、乐曲等。 (四)古典音乐中各种轻松活泼的乐曲、舞曲、标题小品、歌剧、舞剧选段以及以古典音乐为素材的各种改编曲、通俗钢琴曲等。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也夫称这类音乐为“轻的严肃音乐或严肃的轻音乐”是十分贴切的。这类格调高雅的通俗精品具有永恒的美,脍炙人口炙人口,百听不厌。 (五)各种实用性的影视音乐、背景音乐、环境音乐、广告音乐、以及供剧院、歌舞厅、夜总会及家庭等场所使用的娱乐及自娱性音乐(包括卡拉OK曲库中的大多数曲目)
2.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
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从第一个高峰到第二个高峰期差不多经过40年。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3.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简述
音乐是抽象艺术,音乐存在于每一个已知的社会,过去和现在,被认为是一种文化普遍性。由于世界上所有人,包括最孤立的部落群体,都有一种音乐形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音乐很可能在人类分散到地球周围的祖先群体中就已经存在。
因此,最早的音乐可能是在非洲起源的,然后演变成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影响因素为社会,生活经验,经济组织,气候,技术的获取以及信仰的宗教等。音乐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演奏和聆听音乐的情境以及对音乐家和作曲家的态度都因地区和时期而异。音乐史是音乐学和历史的一个独特的子领域,从时间顺序的角度研究音乐。
4.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参考书
流行音乐导论课学流行音乐的历史和发展。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见前苏联《音乐百科词典》1990年版)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
从根本上讲,最开始的流行音乐应该从19世纪美国工业文明的兴起说起。那时大批农业人口进人城市,构成一早期的产业队伍,城镇市民的结构产生变化。来源于市民阶层中的新文化代表就是早期的流行音乐。
5. 总结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发展史,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中国乐坛,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高度繁荣,欣欣向荣的趋势。这个时期的音乐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辈出。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周杰伦、蔡依林、张韶涵、容祖儿等。风格多样。
这一时期的乐曲风格主要有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新式说唱和以蔡依林为代表的唱跳以及张韶涵为代表的抒情歌曲。歌手大多身兼多职。
6.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论文
流行音乐(pop music)是一个在20、21世纪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中国流行音乐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30至40年代是第一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2000年到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更加辉煌和成熟,如今已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明。
7.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图片
一阶段来源于市民阶层中的新文化代表;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南北战争,经济的发展促使了音乐的发展;第三阶段70年代,迈克尔·杰克逊带领了MTV和流行音乐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四阶段是70年代后,由于音乐风格更加的多样化、商业化,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
8.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图
中国近代音乐史经过学堂乐歌的洗礼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洗礼,在20世纪20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中——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的成立也对中国近当代音乐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萧友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曾经受到民主领袖孙中山的派遣到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建的——德国莱比锡音乐学员专攻教育学,同时又学习了理论作曲,之后返回国内,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理论的教育家)支持下成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但是当时的北平是军阀割据以及混战的时期,此项音乐活动并没有受到重视。萧友梅先生并没有灰心,1927年,同样在蔡元培的关怀下,再上海成立——国立音乐院,这就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始(后更名为上海音乐学员),时任学院教师的不乏黄自、萧友梅、青主、韦瀚章等音乐大家,也培养了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的一大批音乐人才,如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
9. 流行音乐的发展时期
流行音乐的早期发展是来源于市民阶层中的新文化代表,到70年代,迈克尔·杰克逊横空出世后,带领了MTV和流行音乐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
在70年代后,由于音乐风格更加的多样化、商业化,流行音乐的发展日益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