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日韩服饰 > 正文

粤语流行歌曲(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

1.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

帝号(读音:di hào)是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另外包括谥号、庙号、年号和尊号也属于帝号。但庙号、谥号是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世对亡帝的称呼。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

2. 粤语歌发展史

《铁塔凌云》,官方公认第一首粤语歌,许冠杰,1973年开创粤语歌鼻祖!以一个香港人游历世界回归故地的心态,唤起对香港这片家园的重视。

而许冠杰也从这首歌开始身体力行,大量创作粤语歌曲,用通俗亲切的广东话填写歌词,内容主要反映香港市民日常生活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多有讽刺时弊的意味,唱起来非常“顺口”,再加上他道出了在当时经济起飞下不少星斗市民的日常琐事与心事,故得到广泛流传,该作品歌曲歌词和旋律中都展现出其乐天和积极对待生命的性格。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3.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什么意思

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鼎盛的社会局面。

4. 粤语歌曲是谁开创的

开创粤语歌曲的第一人/鼻祖是廖智伟,他的作品《海上风光》诞生于1956年。后期有一众大马歌星。。郭炳坚及港台的卢海鹏甚至尹光亦有翻唱!

5.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多少年

所谓公元纪年,是阳历的一种,本是欧洲人的纪年方式,它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耶稣诞生之后的日期,被称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也就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耶稣诞生之前,称为主前Before Christ(B.C.),也就是公元前。

辛亥革命后,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采用公历作为国历,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并沿用至今。

也就是说,我国使用公元纪年不过107年的时间,那么我国在古代时期都是怎样纪年、纪月、纪日的呢?

1、纪日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纪日。

天干有十个,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简化后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还是简化后的好。

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相配。

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可以组成60个单位,这就是所谓的六十年一甲子。

六十甲子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如果今天是甲子日,那么之后便分别是乙丑日、丙寅日等,之前便是癸亥日、壬戌日等。

比如《左转》中写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便已经开始了。

一天之内的时间,古代一般用地支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每天的23点至次日的1点为子时,23点为子初,0点为子正,1点为丑初,以此类推。

十二时辰

另外,十二时辰从子时开始,分别又被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而一个晚上又被分为五更,每更两个小时,“三更”便是子时,所以有“半夜三更”的说法。

2、纪月

古代纪月比较简单,就是用序数来记,即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其中一月又称“正月”,今天的农历依然是如此纪月的。

不过每个月都有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纪年

1)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方法是按照天子和王公即位的年次来纪年,直到新君即位为止。

例如公元前770年,在我国古代就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

2)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年,这一年便是“建元元年”。

这一纪年方式后来被历代所沿用,更换年号则重新计数。

3)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其实与干支纪日相似,但始于东汉,同样是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永不中断。

比如我们所说的甲午战争,“甲午”便是甲午年,即公元1894年。

4、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于是又把一年分为二十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逐渐完备的,《尚书》中便有记载,但最迟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我们见到的二十四节气已经与今天完全相同了。

6.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什么时候

一般说法粤语流行曲源于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于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

7.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

作为一个独立曲种的形成,大约是在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即公元1821-1874年。

使相声表演艺术得以最终确立的因素,据说是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北京“八角鼓拆唱”名角张三禄离群单干有关。

相传张三禄为人机智诙谐,但性情刁钻善于自我表现,常在“拆唱”八角鼓时擅自“抓哏”使噱,使同台演员无法对应而丢脸伤面子。长此以往,导致同行不愿与他同台并有意排挤他。在此情况下,他愤而撂地,一个人以说演笑话的方式为生,并在其笑话中加入了“拆唱八角鼓”中“逗哏”的技巧。

他不愿自己的表演称之为“八角鼓”,而是借用了一个一个人行艺的表演名称。称之为“相声”,从此开创了单口相声的表演先河。又因为“全堂八角鼓”(八角鼓的另一种表演形式)讲究“说、学、逗、唱、吹、打、拉、弹”行当十分齐全,且后来相声的表演中也对戏曲与民间小调的学唱有所发展,故在相声艺人的后来艺术实践中,也运用了“说、学、逗、唱”来概括自身艺术的构成技巧。

张三禄之后,相声的表演渐渐形成气候,形成了三个支脉,即朱绍文派、阿彦涛派、沈春和派。

其中的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汉军旗人,世居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幼习二黄小花脸,后改习架子前脸(彩扮莲花落的丑角)。据说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勒令百日内不准动乐演戏,朱绍文为生计所迫,同治元年(1862年)改行到天桥一带撂地演出,他有四名艺徒: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

在此之前,相声的演出全是单口表演,朱绍文则常常与徒弟搭档表演,开创了对口相声表演的先河。之后,多人表演的“群口”形式也出现了,至清末明初,相声不仅仅在京津地区广为流传,而且远传到了东北、山东、江苏等地,成为了影响面较大又风格独特的曲艺形式。

8. 粤语流行音乐开创元年

白话发源于广信,是古苍梧县,即今梧州市区,而不是封开县!

一、鼓吹广信在封开的,比较典型的砖家有下面几位:

1、广东学者陈乃良1988年根据《汉书·武帝记》:“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一口咬定下濑将军下苍梧是从贺江顺水路而下,汉书只是说下濑将军南下苍梧,并未说明是水路还是陆路,也没说明路线,陈乃良之词实为伪辩!

2、2004年8月,黄伟宗教授等五十多名砖家在封开又召开了“岭南文化古都”学术会议,1996年、2004年、2011年先后出版了《岭南文化古都———封开》、《封开—广信:岭南文化古都论》、《封开:广府首府论坛》三本伪书!又如司徒尚纪在《岭南文史》1996年4期,引用《读史方舆纪要》与《苍梧县志》记载梧州府广信城条时, 只用上句 “在今府治东 , 汉置, 自三国吴以来, 皆因而不改。” 仅以“府治东”为由(意思是梧州府东边),一口咬定是封开,却把紧接连的 “城邑考, 府旧城在大云山麓(大云山现叫白云山,位于今梧州万秀东北), 东北跨山 , 西南两面皆临江。” 的下一句弃之不要 。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 , 实为伪论!按照“东北跨山 , 西南两面皆临江”的说法,广信城正好是现在的梧州万秀区,而封开县东北只是贺江根本不靠山!即使按照上句 “在今府治东 , 汉置”,梧州县衙东面正好是万秀区,而此“砖家”却把目标引向20公里开外的封开县,可谓脑洞大开! 其实《苍梧县志》还有记载:“万寿宫在县治东,旧为火神庙”,这里也“治东”叫法,现在万寿宫就在今梧州市大中路与和平路交接处之东侧,这砖家是不是也要把万寿宫搬运到封开呢?

3、砖家王国维校对《水经注》卷37 ——水条, 记载郁水“东迳猛陵县。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 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今北流江——作者按) 於县左合郁溪(古名郁江, 现名浔江——作者按) , 乱流迳广信县”,以北流江在左边汇入郁江流迳广信县为理由认定广信就是封开,事实上北流江在左边汇入郁江后既流经梧州也流经封开,此砖家却一口咬定就是封开,这是什么强盗逻辑?

其实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还有这样一句话:“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猛陵县,县治猛陵(今广西苍梧县人和镇孟陵村),正好在梧州万秀的西面偏南,却是封开的西面偏北,打脸吗?

4、 上面这几位砖家的“论据”在被人戳穿之后,他们至今都没敢做出回应,这是为何?

二、封川县本地的县志类书籍,对封川和广信的描述,存在不少与现实有矛盾的地方,比如同一本《封川县志》,一会儿说是“据邕、桂、贺三江之口”,一会儿又说是“即今贺江口上”,很让人怀疑上面的记载是不是指现在的封开:莫非是因为隋朝时期封川曾经做过苍梧郡府?

1、明宣德元年封川教谕陈颢的《重建封川县治记》:“临封据邕、桂、贺三江之口”,以及《封川县志》记载“封川为东粤奥区,前带长江,后倚峻岭,据邕、贺、桂三江之口”,但是现今封开县只临邕、贺二江之口,与桂江根本不沾边!

2、《封川县志》中记述:“汉广信县,在县北十里,梁改梁信,隋改封川,唐改封兴,宋改封川,即今贺江口上。”这里虽然说是在贺江口上,但是有意思了,因为文中有一句“在县北十里”,这到底是说广信在封川北边十里?还是封川在广信北边十里?不过这不重要,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明的就是,这个贺江口上的封川县距离广信有十里远,请问贺江口三角洲那巴掌大的地方,如果拉出十里距离的话,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贺江口那块地才多大?两面夹山,左右连江面一起算上都不到2公里宽,南北长也不到5里地,出了这范围就是大山,怎么还能放上一个广信城旧址?放在大山里吗?

3、导致混淆的原因是什么 ?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封川县曾在隋大业三年至隋末一度作为苍梧郡治(607-618,共11年),才给了不少学者乘机浑水摸鱼的机会。广信县原为苍梧郡治,而梁信县成立于南朝梁武帝四年(公元523年),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朝廷成立封州,梁信县是州治,到隋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苍梧郡广信县改为苍梧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梁信县为封川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隋末,朝廷废封州,把封川县划入苍梧郡,苍梧郡府搬到了封川,封川县在这段时间(公元607-618年)成了苍梧郡治,反过来管辖由广信改名的苍梧县!“至唐初复置梧州时,苍梧县又成回治所,一直沿袭至今”唐初苍梧郡治所又搬回苍梧县!就是因为这封川县曾经做了11年的苍梧郡治,致使不少学者浑水摸鱼把封川吹嘘成广信!广东人以隋朝末封川县做过11年苍梧郡治为由,妄称秦汉时期属于广信县,可笑之极,吹牛也不看看历史时段!秦汉时期,封开那地方连名字都没有史书记寻,南朝才有记载叫梁信县,而不是广信县,一字之差,“专家”们想以此打擦边球,广信县与梁信县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隋朝后期广信县改名苍梧县,梁信县改名封川县,都有历史可查,却从来没发现封川与广信有什么扯得上关系的地方!现今封开县又拍记录片又造“广信塔”,极力造假,不觉得可笑吗?

三、论历史文物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 因城市发展需要,梧州城在城建过程中 , 先后发现西汉窑址, 发现从汉至南朝古墓, 出土大量文物。现根据 《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出版)发表论著材料, 从中选出几个文物点就足以反映出当时广信城的大体概貌 。

1、富民坊文物点, 位在城西北桂江西岸,先后挖出 27 个陶窑遗址,占地面积约1 万平方米, 出土大量半成品和印纹陶片,经鉴定这些窑为西汉生产印纹陶的陶窑遗址 。又在窑址南面约300 米~ 400 米处 , 即今梧州市一建公司驻地内,发现一古墓, 该公司因挖土建房, 发现此墓室文物丰富, 有瓷器、 铜器 、 饰品共 63 件, 以及五铢钱 130 枚 。铜器中的提梁壶 、 薰炉和神兽人物镜等具有独特风格。梧州博物馆鉴定该墓为南朝古墓 。

2、鹤头山文物点, 位在城区北面的鹤头山最高处。1973 年 11 月梧州胜利酒厂在该处基建中发现两座墓葬, 出土文物繁多 。这些文物有铜皿、铜樽 、 规矩纹铜镜、 五铢钱和直身罐等 , 具有独特风格, 与我国南方一些省出土同类文物形状近似。文物部门鉴定两墓为东汉墓。

3、旺步文物点, 位在城区西江南岸。该处有多座古墓, 出土文物有刻花铜案 、 铜碗和铜尺等多件。其中铜碗的碗花背面 , 刻有 “章和三年正月十日钱千二百文” 铭文。 “章和” 为东汉章帝刘火旦的年号, 有力说明此两座墓为东汉墓。文化路文物点 , 位于城区北山下的文化路。70 年代初期 , 市政工程部门在修建地下水道时,于该地发现一座完整的砖室古墓。该墓出土有双复耳青瓷罐等近 30 件文物 。仅从该墓使用的平面网纹砖来看, 这种砖与该市过去出土有 “永嘉

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 、 “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寿考” 的墓葬遗物的纪年砖基本一致 。 “永嘉” 为西晋怀帝司马炽年号 。这说明此墓为晋代墓 。

4、 从汉初的苍梧王城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拆城墙修马路,绘图丈量记之甚详 , 其中汉代广信就由原南越国苍梧王城向南扩筑成半梯形 ,北由今东正路45号至10号 ,中由东中街顶幼儿园至传经里4号, 南由东中街13号至文化路东三巷6号 , 周长600米 , 面积2.5万平方米 。陈金源认为 , 《城邑考》所说的苍梧王赵光筑的苍梧城就在今梧州市区内 ,那是一座土城 , 周长424米, 面积11236平方米, 遗址在今东中路和东正路 ,东至东正路博爱里,西至东中路一巷 。就是这座苍梧王城, 后来改建为广信县城。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再扩充至今大中路口和吴太史第 ,周长880米 !

5、封开县虽然也发现有汉代古墓, 但数量少,而且这些古墓都远离县城 , 分别位在距离封川城50 公里 ~ 60 公里的北部南丰镇和羊墩及东北部杏花镇斑石岭等地 , 位在古封川城的古墓就罕见。这种现象的存在 , 与今梧州城边缘地带存留有众多汉至南朝的古墓相比相差太大。两地水陆交通条件相比 , 差距亦很悬殊 !与你们所说的所谓古代封川是个繁华地的说法名不副实!现在封开的那个广信塔,不过是请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画个图纸拿回去,用钢筋水泥做成的所谓“文物”,至于说古代有广信塔的说法,可留下了砖瓦为凭?

四、文献记载:

1、北宋人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云:苍梧县(旧二乡,今六乡)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

2、唐代曾作岭南节度、淮南节度使,德、顺、宪三朝宰相,在其史学名著《通典》中云:

“后汉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国四百余所。其后亦为十三州部:……交治广信,今苍梧郡苍梧县……”,《通典》的《古南越》篇的“序”中也云:“……至(汉)献帝,乃立为交州(领郡七。时张津为交趾剌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其上表请立为州,置牧,初理龙编县,即今安南府县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苍梧广信县,即今郡苍梧县也……)”

3、南宋人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云:“苍梧县,《旧唐志》云,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即今治。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

4、《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云:

  “交州:汉置……建安间徙治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苍梧郡……汉初赵佗封其族人为苍梧王皆此。武帝置苍梧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广信县,汉置。隋。改曰苍梧。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5、《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1988年3月第一版,1989年7月第二次印刷)云:“苍梧县:隋开皇中以广信改名,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后迁治龙圩镇,即今广西苍梧县。”

6、《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三)》徐杰舜文《岭南文化解剖散论》说:“苍梧郡治所广信(今梧州)……”

7、 《岭南古代方志辑佚》(广东方志办古代方志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骆伟、骆延辑注)其中《交州记》的校注,“交州”条说“交州。汉置,交州剌史治龙编(今越南北部),建安时徙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后又改治番禺。……”

8、《广东百科全书·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云:“交州……剌史每年巡行各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9、宋代欧阳文心 《舆地广记》: 也记载有“苍梧县, 本汉广信县, 为苍梧郡治, 东汉以后因之。隋平陈, 郡废, 改广信为苍梧。唐立梧州。”;《大明一统志》卷八十四梧州府条,以及《大清一统志》三○广西册梧州府条, 都记述广信城就是梧州城, 都记述苍梧郡治在梧州;清朝谢启昆《广西通志》, 在该志第一册卷三、卷四、卷六的表格文字和条文, 都记述苍梧郡治和广信县城位在今梧州城, 都记述两个治所建置时间是从西汉元鼎六年起至南朝败亡长达700 年历史。民国年间, 蒙起鹏《广西通志稿·地理篇郡县沿革》, 也记述今梧州城为苍梧郡治所, 为广信县城。

9.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谁

李贺。

1.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是李贺。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李贺所开创的“长吉体”诗歌成为整个唐诗实现彻底审美转向的代表。语言悲冷凄苦。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2.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喻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3.长吉体诗歌成为整个唐诗实现彻底审美转向的代表,他那凄艳诡激的诗风不仅成为前无古人的开拓与创新,也成为晚唐诗歌直接效法的创作典范。这一流派对后世影响甚大,包括李商隐、温庭筠都曾创作过这一流派诗文。

10. 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创元年是哪年

唐朝元年就是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的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有字母km的衣服是什么牌子

明星最爱哪些品牌的高跟鞋

哪里有比较好点的时尚搭配类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