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辞学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流行语研究
词语承载的历史文化越厚重,如某些成语,修辞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2. 网络用语中的修辞分析论文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
3. 当代中国修辞学
当代修辞学
《当代修辞学》(Contemporary Rhetoric)是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
《修辞学习》创刊于1982年,2009年正式更名为《当代修辞学》。
据2018年5月官网显示,《当代修辞学》编辑委员会拥有主编1人,编委会主任1人,执行编委4人,编委10人。 据2018年5月28日中国知网显示,《当代修辞学》共出版文献5616篇,总被下载1139213次、总被引25590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949,(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90。 据2018年5月30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当代修辞学》载文量为2149,被引量为6988次、下载量为64074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当代修辞学》影响因子为1.036,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968名。
4. 网络流行语的修辞分析
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5. 网络流行语中的修辞现象
楼层: 1 修辞手法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 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 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体构成陈述关系。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 (一)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当做人来写。如: (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 硬币正悄然“退休”。 (二)拟物 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如: (3)打得日本鬼子夹着尾巴逃跑了。 (4)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三、借代 直接用与本体甲有相关关系的乙代替甲的修辞格。如: (1)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 (3)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四、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五、夸张 对事物或行为作超越事实的描述的修辞格。例如: (1)毛色格外发亮,好象一根毛尖都冒出一桶油。 (2)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 六、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七、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 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 (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 (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九、对偶 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根据两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将它分为三类: (一)正对 上下句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同一事理,意义上互相补充。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反对 上下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叙述,意义上相反相成。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首甘为孺子牛。 (二)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如: (3)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十、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如: (1)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圆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2)理想是石,敲出了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十一、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解题过程]八种常见修辞格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6. 中国修辞学发展
修辞学
【概论】
语言学的一门学科。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即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名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揭示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指导人们运用和创造各种修辞方法怜恰当地表现所要传达的内容。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辞可以令人:
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更清楚了解别人的意思,不会受修辞手法的影响而有所误解
便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
【语源】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诚”。是修饰文辞的意思
修辞的“辞”可以分为文辞(写文章所用的)和言辞(或称语辞,口头说话所用的)。最初的修辞和语言一样,重心都在说话方面;就连“辞”这个字最初也是指言语,而非文字的组合——说文解字:“讼辞也。”后来重心才向文辞发展。
【历史】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
魏晋之后,不少文学批评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
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7. 当代汉语修辞学
《修辞学教程》吸收当代修辞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汉语修辞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汉语修辞手段、修辞方法的结构和功能,概括了修辞交际的基本规律,行别是社会心理规律,揭示了话语建构和语语理解论和方法,简要概括了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8. 网络用语的修辞分析
1、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2、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3、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9.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岑麒祥
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陈望道
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
丁声树
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符淮青
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有《现代汉语词汇学》。
高名凯
著名语言学家,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
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主要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著有《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
郭锡良
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
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有《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胡明扬
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
胡裕树
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有《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
胡壮麟
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有《语言学教程》。
黄伯荣
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蒋礼鸿
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有《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
金兆梓
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有《国文法之研究》。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統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
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伺台(社伺)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国音的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李荣
音韵学家、方言学家。有《切韵音系》《汉语方言调查手册》,创办了《方言》杂志。
李行健
主持完成国家规范标准项目《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廖序东
方言学、教学语法研究、楚辞研究。有《现代汉语》《汉语语言学书目答问》《楚辞语法研究》。
林焘
汉语音韵学、现代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语音学教程》《北京话的连读音变》《北京语音实验录》。
刘叔新
《汉语描写词汇学》。
陆俭明
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有《现代汉语虛词散论》《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吕必松
在北语语文系首先创办了培养对外汉语师资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86年提出了“总体设计理论”,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可以归结为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四大环节。有《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
吕叔湘
重点研究汉语语法。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编纂《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
罗常培
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査、音韵学研究。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有《汉语音韵学导论》《临川音系》。
马建忠
《马氏文通》是中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建了中国的语法学。《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马庆株
现代汉语语法,兼及词汇、修辞和语文现代化。有《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
马真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与陆俭明合著)、《简明实用汉语语法》。
邵敬敏
研究主攻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有《汉语语法学史稿》《现代汉语通论》。
沈家煊
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有《“有界”与“无界”》《不对称与标记论》,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
唐作藩
《汉语音韵学常识》《上古音手册》。
王还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创者之一,有《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王力
《古代汉语》《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汉语史稿》。
王宁
编高校教材有《汉字汉语基础》《中国文化概论》《汉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
魏建功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ー,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莫基人。主持编纂《新华字典》。
伍铁平
《词的语法学导论》(合译科学出版社);《普通语言学纲要》(合译,商务印书馆)。
形福义
主攻现代汉语语法学,也研究逻辑、修辞、文化语言学和相天的其他间题。有《汉语语法学》《文化语言学》《汉语复句研究》。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语言论一一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
徐枢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专著有《宾语和补语》《语素》《实用语法修辞》(合著)。
叶蜚声
与徐通锵合作著作《语言学纲要》,合译的重要著作有素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有《方言与中国文化》。
张斌
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词类问题、语法分析方法、三个平面理论等方面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新编现代汉语》。
张志公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赵金铭
著名对外汉语教育专家,专著为《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赵元任
赵老是中国第一位用科学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调查的学者,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有《中国语文法之研究》《现代吴语研究》。
周有光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研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间题,研究比较文字学和文字的发展规律。
周祖谟
中国文字、音韵、训击话、文献学家,有《问学集》《方言校笺》。
朱德熙
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1961年首先提出变换分析法,并且在国內最早运用这种理论来描写分析汉语句法。有《语法修辞讲话》(与吕叔湘合著)、《语法讲义》《语法答问》。
10. 网络用语中的修辞分析
我们小学阶段学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对比等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比喻,比喻句是把什么东西比作什么东西,能够让句子更加具体,形象,排比句一般是三个及以上相同的句式,能够增强句子表达的气势,增强语气,反问句也是增强句子表达的气势,
11. 网络语言修辞现象研究
笔芯不属于修辞手法,它属于网络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