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物画时尚
英国著名水彩画家
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英国绘画史上是第一个用水彩作画的,在他以前只有用单色画和素描淡彩。他的创造性研究和试验取得了这种画法的可能性。他的画法是在描画好的草图上再着水彩色,而且还喜欢在风景画上加些人物,显得更生动,更富有生活气息。他的绘画技法格外受人重视,得到很大的发展,也赢得了后来的水彩画家们的无限感谢,被誉为 “水彩画之父”。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他孜孜不倦地研究水彩着色的多种方法,还研究风景画中的空气效果。他的绘画技巧从传统的先打灰底再上色,改变为用暖色或关系色打底,集中加强景物的气氛效果,并用光的分布来突出对比。他想象力丰富,用色明暗谐调,水分流畅,笔触生动,利用水彩明快透明的特点,却能表现出如同油画般强烈的光色关系,足以证明他的无比的才华。他短暂的一生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他的成就和影响。
约瑟•梅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他是英国杰出的画家,一生创作了几百幅油画,几千幅水彩画和速写,给英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他大胆地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光的效果,使水彩画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在绘画的色彩处理上有些方面已经呈现出印象派的某些画法,因此有印象派先驱者之称。《失事船沉没以后》是他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表现出他在色彩和水彩技法上的高度造诣;其后的印象派的绚丽的光色变化,几乎都在他的笔下出现了。《凯威莱城堡》的整个画面,色彩缤纷,虚实交错;光和色的变化,使画面显出深远的空间感,给人以无限高远、辽阔、清新而庄严的意境;绚丽的色彩表达出浓郁的诗意。善于用色彩表达出流动着的空气感觉,是他全部水彩画的特点。
约翰•康斯太勃(John Constable 1776-1837)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属于英国而且也属于欧洲。他用饱含颜色的画笔,挥洒自如的笔法,把他对自然景色所获得的印象,得心应手地描绘出来;有时用枯笔敏锐有力地刷在粗纹纸上,利用透出纸的底色,表现光的闪动效果。他的画面比透纳的更倾向于写实,那富有英格兰特色的湿润的土地和浓郁饱和的树枝树叶,是画家满溢着对祖国和家乡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描画出来的。
约翰•瓦莱(John Varley 1778-1842)他在英国十九世纪绘画史中是一个著名人物,他是风景画家,也是杰出的艺术教师。他的学生中有成就者如:考普莱•菲尔丁、德•温特、戴维•考克斯、威廉•亨利•亨特等。在水彩画技巧和构图方面,他的指导是卓越的,他摒弃旧的传统教法,而是让学生面对现实,生动活泼地写生。他的《康威远眺》,以洗练的笔触描绘了晴朗的天空、城堡与郁郁葱葱的谷壑丛林对比,相映成趣,用色概括,却又变化细致,充分体现其艺术特性。
约翰•西尔•柯特曼(John Sell Cotman 1782-1842)他的作品具有独创性和多方面的才艺,他把对象简化成图案式,以抽象观念观察事物的趋势,当时被认为违反常规,但无可否认他有杰出的艺术技巧和灵感。《渔村景色》是他的著名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他具有在物象上赋予多种色调和色彩的光的感觉,并以极端严谨的手法使其臻于完善。
戴维•考克斯(David Cox 1783-1859)他是康斯太勃以后的著名水彩画家。他在用水彩表现自然情趣与气氛上,画风明朗而活泼,具有创造性的成就。他的《和平与战争》是当时难能可贵的用水彩画表现具有情节内容的寓意作品,他以严谨的造型,出色的水彩技巧和阴沉的色彩描绘出这一具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并传达出压抑低沉的情调。
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他领导过水彩画协会的工作,对英国水彩画的提倡和发展,有过不少贡献。他以透明方法,多次色相重迭,画出鲜明而深厚的色调。熟练的技巧,敏锐的色彩感觉,并准确地抓住光线这个难关,巧妙地处理主次形体的光影变化和色调的对比关系,在他的名作《古建筑》画面上充分可以证明。
理查德德•波克斯•波宁顿(Richard Purkes Bonington 1801-1828)作为一个画家,他在英国画派与法国画派之间起过桥梁作用。他的作品具有英国特征,同时又是英国风景画复兴时期的标志,曾给法国很大影响。《在阳台上》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这幅作品上约略可见他不受古典主义的拘泥,先从大体着眼,用笔纵横,意贯全局而不脱离写实的表现方法;其色彩简洁明快,强烈的阳光感使画面充满蓬勃的朝气。他的创造力,他的美丽的色彩和笔触是以最大的刻苦努力培育出来的。他从不停止工作,经常搞研究和实验。可惜他那独特的艺术风格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便过早夭折。他的早逝对英国艺术是不可估计的损失。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水彩画已经奠定了独立的基础,经过众多画家的苦心研究,推进和发展了纯粹水彩画的特性。这一时期产生的众多优秀的水彩画家(见附录),不仅在英国而且在欧洲的画坛上,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对于十九世纪英国水彩画的成就,不仅在英国美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是不能低估其价值的。
附录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英国部分著名水彩画家(以出生先后为序)
亚力山大•科仁斯(Alexander Cozens 1717-1786)
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
威廉•配尼(William Payne 1760-?)
约翰•克罗姆(John Crome 1768-1821)
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 1775-1802)
约瑟•梅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
汤姆斯希费(Thomas Heaphy 1775-1835)
约翰•康斯太勃(John Constable 1776-1837)
约翰•瓦莱(John Varley 1778-1842)
约翰•西尔•柯特曼(John Sell Cotman 1782-1842)
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 1782-1842)
戴维•考克斯(David Cox 1783-1859)
塞缪尔•普劳特(Samuel Prout 1783—1852)
彼得•德•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
当宁(H.E.Downing ?—1835)
考普莱•菲尔丁(Coplex Fielding 1787—1855)
威廉•亨利•亨特(William Henry Hunt 1790—1854)
詹姆斯•哈兰德(James Holland 1800—1870)
理查德德•波克斯•波宁顿(Richard Purkes Bonington 1801—1828)
约翰•弗里德里克•刘易斯(John Frederick Lewis 1805—1876)
约翰•埃布梭伦(John Absolon 1815—1895)
2. 关于时尚的画
风格很抽象
像张子枫这个年龄的女生,大都喜欢比较甜美或者时髦的东西,但张子枫的审美非常有个性,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从她画的画也能感受到那份与众不同,莫名有种高级感
3. 时尚人物插画图片
插画中的8种常见风格!看看你最适合哪一种,教程非常简单,赶紧来看看叭:
一、时尚风格插画
无论是日系还是欧美向,普遍都不会选择特别艳丽的色彩,多是以比较清新淡雅,尤其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色彩为主。因为这类颜色比较具有耐看性,即便是盯着看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我们在此类画作的处理上也需要注意这一点
二、幽默风格插画
比较常见的是采用夸张的手法造型,这一点在欧美风格中非常常见。色彩的选择上也是比较夸张化,让人一眼看过去就忍俊不禁——
当然日系二次元风格中,也有很多很优秀的搞笑幽默风格插画,一般会走比较偏可爱而Q版的人物,尤其是胖乎乎的脸部和圆圆的眼睛是其标志性特征——
三、唯美主义风格插画
宁静而又平和就是这种画面的主旋律,对于习惯了激烈对抗的大场面的同学来说,偶尔看一些此类作品,你会感觉整个身心都平静下来一般
在色彩方面,一般说来都是以偏中性和冷的主色调最为常见,出现的人物一般不会有太过张力的动作,有的时候为了渲染寂静的气氛甚至舍弃人物当然,为了避免画面过于沉闷,偶尔也会加一些动态效果的元素!
四、写实主义插画
应该是最常见的风格了吧
五、Q版风格插画
对于Q版,大家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吧?商品包装,页面设计,游戏人物...无论是二次元,还是欧美向,各种大头娃娃!
六、机械科技插画
沉重的钢铁和齿轮,纹丝不动的建筑,以及有设计感的内切割...这些都是机械与科技风格中的常客。和我们所接触到的小清新不一样的是,机械科技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色彩,一般三四个颜色足矣。
日系里也有很多这种画师,与小姐姐搭配形成一种“反差萌”,近期有玩过《少女前线》都应该对这位画师不陌生吧?
七、装饰主义风插画
多是以装饰性的内容为主,比较注重对线条的处理,在色彩的搭配上比较灵活,既有偏淡雅的!
八、影像合成风插画
我们在前阵子的教程中,曾经给大家说过,很多商业向的项目,一般都是一个月的时间,如此短的时间,是不可能给你很长时间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进行精细刻画。这个时候,贴素材就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方法,我们也有种说法叫“半P半画”。
在很多概念设计中,这种方法也是常客,特别是有的时候,设计师为了确定某个地方加树或者是建筑之类的是不是合适!
4. 服装设计人物画
你指的是哪种红色?
红色包括大红、署红、牡丹红、桃红、胭脂红......不论你染那种红色,衣纹都用适宜的淡墨分染出来,然后在进行罩染;大红署红牡丹红都单用即可;桃红可用署红加点太白或牡丹红加点太白,比例按你喜欢的颜色而定,喜欢浅红多加太白,喜欢深一点红就多加署红或牡丹红;我画人物很少,就这么一点经验,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5. 人物时尚插画
时装插画大多数是以艺术欣赏与广告宣传为主要目标,其较为重视绘画技巧的运用与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整体上,其画面效果更加趋近于绘画艺术,有着极为明显的艺术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经常被用在样品宣传和广告海报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并进行流行风格的预告。
6. 时尚抽象人物画
先有人物画,然后才有的风景画
欧洲的风景画最早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的(主要是有关宗教类的)在17世纪中期独自成为一派,其发源地为意大利,典型画家为弗兰德斯. 后来风景画发广到了欧洲的各个地方,于是欧洲各地区的风景画风格开始互相影响交融到19世纪时已进入颠峰时期. 现代的欧洲风景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风景画了,它不仅包括了欧洲各地区的绘画特点,揉入了光阴明暗抽象等效果,更有与东方绘画相融的趋向.
7. 时尚人物画图片大全
从隋代到唐代(公元581--公元907年),中国绘画艺术逐渐进入繁荣昌盛阶段。
隋代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逐渐形成自己风格,人物画取得辉煌成就,山水、花鸟画也相继成熟。画坛涌现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
唐代中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人物画现全新风格的时代,宗教绘画更向世俗化转变,题材内容转向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
不同地区的画法融合,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新样式。
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南北朝(公元420--公元581年)杨子华和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发展,用笔概括,颜色典雅。
把肥胖当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绘转向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画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唐代中晚期的绘画,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
五代时期(公元907--公元960年),人物画的题材内容逐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
画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
在技法风格上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用笔更加多变,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画法除了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写意的画法。
8. 时装人物画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工笔人物画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吴道子、张萱、周日方、孙位等为代表人物的肖像画、人物仕女画、宗教绘画等,强调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外形特征更为显著,也更具有形式美感;线描形式的笔法创造,是唐代工笔人物画的另一个成就;用色的大胆、色彩的富丽,是富有装饰性调子的设色主流。 阎立本的《步辇图》、周叻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佚名《宫乐图》等等,都主要采用朱砂和石绿这两种对比色,以突出人物的形体、服饰美,敷色精微,或典雅富丽、或柔丽多姿;构图注意远近高低、错落有致;勾线劲细,甚至使衣纹都显得圆转流畅,极具装饰意味,蕴涵强烈的装饰美感,这些工笔人物画鼎盛时期的经典作品,体现了装饰性和绘画性的高度和谐。 尤为可喜的是,在工笔人物画跨入成熟期乃至于鼎盛期时,一些大画家以及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参与了绘画理论的总结提炼,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传统绘画法则和审美理念的理论著作,对于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功不可没,也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技法及理论传承。魏晋时期肖像画家谢赫的《六法论》《古画品录》;顾恺之的《论画》;王微的《叙画》等,他们所提出的审美观念,概括了这个时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而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堪称最早的一部中国绘画史专著。 仔细研读大师的画作及其理论,可相互佐证,体会到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一套严密的创作规范体系。帮助我们宁神静心,少一点自以为是的张狂,多一份对大师的崇敬,对于我们调适心态,开拓心胸,是尤为重要的。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 与描写宫廷和贵族生活为主的唐代仕女画不同,宋代儿童题材的绘画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面对孩子们的笑脸,所有的庄重、神圣,所有的美艳、高贵,一下子都变得无足轻重。 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中晚唐以后,仕女的形象则丰肥失度,日渐缺乏生气。 唐代妇女的服饰与化妆变化多端,不论是“裙红妒杀石榴花”,还是“一抹浓红傍脸斜”,无不流露出繁荣与强盛。初唐长裙上宽宽窄窄的条纹,一直影响到隔海相望的日本。 唐代绘画与陶俑中仕女发髻样式、眉心装饰的花钿,种类达10余种,显现出贵族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去欣赏这个时代的美。这些美轮美奂的仕女画像李太白的诗一样,浸泡在富足繁荣的金樽美酒之中。 宋代《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显示出中国绘画在内容上又有了更大的拓展,画家们的目光已不再局限在上层社会中,那些普普通通的贩夫走卒都成了艺术家关注的对象。 同时,宋代的儿童题材绘画已经成为独立的一家,常被称为“婴戏图”,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表现出对于人类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敏锐的把握。 宋代儿童题材绘画的流行,是与宋代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