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服饰搭配 > 正文

蒲剧传统剧目有哪些(蒲剧大全蒲剧大全)

1. 蒲剧传统剧目有哪些

戏曲剧种之一,也称“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梆子声腔系统的重要支脉,属板腔体形式。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流水板]等。主要伴奏乐器为板胡,并辅以笛、二股弦等,以板鼓、梆子击节。其唱腔旋律跳跃性大、起伏跌宕,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表演上以髯口、翎子、甩发等特殊技巧为其特点。剧目逾500余出,影响较大者如《红梅阁》、《富贵图》、《三家店》、《观阵》等。著名演员有张世喜(老元儿红),陨二吉(白菜心)等。1949年后,蒲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

2. 蒲剧大全蒲剧大全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

3. 蒲剧传统剧目有哪些剧目

豫剧是个大剧种,是河南的省剧,蒲剧则是流传于山西南部地区的地方剧种。

豫剧和蒲剧,在唱腔上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流传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河北,内蒙,安徽的部分地区。他们所出演的剧目,多次被搬上屏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

蒲剧,是流传于晋西南地区的地方剧种,号称百戏之祖。蒲剧,以运城,临汾两地区为主要流传地区,辐射周围至河南,内蒙,甘肃,陕西,宁夏等等。

4. 蒲剧现代戏大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南涌现出四代蒲剧大家!第一代以阎逢春、张庆奎、王秀兰、杨虎山、筱月来为代表;第二代以王天明、裴青莲、杨翠花、田迎春等人为代表;第三代、第四代的代表,主要为9位梅花奖得主,他们也是专家、戏迷公认的蒲剧领军人物!他们分别为:武俊英、王艺华、崔彩彩、景雪变、郭泽明、任跟心、吉有芳、孔向东、贾菊兰(按年龄排序)。

5. 经典蒲剧有哪些

辕门斩子》又名《三进帐》。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为破阵,八贤王、佘太君随大军驻守边关抵抗。元帅杨延昭派其子杨宗保出营巡哨,宗保在穆柯寨与穆桂英交战,被绑赴穆柯寨。宗保、桂英一见钟情,遂结为夫妻。宗保返营后,杨延昭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

佘太君、八贤王两次求情未果,穆桂英得知消息后,救夫心切,向六郎献上破阵急需的“降龙木”,并允宗保戴罪立功。六郎得知穆桂英智勇双全、才貌出众,加之佘太君、八贤王作保,遂免宗保死罪。宗保、桂英披挂上阵,夫妻二人大破天门阵。

6. 蒲剧著名的剧目有

王存才,孙广盛、冯三狗、毕业生(赵七娃)并称为蒲剧四大名旦。

王存才,男,1893年出生,蒲剧花旦。

在张重孝班以演《杀狗》崭露头角。代表作《六月雪》《走雪山》《挂画》等。

1957年逝世

孙广盛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解州罗叉村人·至1942年因病逝止·,龙居镇罗义村人,应工花旦。他的拿手戏有: 《拾玉镯》之孙玉姣、 《藏舟》之胡凤莲、 《换花》之村姑、 《卖豆腐》之张点婆、 《赠珠》之采频、 《双头驴》之二姐、 《阴阳河》之李桂莲、《花田错》之丫环等

7. 蒲剧传统剧目有哪些名称

蒲剧界有9位梅花奖的主。

任跟心,1963年生。1984年获梅花奖,当时她只有21岁,是历届戏曲演员夺梅时年纪最小的一位;2001年获二度梅,当时她38岁。从梅花奖到二度梅,她耗时17年。她善于使用椅子功、扇子功、水袖功。她花旦、青衣、老旦、刀马旦都能演。她的《挂画》《表花》《打神告庙》《拾玉镯》《土炕上的女人》都是蒲剧中的精品。

郭泽民,1960年生。1984年,获梅花奖,当时他24岁。郭泽民擅演功架戏和老生戏。代表剧目有《黄逼宫》《徐策跑城》《杀驿》《贩马》《观阵》《金沙滩》《土炕上的女人》等。

武俊英,1956年生。1988年获梅花奖,当时她32岁。她是一个以唱功闻名的蒲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剧目有《苏三起解》《送女》《西厢记》《玉蝉泪》《滴血的母爱》等。

王艺华,1957年生。他1994年获梅花奖,当时他37岁。王艺华是一个唱做并重的小生演员。他擅长表演梢子戏、帽翅戏、翎子戏、辫子戏。代表剧目有《黄鹤楼》《周仁献嫂》《清官寇准》《初定中原》《枣儿谣》《狸猫换太子》等。

景雪变,1960年生。1995年获梅花奖,当时她35岁;2013年获二度梅,当时她53岁。从梅花奖到二度梅,她耗时18年。她功夫好,唱腔佳。作为小旦,她的《柜中缘》《阴阳河》《火焰驹》《关公与貂蝉》《打金枝》家喻户晓;作为青衣,她的《宇宙锋》《窦娥冤》名响三晋;作为泼辣旦,她的《姊妹易嫁》《山乡辣嫂》久演不衰;作为刀马旦,她的《杨门女将》《穆桂英招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作为老旦,《山村母亲》让她成为屈指可数的二度梅得主。景雪变的戏,值得一看。

崔彩彩,1959年生。她1996年获梅花奖,当时37岁,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她擅演花旦、青衣、刀马旦。代表剧目有《杨门女将》《双锁山》《救裴生》《蝴蝶杯》《火焰驹》等。

吉有芳,1964年生。2004年获梅花奖,当时她40岁,是蒲剧届获梅花奖时,年纪最大的演员。作为一个花旦演员,她的跷功、手帕功、椅子功、扇子功深受观众喜爱。代表剧目有《挂画》《表花》《杀狗》《西厢记》《藏窑》《柜中缘》《金玉奴》《柜中缘》《春草闯堂》《哑姑泉》等。

孔向东,1970年生。2009年获梅花奖,当时他39岁。被誉为三生红。孔向东擅演苦情戏,代表剧目有《祝你幸福》《芦花》《清风亭》《赵氏孤儿》《周仁哭坟》《风雨鹳雀楼》等。

贾菊兰,1977年生。2013年获梅花奖,当时36岁,是蒲剧届目前最年轻的一位梅花奖得主。她是一位很全面的蒲剧演员。作为一名老旦,她的代表剧目为《打路》;作为一名青衣,她的代表剧目有《河东红嫂》《打金枝》《初定中原》《枣儿谣》《窦娥冤》;作为一名小旦,她的代表剧目有《青丝恨》《打神告庙》《送女》《陈三两》;作为一名花旦,她的《花田错》也很有名。

8. 蒲剧传统剧目简介

山西所有剧种分类有: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1、晋剧

又称“山西中路梆子”、“太原梆子”,解放后定名晋剧,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它和蒲州梆子,北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流传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广大地区。

晋剧是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剧、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而又圆润工细。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用对唱代替对白。

2、蒲剧

又称蒲州梆子,也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与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并称为我省四大梆子。清嘉庆、道光年间,蒲州梆子慢慢形成了南路、西路两个流派。南路派以芮城为中心,演唱风格大弯大调,基本不使用假嗓;西路派以蒲州为中心,演唱风格大都粗犷火爆,在特技上有一定功夫,且唱词较多,戏文通俗易懂,剧目丰实。

3、北路梆子

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晋北、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绪年间即已盛: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寇摧残,班社解散,艺人改业,几乎濒于绝灭,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

北路梆子的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剧相近,但音凋更为高亢,富有塞外山野味。特别它的“弯调(即花腔)”,唱起来千变万化,婉转动听。

4、上党梆子

由于其产生并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地区而得名。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虽名为梆子,实为昆(昆曲)、梆(梆子)、罗(罗罗腔)、卷(卷戏)、簧(皮簧)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以上3大梆子迥然不同。

泰国王室穿搭(泰国王室礼服)

舞蹈穿搭小个子裙子(小个子女生舞蹈剧目)

传统男人穿衣搭配图(传统服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