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线发展趋势
距离测量设备DME(Distance Measuring Equipment)是一种非自主的脉冲式(时间式)近程测距导航系统。从1959年起,它已成为国际民航组织(ICAO)批准的标准测距系统,其装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获得广泛的应用。
它是通过测量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时间来获取距离信息的。
它的出现与雷达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它的工作方式与一次雷达又很不相同,它不是使用信号的无源反射,而是利用转发方式来工作,它由机载询问器(机载DME询问机)和地面应答器(DME天线和地面DME台)组成
2. 天线的发展趋势
从应用场景的角度来描述的话,大规模天线技术的价值主要包括:
1.在城区覆盖的场景中,比如在城市环境中的写字楼,用户在空间上立体分布,人员密集但是分布比较分散。传统设备因为墙体的损耗,网络的覆盖相对比较差,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在这类场景中满足高质量的数据传输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用户的移动网络体验。
2. 局部热点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大型赛事、演唱会、商场、露天集会、交通枢纽等用户密度高的区域。这些地方干扰多、地形复杂,人员流动分散,整体的传输数据量大,大规模天线技术可以为其提供高质量数据传输的服务,带给用户网上冲浪的快感。
3. 郊区覆盖与无线回传的场景中,郊区覆盖主要解决偏远地区的无线传输问题,无线回传主要解决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特别是宏站与Small Cell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
3. 天线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5g时代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5g通信天线用什么材料呢?5g通信天线用的材料应该是高介电常数、低成本、低损耗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才适合5g通信的用途,那么在具体使用中,5g通信天线该如何选择呢?
根据使用场合进行选择;
对于5g通信天线所用的材料,5g通信天线的使用场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5g通信天线的使用范围,因此要根据场合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在选择5g通信天线时可对所使用的场合进行具体的了解和考察,在空旷、安静的环境中使用比较好,如果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中使用,还需考虑其他因素。
根据架设方式进行选择。
选用5g通信天线时还应考虑架设问题,只有正常架设5g通信天线,才能发挥5g通信天线的作用。安装问题涉及到安装环境、安装方向、安装位置、电波等多个方面,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最终确定具体安装方案。
4. 天线行业的发展趋势
天线更有前景。
基站天线作为5G基站中最为基础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天线罩、馈电网络、底板和振子几个部分组成。天线也是一种变换器,能够将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航波转换为无界媒介中传播的电磁波,反过来也可以转换。不管是移动终端还是5G基站,其中的天线材料主要都是起到了发射与接收电磁波的作用。所以,基站天
线的性能,对通信质量是起到了直接作用的。
5. 天线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台的发明 1893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为“费城富兰克林学院”以及全国电灯协会做的报告中,他描述并演示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制作的仪器包含电子管发明之前无线电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拥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 尼古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这一举动可能是受到马可尼在美国的经济后盾人物,包括托马斯·爱迪生,安德鲁·卡耐基影响的结果。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线电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后不久,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这一决定承认他的发明在马可尼的专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认为作出这一决定明显是出于经济原因,这样二战中的美国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给马可尼公司专利使用费。 1898年,马可尼在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霍尔街开办了世界上首家无线电工厂,雇佣了大约50人。 无线电经历了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从短波到超短波,再到微波,从模拟方式到数字方式,从固定使用到移动使用等各个发展阶段,无线电技术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 还有俄国发明家波波夫,他在1901年声称就发明了无线电。无线电的发明:无线电的诞生九十几年前,“嘀、嘀、嘀”三声微弱而短促的讯号,通过电波传过2500公里的大西洋对岸,从此向世界宣布了无线电的诞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营守候 。在位于加拿大东南角的纽芬兰(Newfoundland)讯号山(SignalHill)的马可尼,用气球和风筝驾设接收天线,终于接收到从英国西南角的宝窦(Poldhu),用大功率发射电台发送“S”字符的国际莫尔斯电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跨过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这个实验向世人说明了无线电再也不是仅限于实验室的新奇东西,而是一种实用的通讯媒介。这一消息轰动了全球,激发了广大无线电爱好者浓厚兴趣,推动了业余无线电运动蓬勃发展。 虽然马可尼的试验结果令人相当振奋,可是当时一般人认为无线电行径类似光波,发射之后,绝对是呈直线前进,从英国到加拿大,再怎么说一定是无法完成直线的无线电通讯(因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当时的科学理论更证明,从英国发射后的无线电波一定直驱太空,怎么可能达加拿大?可是从马可尼用简陋的无线电设备征服长距离通讯的试验记录看来,白天,讯号可以远达700英哩,晚间更远达2,000英哩以上,这些试验数据,使得以往的理论所推展出来的必然结果,开始发生动摇了。 与此同时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约而同地分别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气层中有电子层的存在,它可以像镜子般,把无线电折射回地球,而不致于直奔太空,由于这种折射回返的讯号,使得远方的电台才得以互相通讯,这种对无线电波有如镜子般作用的电子层称做KENNELLYHEAVISIDE层,但现今一般称之为电离层(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受了电离层之赐。 从一九二五年开始,许多科学家便开始进行电离层的探堪工作,经由向电离层发射无线电脉冲讯号,然后从电离层折反的回声(Echo)中,可以了解到电离层的自然现象,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就像是一把大伞涵盖了地球,而且随着白天或夜晚或季节的变化而变动,同时发现某些频率可以穿过电离层,而有些频率则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虽然对电离层已经掀开了面纱而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国际通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六十多年来,科学家均不放过任何继续研究电离层的机会,甚至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试验及最近的太空梭飞行,均设计有某些实验,以期能更进一步了解电离层,最近借超高速电脑的帮助,透过假设的模型最后希望能够像气象般,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的电离层状况。 无线电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对各波段进行研究、运用的历史。首先被运用的是长波段,因为长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电流小、电波能量损失小,而且能够绕过障碍物。但长波的天线设备庞大、昂贵,通讯容量小,这促使人们寻求新的通讯波段。二十世纪20年代,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1931年出现了电离层理论,电离层正象赫兹所说的镜子。它最适于反射短波。短波电台既经济又轻便,它在电讯和广播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电离层受气象、太阳活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通信质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短波段为3MHz~30MHz,按每个短波台占4KHz频带计算,仅能容纳几千个电台,每个国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电台数,电视台(8MHz)就更挤不下了。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世界上发展了微波技术。微波已接近光频,它沿直线传播,而且能穿过电离层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经中继站或通讯卫星将它反射后传播到预定的远方。无线电技术传入中国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这是无线电报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自此,拉开了无线电报经由期刊传播的序幕。早期的无线电报技术传播主要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多为介绍新鲜事物的文章,随后才出现了介绍原理的科技类论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术及发明的篇目。随着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在期刊中传播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诸多法令性的文章。从晚清后期期刊中传播的文章来看,已自成体系,为其今后专业期刊的出现以及学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无线电的诞生九十几年前,“嘀、嘀、嘀”三声微弱而短促的讯号,通过电波传过2500公里的大西洋对岸,从此向世界宣布了无线电的诞生。那是1901年12月12日,扎营守候 无线电在位于加拿大东南角的纽芬兰(Newfoundland)讯号山(SignalHill)的马可尼,用气球和风筝驾设接收天线,终于接收到从英国西南角的宝窦(Poldhu),用大功率发射电台发送“S”字符的国际莫尔斯电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跨过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这个实验向世人说明了无线电再也不是仅限于实验室的新奇东西,而是一种实用的通讯媒介。这一消息轰动了全球,激发了广大无线电爱好者浓厚兴趣,推动了业余无线电运动蓬勃发展。 虽然马可尼的试验结果令人相当振奋,可是当时一般人认为无线电行径类似光波,发射之后,绝对是呈直线前进,从英国到加拿大,再怎么说一定是无法完成直线的无线电通讯(因为地球表面是弧形的),当时的科学理论更证明,从英国发射后的无线电波一定直驱太空,怎么可能达加拿大?可是从马可尼用简陋的无线电设备征服长距离通讯的试验记录看来,白天,讯号可以远达700英哩,晚间更远达2,000英哩以上,这些试验数据,使得以往的理论所推展出来的必然结果,开始发生动摇了。 与此同时KENNELLY君及HEAVISIDE君不约而同地分别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就是在地球大气层中有电子层的存在,它可以像镜子般,把无线电折射回地球,而不致于直奔太空,由于这种折射回返的讯号,使得远方的电台才得以互相通讯,这种对无线电波有如镜子般作用的电子层称做KENNELLYHEAVISIDE层,但现今一般称之为电离层(lonosphre),而短波之所以如此发达就是受了电离层之赐。 从一九二五年开始,许多科学家便开始进行电离层的探堪工作,经由向电离层发射无线电脉冲讯号,然后从电离层折反的回声(Echo)中,可以了解到电离层的自然现象,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就像是一把大伞涵盖了地球,而且随着白天或夜晚或季节的变化而变动,同时发现某些频率可以穿过电离层,而有些频率则以不同角度折返地表,虽然对电离层已经掀开了面纱而有了某种程度的了解,使得短波的国际通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六十多年来,科学家均不放过任何继续研究电离层的机会,甚至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试验及最近的太空梭飞行,均设计有某些实验,以期能更进一步了解电离层,最近借超高速电脑的帮助,透过假设的模型最后希望能够像气象般,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的电离层状况。 无线电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对各波段进行研究、运用的历史。首先被运用的是长波段,因为长波在地表激起的感生电流小、电波能量损失小,而且能够绕过障碍物。但长波的天线设备庞大、昂贵,通讯容量小,这促使人们寻求新的通讯波段。二十世纪20年代,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短波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1931年出现了电离层理论,电离层正象赫兹所说的镜子。它最适于反射短波。短波电台既经济又轻便,它在电讯和广播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电离层受气象、太阳活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通信质量和可靠性下降,此外短波段容量也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要。短波段为3MHz~30MHz,按每个短波台占4KHz频带计算,仅能容纳几千个电台,每个国家只能分得很有限的电台数,电视台(8MHz)就更挤不下了。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世界上发展了微波技术。微波已接近光频,它沿直线传播,而且能穿过电离层不被反射,所以微波需经中继站或通讯卫星将它反射后传播到预定的远方。无线电技术传入中国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一日(1897年5月2日)《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这是无线电报一词在中国的最早出现。自此,拉开了无线电报经由期刊传播的序幕。早期的无线电报技术传播主要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多为介绍新鲜事物的文章,随后才出现了介绍原理的科技类论文,其中不乏最新的技术及发明的篇目。随着无线电报技术的发展,在期刊中传播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出现了诸多法令性的文章。从晚清后期期刊中传播的文章来看,已自成体系,为其今后专业期刊的出现以及学科建制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6. 基站天线的发展趋势
左边的是定向天线;由线辐射阵列和反射板两部分构成,亦称之为板状定向天线。
反射板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控制波束宽度,形成不同3dB波瓣宽度的扇形波束。对于线状的基站天线,反射板截面形状对基站天线波束的前后比特性和水平面辐射方向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垂直面方向图主要通过阵列设计来实现。2. 右边是线天线阵全向天线/7. 天线市场份额
5g天线国内几大供应商主要是华为,京信通信,通宇通讯,世嘉科技等,17年数据是国内几大供应商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
华为未上市,我们主要从营收,净利润,毛利率等指标对京信通信,通宇通讯,世嘉科技这三只股票做对比。
京信通信19年中季报营收24.2亿,去年同期21.02,增长3.18亿;净利润7232万,毛利率达到近5年新高30.54%。
8. 天线市场规模
基站天线是基站和5G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转换器,我国基站天线虽然发展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如今我国已成为基站天线大国,我国基站天线规模初步估计超300亿元;
未来5G基站不断增加,5G基站天线单体价值同步提升,将助推5G基站天线投资规模大幅增长,推动整个基站天线规模发展。
1、中国已成为基站天线大国
类似于手机天线,基站天线也是信号的转换器,但基站天线连接基站设备与终端用户。基站天线是基站和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转换器,通过发送和接收电磁波实现信号的传递。我
国基站天线发展较晚,2000年5月,信息产业部出台《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技术条件》,标志着我国基站天线产业的真正起步。随后中国基站天线产业步入国产替代期,2002-2004年,部分省级运营商尝试天线拆包采购,国产天线开始有市场,但占比只有个位数。
从2005年开始,三大运营商的天线设备先后拆包全国集中采购,中国基站天线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到2009年,国产天线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超过85%,但全球基站天线市场仍被德国和美国占据高达79%的市场份额,专利壁垒严重阻碍了国产天线向国际市场进军。
在随后几年打破专利壁垒之后,中国基站天线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天线厂商发货量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成为基站天线大国。
2、中国基站天线规模预计超300亿元
我国基站数量发展迅速,2020年,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31万个,全年净增90万个。其中4G基站总数达到575万个,城镇地区实现深度覆盖。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其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33万个,5G网络已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
5G基站天线需要满足高频、高速、大流量传输等特点,工艺难度与天线材质提升,天线单体价值提升,根据4G基站天线800元/副,一个基站按3副测算;5G基站天线3000元/副,一个基站按5副测算;其他基站天线400元/副,一个基站按2副测算;可得2020年我国基站天线规模达304亿元。
9. 天线的未来发展
目前还没有毫米波天线应用到实践中。
毫米波的概念并非一个新兴概念,距今已有30年历史。无线电波中30~300GHz频域(波长为1~10mm)的电磁波称作毫米波,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毫米波的理论和技术分别是微波向高频的延伸和光波向低频的发展。
10. 手机天线发展趋势
手机天线模块与网络通信有一些关系,天线性能好接收能力强,天线性能弱接收信号会差一些。
但主要的还是手机与基站的距离。假如离基站近信号就会越好,要是离基站再好的手机网速也不快,但相比其他手机网速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