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
被动监测,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漏报调查,艾滋病高危人群监测,哨点监测
2.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名词解释
流行病暴露史:流行病学中的暴露包括机体在外环境中接触某些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学的),以及机体本身具有的特征(生物学、社会、心理等)。1、收集暴露信息目的是:
(1)评价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2)估计致癌危险性评价中的阈效应。(3)评价暴露与疾病之间的时间关系(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累积暴露与癌,孕期暴露与致畸性)。
(4)在暴露率低的情况(如职业人群),暴露评价尤为重要。2、调查方法:收集暴露信息的方法包括:(1)面询、函询、电话询问、计算机辅助询问、自填问卷。可询问本人或其亲朋友好等代理人(proxy或surrogate)。
(2)查阅各种登记、记录(出生、疾病、死亡,以及测量记录)。
(3)测量各种指标,如机体和环境的测量,区域监测、个体采样器监测、生物监测;机体的测量,血清和组织库的利用等。
(4)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是了解暴露情况必不可少的手段,如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现场环境调查。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如对暴露标准的解释、资料收集的监督、信息的详尽程度和客观性、是否方便等。在收集暴露资料时,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故在调查前应该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调查方式应该一致(标准化),保证暴露测量的准确性。3、暴露评价的注意事项:
(1)对病例和对照的调查方法应一致,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应相同(准确性可比),以使有最佳的检验效率。最理想是采用盲法,或采用交叉调查的方法。
(2)注意控制测量错误,如重复测量、质量控制。
(3)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和监督。
(4)注意不同暴露的交互作用,例如环境与遗传易感性的交互作用。
(5)注意工作负荷的监测或改变。
(6)面询时宜选择适宜的场所,方便问答。
3.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题目
1.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主要方法为现况研究,通过调查描述疾病的分布和各种可疑致病因素的关系,提出病因假说。
2.分析性研究:一般是选择一个特定的人群,对由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进行分析检验。它又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3.实验性研究:流行病学实验是在人群现场中进行的,将观察人群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试验组施加某种干预措施,通过随访观察,判定干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验证假说。
4.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的意义
感控是感染控制。医院感控,就是让医务人员、就诊患者、陪护人员,在医院诊疗期间不发生额外感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医院是诊治疾病的场所,如果防控不当,可能会得上感染性疾病。而医院感染控制是2012-1出版的图书。
《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际以及本科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编写,该书共分为十章,内容有:医院感染总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感染病原学、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监测、医院消毒灭菌管理、特殊部位侵入性操作感染控制、临床常用技术操作感染控制、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等
5.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简答题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现在目前我们国家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就是有传染性的病症,这种病症如果不加以处理,或者是隔离患病的病人,不让他们接触到其他人,就可能让病人出现患病的几率。对于他们来说,危害非常的大。患有传染病时,家属要紧急跟病人去进行隔离,不要在同桌吃饭,也不要去跟传染病患者去进行接触,以防出现全家感染的情况。这些都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一旦通过飞沫传播,就有可能会导致自己患上这种疾病,难以治疗
6. 流行病学疾病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7. 用于疾病监测的流行病学研究
1.流⾏病学epidemiology: 流⾏病学是研究⼈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具有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为,同时,暴露⼀定是本研究需要探讨的因素,是与特定的研究⽬的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