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的一系列证据
非典来源于中华菊头蝠。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然而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直接来源。
2. 流行病学的一系列证据有哪些
对于未知病原病毒溯源,至少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到致病的病原体;第二步确定到底是哪种动物被最先感染(或者就是天然携带者),即病毒的天然宿主,在这一步上,还需要探寻病毒从天然宿主到感染人,再在人际传播的过程及其机制。”赵国屏说。
赵国屏表示,病毒溯源需要证据,是科学举证的过程。其证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生物学证据,包括病因学、临床医学和流行病学等证据,其优点是“真实世界”的显像,但也存在获取过程中可能有人为因素干扰,以及实验过程困难等问题;另一类是分子生物学证据,包括基因组测序、抗体检测等,它的优势是“确切”,但要与生物学证据建立联系,不那么容易。
以找病原体来说,需要满足科赫法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武桂珍研究员介绍,科赫法则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提出,它是指确定一种病毒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需要4个标准: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要从宿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3. 流行病学证明
出生证明不可能会写有无传染病的问题的,就是证明出生日期和地点的。,
4. 流行病学依据
1、流行病学史流行病学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在传染病发生时,利用流行病学特征,根据传染病人的接触史,对病人进行的传染来源的推断或诊断。常用于传染病,尤其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诊断中。
2、流行病学史,是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疑似感染的一个重要条件。
5. 流行病学的一系列证据表明
循证病案
是指临床医生在获得了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找出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最佳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对患者的诊治决策,这种临床的医学实践就称为循证医学。
其中基础包括四个方面: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临床上的新进最佳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基础以及患者的参与。
6. 流行病学证据等级
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病原学
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2.流行病学
。 1 ,传染源
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及野禽。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2。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
、3。高危人群
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4,流行病学接触史
A.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B.有病死禽接触史。
C.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D.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
E.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7. 流行病学的一系列证据包括
非典来源于中华菊头蝠。
2013年11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SARS-like CoV),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然而已有的流行病学证据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直接来源。这岂不是与石正丽的报告相矛盾,SARS病毒的源头到底有几个。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的果子狸身上并未携带类SARS的冠状病毒(SARS-CoV),只有广东地区,那年冬天的果子狸身上携带着这类病毒。这表明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一个中间宿主,它可能是被中华菊头蝠感染,从后者身上得到了这种病毒。总之,寻找SARS病毒源头的工作还在继续,彻底消灭SARS还有待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8. 流行病学病因推断
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是研究防制疾病的具体措施,更应研究防制疾病的对策,以达到有效地控制或预防疾病、伤害、促进和保障人类健康。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各型病人和健康人;主要研究方法是到人群中进行调查研究;其任务是探索病因,阐明分布规律,制定防制对策,并考核其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同时,流行病学的任务还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研究人群中疾病及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还要预防疾病在人群中发生,促进人们的健康,使人类延年益寿。
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
一、病因学研究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
1.流行病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老年人常见病、精神疾病、伤害、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2.应急事件处理:在参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遵循流行病学原则,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快速准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溯源病因,并进行控制,将危害减小到最低。
3.疫苗研究:严格对疫苗进行临床四期试验,遵循流行病学原则对疫苗进行效果评价,并对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
4.流行病学调查:对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流行病学调查,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