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学的误区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落的角质衣膜,就像是人的皮肤一样,如果老皮脱落,那么看起来就会光滑细腻,蟾蜍也是一样的道理,蟾衣就是蟾蜍的表层皮肤,如果近期脱落过,那么新皮看起来颜色较浅,且非常光滑,非常嫩。
1)蟾蜍不仅蟾衣可以,其他也可入药。人参是药、砒霜也是药、万物都可以入药。关键在于,这个药治什么病,药效如何,药量如何。
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施治者的能力。在庄子中谈到: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其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冻疮膏和大葫芦,在普通人眼中都是无用或者是小用的,但是在智者那里,是可堪大用的。
2)巧取也罢、豪夺也罢,一切可能在于条件。任何真理都是依赖条件的,就像将牛顿的力学用在微观世界就是谬误。所有物理定理成立的条件都是理想环境,现实中不存在。
总之,认识不到事实的客观性,就谈不到所谓的哲学道理。问题存在缺陷,将诱导他人陷入误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问题包含的哲学道理。
2. 哲学的误区读后感
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面对海量信息,忽视选择性关注之外的信息,把局部当成整体,以偏概全,难免陷入认识的误区。因忽视而消失的,只是人们对关注之外的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事实本身。
考生可先指出该观点的合理之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因而“(人们关注之外的)事实会被人们所忽视”。
接着指出其不足之处。一方面,事实作为客观存在不会因人们的忽视而消失。因忽视而消失的,只是人们对关注之外的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事实本身。另一方面,面对海量信息,忽视选择性关注之外的信息,把局部当成整体,以偏概全,难免陷入认识的误区。
最后进行总结。我们认识事物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不能以偏概全。
3. 对哲学的看法
哲学,是每个人都必须学的!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关系到每个人此生的幸福。当你认为不需要思考人生宇宙这些大问题时,你就正走在糊涂的轨道上,告诉你:任凭你的能力如何如何的强大、本领如何如何的高深,最终你都要输掉整个人生!你的辉煌是暂时的,你的衰败是必然的!譬如一个人到北京去玩,你却往香港的方向飞奔,无论你速度多快,你的努力程度多大,你最终都是白忙一回!然而,如果你的方向正确,即使你是步行上北京,虽然慢了点,但最终总会如愿以偿。所以说,搞清楚人生的大方向比拼命努力重要得多!哲学就是告诉你人生的方向,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死、苦乐、成功、命运等等等等这些特大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你才活的潇洒、幸福!否则,即使你家财万贯,也一样不会感到快乐。因为你不懂人生的真谛,虽然赢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但是你必定输掉这个人生,因为你一直在追求错误的东西!哲学,探讨的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带你看明白人生这个大战场上,你要占领哪个关键点,才能赢得最后全局的胜利!哲学给人一种更高的角度,更大的视野,俯视人生全局,为你取得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指明方向!
4. 哲学的弊端
哲学的终极意义如下:
1、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3、哲学是元理,科学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扩展资料:
哲学产生于社会生产力长足进步的古代奴隶制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能力的较大提高,人们开始思索世界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出现了。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5. 哲学是正确的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因为,个体在认识活动中,由于生理、心理、经验、知识、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会出现认识上的个体特征和差异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认识上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 你认为哲学有用吗
主观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这种人看问题的界面较为狭窄,做事较为片面,往往考虑个人主观的愿望而非客观存在的事物. 二者结合。
对未来的“预测”有时就需要壮大胆子的去作为,敢冒风险,相信自己,从而获得足够多的自信!这就是“唯心”。 在“作为”之前一定要有长远眼光、准确定位、科学分析。
这就是“唯物”。 我认为,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唯物”是没有的。所以,哲学中才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唯心主义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唯物主义对立,说明其是有一定道理的,哲学不讲唯心主义就不是哲学了”,唯物主义是常青树,唯心主义也不是朽木枝。1、首先,“唯心主义”这个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所提出,很明显,马克思是以自认为正确的唯物主义思想自居,俯视、划清界线并批判着另外一群同行的“荒谬性”,甚至将非哲学的迷信思想与神学也强加与唯心主义哲学。
马克思甚至更进一步指出:“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
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成为了今天哲学上的一种思想流派。
这也就是为何唯心主义为那些非哲学专业人员所唾弃的原因之一。
2、其次,对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恩格斯指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则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
这个命题其实是涵盖了两个小命题的,简单而通俗地说就是:A 爱情与面包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肚子与大脑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B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先的问题(先有了我,后有了世界;还是先有了世界,后有了我的问题)。
对于B命题,其实我想只要不是神经病、自大狂,正常人都知道答案。
难道偏偏唯心主义思想家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耶稣、贝克莱、王阳明不知道?我们为何唾弃唯心主义?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我们把迷信思想与神学的唾弃,强加给了唯心主义罢了。
3、其次,唯心主义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贝克莱、王阳明;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黑格尔、朱熹。好了,我们回到命题A爱情与面包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肚子与大脑哪个是第一位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认为大脑、面包、艺术、主义等等这些上层建筑是第一性,肚子、物质生活等等经济基础为次的哲学,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比如:梵高几乎沦为乞丐,可是还一直渴望生活,被孔子称之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等等行为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唯物主义则不这么认为,他们的认为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好了,我们再回到命题B 物质与意识何者为先的问题(先有了我,后有了世界;还是先有了世界,后有了我的问题)。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在这一命题上一致认为意识为先,物质为次。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很有意思,我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十有八九是唯心主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等;唯物主义思想家屈指可数: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等。不光中国如此,西方也一样。唯心主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贝克莱、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等;唯物主义思想家屈指可数: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简而言之,如果太过好高鹜远,唯心主义则会变成空想主义、理想主义、虚无主义;而如果放弃人生追求,唯物主义只会变成庸俗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最后,既然你想系统的学习一下唯心主义哲学,来克服自己思想的局限性。太深奥的哲学书,让人犯困。推荐几本清丽隽永的哲学书吧:庄子《庄子》、叔本华《生存空虚说》、尼采《瞧,这个人》。如果不讨厌文言文的话:《庄子》:自由、幸福。《论语》:责任、仁爱。《心经》:百字经典,字字珠玑的佛家宝藏。《韩非子》:告诉你,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喜欢深刻隽永的哲学书: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为什么人活着这么难?让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告诉您。这都是我在中学时候所读的哲学书,相信会对你有用。希望您在哲学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就我个人观点而言,我并不认同整个哲学史就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史,哲学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有多高明。如果从哲学史中哲学家们对整个人类的幸福贡献来看,甚至恰恰是那些唯心主义大师们,给予我们的思想、幸福、希望、光明,比唯物主义哲学家们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