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剪纸艺术人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 民间还流传歌颂黄道婆的民谣: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知识点延伸: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剪纸的手艺人
手艺是个古老的传承。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叫手艺人,传统手艺人的例子:
1、工匠鼻祖一一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出生在一个世代工匠家庭,他能制造"宫室台榭",创制"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刨子等木作工具,历代尊为建筑工匠"祖师“。
2、隋匠作大师一一宇文凯,隋代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占地84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城,为后代建城树立了范本。
3、剪纸传承人一一焦存喜,河北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年67岁,从事剪纸60多年,剪纸内容人物还是花鸟,神韵逼真,还发明刀刻手法,立体剪纸,带有现代时尚感,深受大家喜爱。
3. 剪纸的艺术家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 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 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 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 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 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 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代李远《剪彩》诗写 道:“剪彩赠相亲,银 缀凤真,双双御绥 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 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在宋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许多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并出现了专业剪纸艺术家。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 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4. 剪纸艺术人才培养
农村工匠是指一批活跃在乡村的农村器物匠人和建筑类人才,或者是农村手工技艺的传人,每一个时代泛指的范围差异较大。如:木匠、石匠、泥瓦匠、铁匠、竹篾匠、陶艺师、剪纸工、年画工、刺绣工以及生产“空心挂面”、“豆瓣”、“泡菜”、“豆干”、“酱油”等传统手工技艺工匠。
5. 剪纸艺术人的作文
新年来了,自己跟家里人学剪纸。
6. 剪纸工艺人
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剪纸艺术的记录。它包含了百姓的生活情怀。分为北方派系和南方派系,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库淑兰,朱华梅,李闽,王老赏等人。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
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除了大的派系之外,南北各派下面还有分支。
南方派分为湖北沔阳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民间剪纸;北方派分为山西剪纸、蔚县剪纸、陕西民间剪纸、磁性剪纸和山东民间剪纸。库淑兰算得上是剪纸大师中的大师。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剪花娘子”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7. 剪纸艺术名人
1、范祚信
范祚信的剪纸风格属于:高密剪纸“细密”风格,他的这种剪纸风格也受到文化馆的直接重视,后期慢慢由向“细密”转变。
2、自贡民间剪纸艺人—向生祥
向生祥,剪纸之处,他探索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撕纸,其作品远销国外。撕纸作品不适宜细腻的刻画物象,它显现出朴实、粗狂的风格。尤其是撕纸撕出的物象,边缘不会显得圆润,而是带有纸本身的纤维,形成拙朴的装饰情趣。
3、自贡民间剪纸艺人—余曼白
余曼白,自幼酷爱中国民间艺术,同时擅长金石雕刻,工艺书法绘画,对词章亦颇有造诣,是中国非常有代表性的剪纸人。
4、黄岛辛安剪纸艺人—管茹
管茹是幼时随母亲学习辛安剪纸, 一直未间断,中学曾多次获奖,作品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精华,又结合自己创新,线条流畅、寓意深刻,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5、当代剪纸艺术的潜行者—李红军
李红军对剪纸艺术的表现材料和媒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以传达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的新认识与新情感。
扩展资料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民间剪纸《鹿鹤同春》是民间传统的主题纹样。据记载,鹤即“玄鸟”,玄鸟是“候鸟”总称。在民间文化中鹿称为“候兽”,鹤称为“候鸟”,鹿鹤同春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民间鹿与禄同音,鹤又被视为长寿的大鸟,因此鹿与鹤在一起又有福禄长寿之意。
在民间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人力劳动成为生存的保证,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民间剪纸以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袒护生命,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命的崇拜成为人们虔诚的信仰。
8. 剪纸艺术人脑袋上长花
中国是发明造纸技术的国家。中国早在西汉时代,已经开始造纸。由纸剪成花样是为剪纸。目前发现最早的用纸剪成图案花纹是在北朝时期,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这个时期的五福团花剪纸。
这些剪纸,都是将纸折叠数次,然后剪成的。其中三幅为四面均齐的几何形花纹,层次交错,变化繁复,富有韵律感。另外两幅更为复杂,在几何形的内圈之外,分别剪出一圈对马和对猴。铁别是那副对猴团花剪纸,共有六只猴子,分成八对,形成一个圆圈。每对猴子相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一只前爪相连,另一前爪高举,好像去攀旁边的树枝。从那富有变化的动态结构可以说明猴子在林间嬉戏,给观者以清新完美之感。
9. 剪纸艺术人物图片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1.剪纸的著名人物名字:王老赏、周兆明、李守白、朱维桢、林文辉、张永寿、库淑兰、朱华梅、曹佃祥、李闽、张憨虎、黄肖琴等。
2.剪纸的著名作品名字:《百花齐放》、《百菊图》、《百蝶恋花图》、《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
10. 剪纸艺术人物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剪纸是中国民间非常普及的一种工艺。在这众多的剪纸艺术中,蔚县剪纸则自成一派,被誉为“中华民俗一种美的象征性符号”。
蔚县剪纸代表人物是王老赏(1890年——1951年)。剪纸作品体裁,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书法肖像等吉祥形象。在中国品种众多的剪纸纵横中,它独树一帜,更有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特色。经剪纸艺术家们的镂刻、造型和颜色的渲染,其装饰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绚丽多彩,具有特别独到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