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乱流行形式
一月
1月2日,日军攻占锦州。
1月4日,印度国大党被英国当局宣布为非法。甘地入狱。
1月7日,安德烈·马其诺(法国国务活动家)逝世。
1月9日,英国照会日本,要求在中国东北实行门户开放。
1月12日,日军在青岛登陆。
1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一.二八”抗战爆发。
1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洛阳。
1月30日,日本大阪府知事横山诺克诞辰。
1月31日,上海沪西区17家日本纱厂4万多工人大罢工。
二月
2月1日东北图书馆被日军纵火焚烧。
2月5日日军攻占哈尔滨,东三省沦陷。
2月11日日军违犯国际公法,用达姆弹向上海发动进攻,并狂轰吴淞、持志等大学。
2月16日,日本在中国东北策划组成伪“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日本当局发表声明,称“东北已脱离中国而独立”并决定成立伪“满洲国”。
2月23日,中共红军发动赣州战役,进攻国府治下赣州城。
三月
3月3日,第十九路军撤退,淞沪战事结束。
3月6日,蒋介石再次复出,从而形成了蒋主军,汪主政的合作局面。
3月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举行成立大典,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任。
3月19日,悉尼港大桥全线通车。
3月22日,中华民族复兴社成立。
3月,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来华。
四月
4月1日,马占山率部反正,重新抗日。
4月7日,国民政府在洛阳召开“国难会议”,议决“救灾、绥靖、御侮”方针。
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表直接对日作战宣言。
4月16日,疏导淮河工程开始。
4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陕甘边游击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进一步推动了照金地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4月26日虹口公园爆炸案发生。是由国民政府和流亡中国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共同策划实施的暗杀一二八事变中进攻上海之日本军政要员的行动。
4月29日,日本侵华军总司令白川被炸毙命。
4月30日,国联调查团通过中日停战议案。
4月,董振堂正式入党。
五月
5月 5日 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8日亚洲第一座水族馆-青岛水族馆正式开放。
21日 蒋介石就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
23日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宋庆龄等联合发起组织国际非战大会。
六月
6月4日,国民政府军委会统一军队编制,共编48个军,军为直辖编制。
6月8日,中共就反帝运动中的统一战线问题发出指示信
6月9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攘外必先安内”为基本国策。
6月10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文学月报》在上海创刊。
6月14日,国立编译馆在南京成立。
6月16日,蒋介石为推行其“攘外必须安内”的发动方针,亲任“剿共总司令”,纠集63万兵力,开始第四次军事“围剿”。
6月24日,中共“北方会议”通过关于《革命危机的增长与北方党的任务》。
6月25日,国民政府推行义务教育政策。
6月30日 中共定八月一日为建军节
七月
7月 1日 “生活书店”在上海创立,邹韬奋主办。
30日洛杉矶举办第10届奥运会,中国首次参加。
鄂豫皖三省正式推行保甲制度。
6至7月西北地区霍乱流行。
七月八日,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09—1983)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
八月
8月 4日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
8日 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再度与朱德联手指挥。
20日 蒋介石下令封锁根据地,禁止盐粮输入。
27日 中共临时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抵制日货的决议》。
九月
9月13日 日本开始向东北武装移民。移民按军队形式编组,发给武器,实行边耕边战。
15日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
16日 日寇在辽宁平顶山凶残屠杀3000多中国同胞。
左翼中国诗歌会成立。
十月
10月 2日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同时发表。
5日中共激烈反对国联报告书,指责它“是帝国主义强盗侵略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最露骨,最无耻的文件。”
15日 由于叛徒告密,前中共陈独秀在上海被捕。
15日 第3届万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美国获总分第一,中国第二。
19日右江红色根据地创建人之一韦拔群被叛徒暗害。
28日 中共在宁夏固原发动蒿店兵变。
上旬毛泽东被苏区中央局撤职。
十一月
11月12日 亚洲“第一电台”在南京落成播音。
茅盾短篇小说《春蚕》发表。
十二月
12月 1日红四方面军由陕入川。
12日国民政府与苏联复交。
15日 国民党召开四届三中全会,孙科力主推进宪政民治。
30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
31日 中革军委颁发红军军制。
茅盾完成长篇小说《子夜》。
2. 霍乱的流行形式
红死魔作为恐怖的主体贯穿全文。从一开始对他的详细描述到故事的高潮——假扮成戏子的红死魔都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恐惧莫名。坡在小说的开端对这场瘟疫即红死病有着详细而可怕的描述,“这病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就是出血——片鲜红,令人发指。……只要患者的身上,特别是脑上一出现猩红色斑点就是染上这瘟疫的预兆……。”鲜血本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为何在这里却成为了死亡的预兆?
坡选择源自鲜血的红死病作为死神的象征,便是要告诉读者,死亡并非是来自外界的某种威胁,而是我们自身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王爷试图以他的财富和权势来躲避死亡,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生命才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而这亦是在《红死魔的面具》中所要表达的终极命题。
《红死魔的面具》的多数评论家解释这篇小说为一种寓言。并且认为,就其本身而论,它指的是道德的真实。但是这种真实是存在主义的,不是道德的。作为叙者的坡描绘人物,要求人物以各种可能的手段去对付死亡。通过其艺术手法,比起王爷来,作者是一个更令人敬畏的反对死亡的人。王爷失去控制且要面对失败,但是坡则远离失败。他不赞同人物的种种表现,但是他也不同情他们命运中的遭遇。他的情调显露出他所描绘的东西极其特殊,尽管软弱无力,但是却只是以一个漠视死亡的完美面具去对付死亡。 《红死魔的面具》是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这篇短篇小说以红死病大规模爆发的某国为背景,无疑爱伦·坡借鉴了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诸如中世纪在欧洲肆虐的黑死病,以及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在费城流行的霍乱等。然而,在小说中,疽疫以一种非同寻常的形式爆发,并非人们所熟知的黑死病,而是红死病。虽然这是坡杜撰出来的一种病,但红色——鲜血,本是生命之源,在小说中却成为了死神的面具,颇为耐人寻味。贯穿作品的整个基调是阴森恐怖,神秘诡异的,坡将情节与背景合二为一,最终将故事推向那预定的可伯的结局,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舒适的的恐怖和激动”。
亲王本该可以采取行动,本该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同红死魔抗争,帮助他的人民,但王爷和他的侍臣们抛弃了他领土的臣民,封死了铁门,没有人能从外面进来,统治者对人民的不管不问,从而注定要灭亡。从另一个方面说,亲王傲慢地相信他能用自己的财富与自然对抗,抵制生命的悲剧进程,这是对他的惩罚。亲王的傲慢与他对其不幸地陷入团境的国民的忽视与淡漠结合在一起,尽管他拥有的财富可以帮助需要的人,但他把自己的财富用于保护自己和堕落的纵欲,他举办的假面舞会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笼中的因兽,无法逃脱。爱伦·坡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财富在统治者手中而农民只能受苦。因此,“红死魔”蕴含了一种主张人人平等的观念,因为“红死魔”对待穷人和富人都是一样公平的。 小说中舞台场地是由七间屋子所构成,这是爱伦·坡花费浓重笔墨渲染的场景,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地。“窗子都是彩色玻璃的,色彩各个不同,和打开的各间室内装饰的主要色调一致。七个房间的颜色,分别为蓝色,紫红,绿色,橙黄,白色,紫色及黑色。而这所由七个屋子组成的曲折奇特的行宫,正是人生不同阶段的隐喻。七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人的一生中由幼年到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不同的生命时期。
房间的排列方向为由东至西,这个顺序也非无意为之,而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每日,太阳都会东升西落,而太阳的东升象征着生命的初始,西落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即死亡。因而在这个寓言中,这七个房间的排列便代表了生命的轮回。这个轮回可以看作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一个循环,亦可以看作人的一生由生到死的轮回。在故事的高潮也是将近尾声的时候,王爷紧随红死魔,穿过了六个房间,来到了最后一间黑色的屋子。显然,王爷从东到西,匆匆芽越六个房间,象征了生命旅途如白驹过隙,由生到死,转瞬即逝。
王爷最终毙命的第七个房间是坡在七个房间里描写最为详尽的一间,这也是最非同寻常的一间屋子,在小说中有特殊的含义。“第七间从天花板到四壁壁脚都密密层层罩着黑丝绒,层层叠叠的拖到同色的地毯上。只有这一间的窗子,色彩同室内装饰不一致。这里的渐玻璃是猩红色的——红得同浓浓的血一样。”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在视觉上造成浓烈的冲击,在心理上产生强大的压迫,读者难免会和小说中的宾客一样,对这个阴森可怖黑屋子产生莫名的恐惧,而这正是坡想要达到的效果。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坡在小说中,通过对黑屋子的详细刻顾将这种恐惧的虚无对象具体化,并将其直观的表达出来,所以人们对这间黑屋子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死亡的恐惧。而王爷最后倒毙在这间恐怖的黑屋子里,也让宾客及读者对黑屋子即死亡的恐惧提升到极点。
3. 霍乱 的流行 起源
天花。公元前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现急性传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亡。6世纪,欧洲天花流行,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纪,天花是欧洲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5亿。19世纪中叶,中国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过1/2。1900~1909年,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
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源自中东,流行中心为近东地中海沿岸,持续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有的说是30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
霍乱。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大规模流行的世界性霍乱共发生8次,地区性流行也出现过几次。1817~1823年,霍乱第一次大规模流行,从“人类霍乱的故乡”印度恒河三角洲蔓延到欧洲,仅1818年前后便使英国6万余人丧生。1826~1837年,霍乱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罗斯并先后到达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1846~1863年,霍乱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个北半球。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船所引发。1883~1896年,霍乱第五次大流行,到达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1961年出现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始于印度尼西亚,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逾350万。1992年10月,第八次霍乱大流行,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短短2~3个月就报告病例10余万,死亡人数达几千人,随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1997年9月起,霍乱在非洲大规模蔓延,仅1998年的头3个月乌干达就报告病例11335例,肯尼亚报告病例10108例。
流感。1510年,英国发生有案可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欧洲均出现大规模流感。1889~1894年,“俄罗斯流感”席卷整个西欧。最致命的是席卷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于美国,1918年3月11日美国的一个军营107名士兵首次发病,不到两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内各州均出现病例,数月传遍全国,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视。4月,流感相继传至欧洲、中国、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达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国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当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67.5万人死亡。全球约有2000~5000万人在这场流感灾难中丧生。18个月后,这场疾病离奇地消失。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个地区。“亚洲流感”在美国导致7万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国3.4万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罗斯流感”始流行于前苏联,后又波及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
其他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已使2亿人死亡;疟疾仅在1997年就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起造成150~270万人死亡;登革热于1981年使古巴30多万人患病,至今还时有发生;而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则高达78~88%。此外,伤寒、西尼罗河病毒、梅毒、艾滋病、军团菌等,也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4. 霍乱流行的重要传播途径
(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 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如皮肤炭疽、狂犬病等均为直接接触而受染,乙型肝炎之注射受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为接触疫水传染,均为直接接触传播。多种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手传染,谓之间接传播。
5. 霍乱的特点
霍乱(Cholera),早期译作虎力拉,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即古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过去把前者引起的疾病称为霍乱,把后者引起的疾病称为副霍乱。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副霍乱列入《国际卫生条例》检疫传染病“霍乱”项内,并与霍乱同样处理。解放后我国已消灭本病,但国外仍有不断发生和流行,因此必须随时警惕本病的发生,认真做好预防工作。霍乱为我国法定的甲级烈性传染病,要求在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后2小时内上报。
6. 霍乱流行特点
霍乱首次爆发(1816年–1826年)首先被控制在印度次大陆,在孟加拉大规模爆发。到1820年,传播遍及印度。在被消灭前,它甚至传播到了中国和里海。二次爆发(1829年–1851年)在1832年年蔓延至欧洲、伦敦,同年又蔓延至安大略、加拿大和纽约,在1834年又发展到北美的太平洋海岸。
第三次爆发(1852年–1860年)主要影响了俄罗斯,造成了超过百万人的死亡。并且造成柴可夫斯基和他母亲的死亡。第四次爆发(1863年–1875年)传播到了大部分欧洲及非洲区域。
1866年在北美爆发。1892年,霍乱污染德国汉堡自来水,以致8606人死亡。第七次爆发(1899年–1923年)由于公共卫生的进步,只对欧洲造成很小的影响。 但俄罗斯被再次严重影响。
第八次爆发被称作ElTorafterthestrain,发生于1961年发生在印尼,1963年传染到孟加拉,1964年传染到印度,并于1966年传播到苏联。香港曾经在1963年及1986年爆发霍乱,当时医务卫生署宣布香港为疫埠。
津巴布韦于2008年8月份起爆发霍乱,并在全国蔓延。据无国界医生估计,疫情可能最快要到2009年3月雨季过后才会受到控制。海地共和国于2010年10月中旬发生霍乱大流行,到11月26日止全国已有6万多人感染,1600多人死亡。
7. 霍乱流行特征是什么
上海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上海沙门氏菌鉴定的传统方法主要是根据形态学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抗原特征、噬菌体特征等。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上海沙门氏菌属。上海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上海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
感染上海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上海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8. 霍乱流行的三要素
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不同种类的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不完全相同,个别种类要求特殊的环境条件。但其基本条件包括营养、pH、温度、气体等方面。1. 营养物质:细菌在机体外人工培养,必须按细菌的种类嗜性满足其营养需要。2. 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的酸碱度为pH7.2~7.6,在此pH下,细菌的酶活性强,生长繁殖旺盛。个别细菌如霍乱弧菌在pH8.4~9.2的碱性条件下生长最好,结核分枝杆菌在pH6.5~6.8最适宜。细菌代谢过程中分解糖类产生酸,pH下降,不利于细菌生长。 3. 温度:各类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故实验室中常用37℃恒温箱培养细菌。个别细菌如鼠疫杆菌在28~30℃的条件下生长最好。嗜热菌能在50~60℃下生长,海洋细菌嗜低温,可在0~30℃条件下生长。4. 气体: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气体是氧和二氧化碳。
根据培养细菌的目的和培养物的特性培养方法分为一般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三种。1、一般培养法:将已接种过的培养基,置37℃培养箱内18-24小时,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即可于培养基上生长。少数生长缓慢的细菌,需培养3-7天直至一个月才能生长。为使培养箱内保持一定湿度,可在其内放置一杯水。培养时间较长的培养基,接种后应将试管口塞棉塞后用石腊凡士林封固,以防培养基干裂。2、二氧化碳培养法:某些细菌,如牛流产布氏杆菌和胎儿弧菌等需要在含有10%二氧化碳的空气中才能生长,尤其是初代分离培养要求更为严格。将已接种的培养基置于二氧化碳环境中进行培养的方法即二氧化碳培养法,3、厌氧培养法:常用的厌氧培养方法有厌氧罐法、气袋法及厌氧箱三种。
9. 霍乱盛行时期
“烧王船”是一个民俗,烧王船的民俗起源于汉人移民台湾后,面临岛上瘴疠横行,企图借助神力求平安的最原始民间信仰。烧掉王船与扫除瘴疠后,人们立感心安病除,隐约间可以让人嗅出寓环保于民俗的味道。“烧王船”祭典盛行于台湾西南沿海,一直是台湾地区最著名且最重要的庙会活动之一,它的原始意义是送瘟出海,如今虽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但仍存有浓厚的瘟神色彩,使得“王船祭”至今笼罩着神秘、严肃的气氛。每三年一次,王船祭醮为期一星期左右。 基本介绍: 烧王船的传说 自古以来,华南地区就是一个高温多热、鼠疫、霍乱、伤寒、疟疾丛生的地方。时常发生瘟疫,面对突来的灾害,一向以草木之富的中国人却束手无策,以为瘟疫的流行就是瘟神疫鬼的作祟。在这种状况下,尚鬼祁巫就成为治病的唯一方法。但是瘟神总是瘟神,谁也没有办法确定神么时候他会发起脾气,传说之中,疫鬼的巢是在海中飘渺的海岛。聪明的中国人终于想出一套美丽的神话,热情款待之后,编造纸船送他(读ta ,是称上帝、耶稣或神的第三人称代词)出海,希望他们回到自己的老巢不再回来。 明朝有这样记载:“幸而病愈,又使巫作法,以纸糊船,送之水际,此船以夜出,户人皆闭户避之。” 但是,居民非常惧怕王船,传说王船若不幸靠岸,不仅不能逃避,还得捡拾起并为它 建庙或做醮普渡,否则举庄遭殃。并且祭祀不可以太寒酸,不然惹他们生气。王船飘着的地方,对当地居民而言,当然是一种凶兆,但总有因祭祀而人丁兴旺的。慢慢地,王船就退去恐怖的色彩,最后变成一个吉祥的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