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普通流行病(流行病流行)

1. 流行病流行

2000年以来,一共发生4次全球性的疫情。

全球性疫情大流行是指传染病流行范围广超过国界或洲界,达到的传染病人群传播的最高级别。疫情爆发是指疾病在某人群中短时间内大量发生,有一定的聚集性。例如出现在局部地区的疫情。

2000至2020年,20年间来共发生过4次全球疫情,平均每5年发生1次。疫情均由冠状病毒的不同亚型引起的。

疫情概况:

1、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截至2020年3月12号已经波及至少114个国家。

2、2009年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大流行,共造成约1.5万人死亡,疫情波及国家和地区214个。

疫情流行趋势图。

3、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疫情波及中东地区国家、韩国等25国。病毒学家推测这种病毒可能源自于蝙蝠,也有研究认为病毒来源于骆驼。

4、2002-2003年中国SARS爆发,疫情波及亚太地区、国家、韩国等36国。疾病的病原体被认为是从果子狸传播到人类,鼬獾、貉和家猫也被发现是SARS病毒的宿主。SARS冠状病毒很可能起源于蝙蝠,并直接传播给人类,或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

除此之外,我国还发生过以下重大灾难:

近年来我国重大地震灾害:

新疆和田7.3级地震 时间:2008-03-21 06:33

西藏阿里6.9级地震 时间:2008-01-09 16:26

汶川地震8.0级地震 时间:2008-05-12 14:28:04

玉树地震7.1级地震 时间:2010-04-14 05:39:57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山洪灾害事件:

2002年6月8日,陕西省佛坪、宁陕等县突发山洪、泥石流

2004年9月初,四川、重庆发生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

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突降罕见特大暴雨,山洪暴发

2006年6月12日夜至13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突发山洪

2006年7月14日至17日,湖南东南部、广东东北部、福建南部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引发超强度暴雨

2007年7月29日,河南卢氏县普降大到暴雨

2007年8月7日,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和岚皋县突降特大暴雨

2010年7月26日,云南贡山泥石流灾难

2010年8月7日,甘肃南部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

中国重大火灾:

河南洛阳东都商厦“12.25”特大火灾事故 (2000年12月25日 特大火灾)

焦作“3.29”特大火灾事故 (2000年3月28日夜至29日凌晨3时 火灾)

中国重大冰冻灾害:

2008年1月中旬,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遭受了多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

中国重大洪涝灾害:

2007年6月以来,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淮河流域更遭遇53年来第二大洪水

2. 流行病流行类型有哪些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的基础。

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早年,传染病在人群中广泛流行,曾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灾难,人们针对传染病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采取防制措施。随着主要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流行病学又应用于研究非传染病特别是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伤、残;此外,流行病学还应用于促进人群的健康状态的研究。

3. 流行病中的流行病

疫区、疫点和疫源地如下:(1) 疫区。指有某种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其周围地区为受威胁区,受威胁区以外的地区为安全区。 。(2) 疫点。指发生传染病和词养患传染病猪的地点。一般指 病猪的圈舍、运动场、屠宰场及其周围猪活动过的地方。

(3) 疫源地。除包括传染源以外,还包括被污染的物体、房舍、场地,以及这个范围内可能被传染的其他动物。这种有传染源及 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4. 流行病流行强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一部由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公布实施,2011年12月修正的行政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围绕这一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确立了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职责,规定了预防与应急准备,应对措施,报告与信息发布、法律责任等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同为及时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法律制度,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应对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政府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宣布为甲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决定。本次疫情如前所述国家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评价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

做好物资保障工作,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以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当前疫情严重的情况下将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本次疫情是全国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一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到目前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开展,可以看出,正因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协调统一,职责明确,依法有序开展防控工作,对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将起到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围绕这一原则,条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各级政府、各级卫生行政机关及相关部门成立应急指挥机构,分级负责,采取各项措施保证及时有效控制消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 流行病流行的定义

意思是这件东西现在是否流行的一个占比。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代表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又称时尚。

流行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不一定是新出现的,有的可以是在以前就出现或已经流行过的,只是在新的一段时间又流行起来。

6. 流行病大流行

流行病学特点:

1、群体特征:流行病学的着眼点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他所研究的是一个人群,而不仅仅是个体。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流行病学是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去揭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3、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4、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使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学方法来描述某个地区或某个特定人群疾病的特点。

5、社会医学的特征: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要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6、预防为主的特征:流行病学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7. 流行病流行的三个条件

艾滋病的传播条件与所有传染病的传播条件相同。必要的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HIV感染的源头是已感染HIV的患者和尚未出现HIV症状的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包括男性精液和女性阴道分泌物等)。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性接触,如不洁性滥交史等,以及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针头等容易感染的人群,即高危人群、性伴侣,特别是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等,大多在50岁以下。

8. 各种流行病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一、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三、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拓展资料: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体液传播、粪口传播等。

9. 流行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两个因素

答:1、 负责全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每日及时审核辖区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和死亡报告卡,做好传染病疫情和死亡报告的统计、分析与上报工作,负责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工作。

2、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负责本区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制定传染病监测计划和传染病控制方案。

3、 负责收集、统计管理、报告疫情资料,分析疫情动态,进行疫情预测,预报;掌握各类急性传染病流行规律,流行因素,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疫情信息。

4、 负责本地区发生的暴发疫情及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技术处理

5、 负责基层单位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6、 负责全区传染病工作的资料汇总和归档。

7、 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区相关传染病疫情、传染病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考核与评价。

8、 完成上级和本中心交办的其它工作。

今年最流行的服装搭配是什么

2017年服装流行什么颜色

2017春夏男装流行趋势,设计师急需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