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婚俗文化
汉朝婚礼两个字写法是昏礼
2. 汉代婚俗文化特征
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
远古的婚姻,以掠夺婚为主,因为抢婚多是在黑夜进行,所以婚姻最早称为“昏因”,所谓婚礼即“昏时成亲”的意思。由于掠夺婚带有浓重的野蛮色彩,再加上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最初意义上的婚礼是非常简单的。
根据儒家经典的记载,我国传统的婚聘礼仪,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六礼”这一娶亲程式,周朝己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其内容仪注都比较复杂。至汉代,六礼才开始普遍施用。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先秦时代的婚聘六礼在后世一般都是从简、合并的趋势。
到了辛亥革命之后,随着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各种西式,中西合璧式的婚礼进- 步普及。而传统的婚礼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只是在少数偏远的山村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的婚俗),大多的青年都选择了中西合璧式的,甚至是纯西式的。
3. 汉族的婚俗礼仪
新密婚俗作为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结婚典礼有28道程序:
结婚前夜,得先做好六项准备工作,一是上坟,犒慰列祖列宗,求其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安神,在中宫正院,摆一张平安供桌,八样菜、两盘蒸馍、筷子、酒具、香蜡等物齐备,乐队奏乐,行九叩或二十四叩礼;
捺窝,把一顶红席反铺在新床上,在四周撒上一些核桃、枣和花生之物,当晚邀请两个男童和新郎同床,叫做“压床”;
演礼,在司仪主持下,随着音乐节奏,演习二十四叩礼等全套礼节;
挂“轴子”,将写有历代祖先名讳的“轴子”备好,祭祖时用;六是写“迎书”及一应杂事,先生和主事的一一列出要带的红封及大小数量,如披绸封、谢厨封、止席封、开车封、放炮封和抬轿封等,不一而足。
真正的迎娶程序最多,至少有16项,前期都是准备工作。
迎娶队伍一般为三乘轿,中间的为花轿,去时有个孩子坐在里面压轿,到女方村前半里地就得停下,新郎下轿行“百步上金殿”大礼,这种带有为难男方的仪式,要新郎一步三叩首,三步九打躬,跪100次,叩300个头。
到女方家里,新郎要和接亲的人披绸祭祖,祭罢祖宗还要叩拜父亲,然后新郎带着红封,到厨下行谢厨礼。新郎拿出从婆家带来的衣饰,让新娘梳妆打扮。按照礼节,新娘要采束100根新针,绑上一面铜镜,以避邪。新娘带走娘家的一根线,新红鞋要到上轿时再换上。新郎要三请新娘上轿。到男方家后,新娘下轿、进门、拜天地,入洞房、闹房。
现代新密结婚习俗:
1、结婚时要在腰里绑上蒜辫(大蒜辫成辫)、铜镜、还有柏枝。
2、路上看到有别的婚车路过,要打开自己的车窗,向对方扔烧饼。
3、遇到十字路口也要扔,还要放一挂炮。
4. 汉朝婚姻制度
1、新人入喜堂
在随从和长辈们的陪同下,新郎新娘开始慢慢的走入婚礼现场。
2、赞者颂辞
赞者也是就是我们现代的证婚人,在古代就要手拿卷轴,宣读着古代的证婚词。
3、沃盥礼
新人在进行婚礼仪式前,需要把自己的双手洗干净,意味这清洁自己的身体与心灵来参加这场神圣的婚礼。
4、对席礼
新人双方需要面对面坐着,表示即将进入婚礼的正是仪式,意味着从今以后要一起生活。
汉代婚礼礼仪介绍二
5、同牢礼
这源自于在汉代的牢饭里所有犯人都是吃一锅的饭,新人在行完这个礼仪之后,就表示新人从此就是一家人。
6、合卺礼
吧一个完整的葫芦切一分为二,庵后用一根红线栓起来,在葫芦里面装满酒,因为葫芦味道是苦的,所以里面装的酒也是苦的,新人双方需要饮下这葫芦里面的酒,意味着新人双方从此以后将合二为一,也寓意这夫妻双方今后要同甘共苦。
7、解缨礼
新郎们需要亲手将新娘发簪上的订婚物品“缨”给解下,染回高举手中让所有的来宾都看到,表示新人双方额婚姻得到在场所有来宾和家人的认可,也表示已将新娘迎娶进行们,从今新娘就是新郎的家人。
8、结发礼
新人双方要分别割下自己的一小撮头发,然后用红绳捆绑在一起,表示新人双方将永远在一起,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9、拜堂
一拜天地国师,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和现代婚礼习俗差不多。
汉式婚礼注意事项
1、新人双方亲戚的服装最好也要统一。
2、如果还要到酒店举办现代婚礼的话,需要把握好时间。
3、新人需要多准备一些喜糖喜果喜烟,以防路上有人婚轿讨喜事用。
4、需要给迎亲路上的人员一些小红包、喜烟,让他们同心协力把婚礼做好。
5. 汉代风俗文化
“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汉朝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大气磅礴,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的雕塑,最具特点,其中马没有精雕细啄的修饰,而是用非常大气的大的轮廓去生动的表现出了马的形象
西汉承秦建制,许多方面继承秦的作法,但在刑法和文化控制方面,汉初吸取秦朝的经验教训,采取简约宽松的政策。汉立国之初,朝中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对百姓生活极少干涉,并大量搜罗文献,允许多家学说并行。
汉初君臣,皆起于楚地。建国以后,他们对楚歌、楚声也多所偏爱。因此,楚辞在汉初得到极大的流行。“秦焚烧《诗》、《书》……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之长登帝位,其风遂被宫掖。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 《汉宫之楚声》)
汉初的政论散文家有贾谊和晁错,其中贾谊的《过秦论》、《陈政事疏》等文章很著名,文学性也较强。汉初之辞赋主要继承骚体传统,并开始向新体赋转化。汉初的骚体赋作者因为缺少屈原那样的果敢精神,其赋作也往往强为呻吟,并没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故而辞赋由抒发个人的强烈感情转向铺张扬历,宣扬统治阶级的华贵生活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责斥变为温和的讽劝。
赋体的变化也必然成就一些实践这种体裁的诗人作家,贾谊是汉初骚体赋作的唯一优秀作家。
西汉的经济力量雄厚,疆域广阔,汉代文学呈现出八方荟萃、气度恢宏的文化主流气象。如汉之乐府,就广泛采集代、赵、秦、楚各地的歌谣,以“观风俗、知薄厚”。同时武帝大规模扩大乐府机构,重视采纳民间和异域的新声变曲,为文学的发展引进了民间的文化营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此举在文学史上意义重大。
汉武帝时的诗人、辞赋家和文章家其眼光和胸襟也大为开放,或写下了“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史著,或以赋家之心,包举宇宙,总揽人物,大开大合,成就气象万千之辞赋。
《史记》是史传散文的典范之作,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从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由五种体例构成。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是《史记》中最具文学价值的部分。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还是在文章自身的结构及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个阶段的大赋兼综南北、融绘古今,描绘千秋帝业,是汉赋的鼎盛时期。
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代的统一繁荣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视域,使山川风物可以走到他们的笔下,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但是,汉家独尊儒术,大兴经学,使生动活泼的《诗三百》变为“诗经学”。伦理化、政治化了的“诗三百”其文学意义则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汉代士人常要凭借解经之功得官职,他们不象先秦士人那样可以用外交、军事等手段为君主夺取霸权,士的地位及主体人格在这个阶段降到很低的位置。一些赋家也更多地表现出宫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提一些建议和批评。因而汉文人的赋作大多是“润色鸿业,劝百讽一”的作品。宣帝时辞赋也盛极一时,王褒、刘向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作者。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开始托古改制,然而改制并没有成功。王莽在学术上提倡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被立为官学。扬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经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复古特色,但行文流于艰深。其杂文《解嘲》与东方朔《答客难》前呼后应,倒是很有现实意义。
6. 汉代婚礼礼仪
中国传统婚俗的正婚礼,是指在结婚典礼当天的礼节和仪式
【1】新娘上头仪式:
在古时候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从发髻上来区分是否已婚,婚礼当天的清晨,女孩要早起做准备,女方家里会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意思是从今往后就不是小女孩,出嫁之后就是成年人了,持家结婚生子,不以年龄为标准,以婚礼仪式为标准;男方家里也要为新郎举行“加冠礼”,表示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从此将要成家立业了。
【2】祭租:
传统婚俗当中,男方对于家中即将多出一口人是非常重视的,一定要告知祖先以求保佑。现在这个传统一直流传下来,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去拜见祖先,并且出发迎亲的车队数量以及相关参与人数都是以双数为主。
【3】燃炮:
燃炮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串鞭炮,出发或者抵达目的地时燃放以示庆贺,另一种是在路途当中遇桥遇弯路遇涵洞等燃放以示辟邪或提醒。现在的婚礼除了鞭炮之外还要加上礼炮、礼花、彩喷等。
传统婚俗中礼车至女方家时,门口会有一男童持茶盘等候迎接新郎,新郎下车后会给男孩一个红包作为答谢,之后再入女方家里。有时候是新娘的兄弟和姐夫们在门口拦着,出题为难新郎一会。
【4】讨喜:
传统婚俗中的新郎在新娘闺房之外会被拦下,这个进入闺房献上手捧花的过程也称为讨喜。此时一般是新娘的闺蜜,或者伴娘们在门口阻拦,女方可以提出一些条件要新郎答应,或者出一些有趣的题目考验新郎,过关之后才得以进入闺房见新娘。
【5】拜别:
新郎新娘上香祭祖之后拜别父母,一般在新娘家里,新郎和新娘拜别父母之时,新娘行叩拜之礼,而新郎行鞠躬行礼即可,也有一些地方一起叩拜的。新娘的后盖头由父亲亲自为女儿盖上。
【6】抬轿起程:
在锣鼓、喷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应由兄弟背出来送上花轿,因为现代人独生子女偏多兄弟姐妹太少,可以由表兄弟或女方伴郎代劳,通常也把背新娘改为抱新娘。
女方家里还要给轿夫红包,否则他们会有意的颤动花轿,让新娘子“好受”。现在的婚礼很少使用花轿了,大部分都是走形式,除非新郎新娘两家离得非常近。
【7】出门:
新娘从出门到花轿或者礼车之间的一段距离,还要请一位德高福旺的女性长辈,手持竹筛或者黑伞护送其至礼车中,因为传说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但是却不能与天争大,所以要遮起来以避锋芒。
【8】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之后,车刚启动缓缓向前不久,女方家长会将一碗清水和白米撒在车走过后的地上,代表家中的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会过问,同时也是预祝女儿事事顺心,持家有成,有吃有穿。并且在礼车过后的地方盖上竹筛,以预祝新娘未来的家族繁荣。
【9】掷扇:
传统婚俗中新娘出门时要手持团扇,在礼车启动向前行进不久,新娘应将扇子丢至车窗外,寓意是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而这个扇子将由新娘的兄弟拾回家,新娘在掷扇后还须哭几声。
【10】燃炮: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一路向回走,由女方家到男方家的途中要一路燃放礼炮,小挂鞭炮,根据路程的远近和路上遇到的特殊地段,准备一定数量的小鞭炮和红喜字。(在这十礼之中也会捎带一些附加礼。)
7. 汉族婚姻民俗文化
汉族民风民俗:
1、婚姻习俗 传统中式婚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2、丧葬 中国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
3、传统节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4、饮食习惯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
5、正月不剃头 在正月里大多数汉族是不剃头的,据说正月剃头“死舅舅”。这一原因与满清的剃发易服有关,清朝统治者要求汉族人和满洲人一样剃鼠尾头,而汉族人自古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除了佛教徒外,人民轻易不会剃头。这一做法激起了汉族人强烈反抗。 来源:-汉族
8. 汉朝婚礼特点
应该穿汉朝的凤冠霞帔。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是女子着装的最高等级。也是旧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9. 汉代婚姻制度有哪些
典妻婚,是把妇女当做性工具或繁殖工具租典给他人使用的婚配变通形式
其是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产物,也是买卖婚姻的一种异体形式。
由于家庭经济极度困难,丈夫无力维持生计,将自己的妻子典当(出租)给他人;而对方则以一定的租金或财物租用他的妻子作临时夫妻,按约定的时间归还。
典期的长短由双方议定,典金的多少则因时、因地、因人和典期而定。
典婚的一般情况是把典妇寄养于典夫家,由典夫役使,供典夫泄欲,或给典夫生育子女;也有典夫到典妇房中与之同宿的情况。在典期内所生子女归典夫所有。
这种典妻婚对出典人来说,当然是为了获得钱财;对租典人来说,就是用付款的方法构成一种暂时性婚姻,以解决生活和生育后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