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些流行语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2. 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为媒介而实现的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进行微改而在校内流行,形成了“校园网络流行语”。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获取及时的社会热点信息,大学生成为对社会热点反映最积极的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入手,将其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开辟传播热点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字:校园网络流行语热点问题途径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智能应用的推广,网络的使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们时刻都处于信息的洪流之中。看似带有戏谑和调侃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使用群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社会热点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手机的普及使他们能够获取及时的社会热点信息,大学生成为对社会热点反映最积极的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因此,将社会热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把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校园网络流行语概述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为媒介而实现的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不同于标语口号,也有别于广告宣传词。但它们比标语口号更有号召力,比广告宣传词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些网络流行语被带入校园进行微改而在校内流行,形成了一套专属大学生的话语系统,被称之“校园网络流行语”。 二、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社会热点转变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上网的便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超强舆论磁场。微博、微信、贴吧、QQ等各种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 三、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生向來是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再加上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使这个人群的思想空前活跃,当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以及对事件本质的关注。 (一)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首先,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关注度。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时尚娱乐性、传播迅速性等特征,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从而促使他们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政治事件,增强其政治认识度。其次,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当代大学生民主参与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通过中学时代的政治教育,树立了一定的民主观,提高参与其中的主动性。 (二)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很多网络流行语的所涉者都是大众心目中代表权威的人物,而当媒体之后揭露的事实否定了权威人物这样的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些大学生不会再对权威者的所有观念全盘接收,而增加了分辨是非、去伪存真的品质,促使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引发了全民的恐慌。在网络中,每当新闻媒体报道一个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可以引发网民们的集体不满。一些大学生甚至改编广告语来讽刺食品安全问题,大学生对种种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满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让彼此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严重性,进而促使社会成员重视社会道德建设。 四、校园网络流行语传播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 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联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网络流行语,从校园网络流行语人手,将其与社会热点问题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开辟传播热点问题的新途径。 (一)课堂教学。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对一线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搜集资料、整合资料、读懂资料。用社会热点导人课堂内容,应该改变以往由教师用干巴巴语言描述呈现的枯燥方式,尽可能的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来听觉冲击,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引发思考。任课教师不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关注社会热点,从中积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要了解并整理其衍生出的相关网络流行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 (二)学生社团。高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团”,社团成员是基于共同的爱好组织在一起,社团就社会热点问题定期举办活动,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学生接触到网络流行语更为迅速,而老师的理论更为丰富。因此,将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在思政课老师的指导下与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得到一些校园网络流行语。通过横幅、海报等传统方式对同学们进行宣传,达到传播目的。 (三)网络载体。网络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率最高的传播媒介。高校应该积极利用微博、微信、QQ、贴吧等载体丰富价值观教育阵地。针对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新形势,高校要开发创新丰富多样的价值观教育载体,注重完善和发展现有载体平台的设计,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例如,高校微博可通过转载热点事件的相关微博,并配上与之对应的网络流行语,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有意识与同学们互动达到传播热点问题的目的。
3. 哪些流行语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和创造性
六个字的网络流行语有:你有病,我有药、神马都是浮云、一秒钟变格格、把全场hold住了、你还hold的住吗、智商令人捉急、这都不叫个事、去年买了个表等更多网络词语。
网络流行语的意思是: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4. 流行语言的特点
待你长发及腰、土豪、累觉不爱、何弃疗、高大上。
1、待你长发及腰,是2013年9月的网络流行用语热词。
如:"待你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
"、 "待你长发及腰我就咔嚓一刀。
"等调侃性语言。
2、土豪,网络用语。
原指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现多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
3、累觉不爱,顾名思义,觉得自己已经累了,没有力气再爱下去了!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
源自豆瓣上一个帖子,一名95后男孩感叹“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后引发众多二三十岁的青年议论。
4、何弃疗是网络流行语“为何放弃治疗”的简写。
意思是一个人有病,却放弃了治疗,暗指“你有病,快去治”。
5、高大上,2013年开始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形容事物有品味,有档次,偶尔也做反讽使用。
“高端、大气、上档次”,简称“高大上”。
5. 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1. 口语化特色
东北话具有高度的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是在人们口头使用的用于日常生活场合的词语。它不同于普通话那样严肃认真, 一本正经, 而是质朴、率直, 不善于辞令, 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 自由自在地展示情感, 是交际中最方便, 最寻常的口语表达方式。同时东北话的音节和声调的有机结合, 连续的变调和重心的转移, 以及轻声、儿化, 构成了东北话特有的音韵节律, 使东北话具有自然、清新的节奏性和音乐美。所以东北话是一种最简洁、最灵便、最具有节奏感的口语交际工具, 符合人们的日常口语交谈的需要。
2. 通俗化特色
东北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普通话中有许多词语, 如:“埋汰”、“命相”等词来源于东北话。东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比较小, 因此它不像其他地区的方言土语那样晦涩难懂, 东北话表意清楚明白。人们可以依据一定的语境运用明快的东北话进行口语交际, 使沟通融洽、顺畅。东北话又犹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质朴纯真, 直通人心, 具有着极强的亲和力和表现力。东北话语义的丰富性、结构的复杂性, 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节奏性和感情的强烈性, 这些是普通话所无法比拟的。而且有许多东北方言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恰当的词语来代替, 尤其是东北话中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即使在普通话中找到语义上跟东北话相对等的词, 但也难以表达出东北话所特有的简洁、亲切、生动、幽默的特点, 它弥补了普通话所不具有的某种特殊色彩。为此, 人们喜欢东北话, 并且有兴致地学说、学用东北话, 使自己的口语增加了新的表达方式, 从而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3. 地域化特色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 它与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居民在当地长期生活中创造的具有稳定地域性特征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可通过方言看到地域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 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观察万事万物、表达情绪情感, 以及彼此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 沉淀着这一地域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 也敏感地折射着这一地域人们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有丰茂的森林, 广阔的江河, 宽旷的草原, 广袤的平原, 丰饶的油田。辽阔、丰腴的东北大地养育了具有豪放性格, 辽阔胸襟, 敦厚朴实的东北人, 形成了东北大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东北话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正直坦荡, 笃厚仁慈的东北人的热情, 享受着绿色天然、清新响亮的语言艺术的熏陶, 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赏心悦目、丰腴醇厚、自然纯美的民俗风景画, 它记录着东北地域文化的种种事实, 是东北地域文化中最具内涵的文本。
东北话作为东北地域文化标志性的符号, 又紧紧依附在东北人民的各种演唱、讲述等活动中。意蕴丰富的东北话不仅有智慧的艺术创新, 表意精辟而形象, 同时幽默风趣, 使其既有生活的本色, 又有了幽默诙谐的戏剧特点, 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质朴的美感。
4. 流行化特色
东北话随着电视喜剧、小品的热播流行开来, 从电视荧屏流向民间市井, 从东北地区流向更广大的方言区。手机短信、网络平台到处都可以看到东北话, 网上有解释的东北方言词数千条, 出现了《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的“东北方言版”。随着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口语交际的心理特点的变化, 东北话运用的广度和频度上出现了增强的趋势, 人们口语中掀起了一股学说东北话的流行风, “赛脸”、“忽悠”、“得瑟”、“白话”、“磨叽”、“蒙圈”……已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自然的陶冶, 历史的熔铸而成的东北话, 凭着自身的方言特点和它具有的流行特色, 现已不仅成为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也成为人们平淡口语中的佐料。它以生动语言的通俗性, 高度口语的节奏感, 幽默诙谐的艺术美, 正通过小品、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流行在祖国各地, 成为具有新颖性、俚俗性和生动性的一种时尚的口头语汇, 并且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传播。
6. 语言学中语言的创造性
语言系统的构成部分。传统语言学将语音、词汇、语法称为“语言三要素”。现在一般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讨论语言要素:从形式和内容角度看,语音是形式,语义是内容,语言由语音和语义两个要素构成,从音义结合角度看,词汇是材料,语法是规则,语言由词汇和语法两个要素构成。总起来看,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词汇和语法四个要素构成的。
一说词汇不是语言要素,它只是语音、语义结合的表现。一说语用也是一种语言要素。
7. 哪些流行语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和意义
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以及快速的传播速度
流行语的出现与新媒体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新媒体的出现为流行语的发展提供平台,成为流行语主要的传播的途径和载体。网络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娱乐条件,网络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推动流行语的传播。
2.网络新媒体监管的特点
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同时也促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之所以带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要体现在新媒体的特点上。与传统的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中成本、社会效应等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对语言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在网络上,人们的沟通形式是非常广泛的,因此网络的监管相对来说是比较宽松的,所以在网络中,人们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交流更加自由。同时,这种新媒体交流形式的出现,可以进行转载和分享,所以对于比较有吸引力的文字人们都乐意进行传播,因此极大的提高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3.交流模式的变化
网络语言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网络交流形式的不断变化造成的,随着网络的发展,交流模式逐渐向多对多方向发展,群聊逐渐出现,这种改变,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灵活,一旦有新的交流形式会在群聊中进行传播,这种形式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发展,在网络上形成疯狂式的转发和互动。在网络刚出现时,网络和现实生活还是分开的,所以网络中的语言对实际生活影响是比较小的,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量的新型语言受到传播,不仅在线上进行交流使用,生活中随处都能听到流行语的使用。
4.新媒体的创新性
当前人们的交流之所以更加便捷和高效,原因之一就是新媒体的的创新性,比如是微博,在微博上可以对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进行关注,同时也可以对明星等进行关注,在了解别人的动态时还可以进行评论和转发。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互动性更加广泛,其中一个人发现比较有趣的语言形式,通过转发会让很多人看到,流行语因此会迅速流行起来。
5.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比较适合当前年轻人的性格,在网络世界中,年轻人是网络聊天的主要人员,这样的人喜欢时尚,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张扬,希望得到人们的注意,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希望与众不同,流行语的不断传播,年轻人希望不会落后于别人,所以会对网络语言进行传播。这部分人的存在,为流行语的转载和传播作出加大的贡献。
6.舆论民主和文化开放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接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对各种知识和语言的理解存在差异性。网民对信息理解的不同,在网络世界中的公开和传播,如果有些见解是适合广大网民的会得到普遍的传播。比如说当时出现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一流行语,之所以被广泛的传播,是因为这句话表达的简单凝练,同时表现出当事人的随性,这种随性的态度在当前社会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在这句话一出现时,就受到疯狂的转发。
8. 流行语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承
形容“人文情怀”的词语有春风送暖,琴心剑胆,唇亡齿寒,东山再起,气吞山河,国泰民安,家国兴盛,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山清水秀等等。''人文''在词汇广义上讲,是指社会中各种文化现象。现在流行语的“人文情怀”是指,对某地区性的文化传承、习俗与文化的自然景观产生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