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主要经历的两个重要时期
提起粤语歌坛,许多人对于它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70年代至90年代初。那段黄金岁月里,在香港这片弹丸之地,接连诞生了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黄家驹、四大天王、王菲等等乐坛巨星,造就了粤语歌坛的空前繁荣。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经典依旧,新的佳作却寥寥无几,香港乐坛的魅力光环逐渐褪去,陷入了只闻旧人声,不见新人来的尴尬处境。
究其原因,一来是语言障碍,限制了粤语歌在两广地区以外的流行和传播。
即便当年红如张学友,为了打入大陆市场,几乎是在每发行一张粤语专辑的同时还要制作一张国语专辑。国语歌只要宣传得当,便可以很快流行,而粤语歌则要经过时间沉底和发酵才能被人熟知,比如说陈奕迅的《浮夸》收录于2005年的专辑《U87》中,在当年获得了年度金帆音乐奖最佳旋律及最佳歌词奖,而直到2009年,这首歌才逐渐被大众所知晓。
其次,粤语歌坛渐渐有了青黄不接之态,许多新生代歌手在香港很红,在大陆却无人知晓,比如麦浚龙、王菀之之辈,颁奖礼上也新人辈出,但并不被观众所熟知,总之再难重现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的雄风。这种后继无力的境况,同样显露在香港词坛上。千禧年后,随着林振强和黄霑两位词坛传奇的相继去世,整个粤语词坛成为了林夕和黄伟文的角斗场,他们包揽了各大奖项,几乎没有新人可以继承他们的衣钵。
而且,受台湾地区和日韩地区的冲击,粤语歌坛明显力不从心,但这并不代表港乐近几年没有好的作品,只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罢了。
以前的香港可以说是垄断式的音乐,因为那时候的香港乐坛真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80.90年代是香港乐坛的顶峰鼎盛时期,就连李克勤这种级别的歌手,在那个时候还排不上名,李克勤也是在21世纪初四大天王相继退出才有一席地位。
但是,由于近年来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是香港一家独大的局面了,21世纪初从周杰伦的时代到来,林俊杰,王力宏等人横空出世,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的网络歌手也开始涌现出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也开始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有更多人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国内的选秀节目也越来越多,国内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音乐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香港很多歌手已经向内地延伸了,因为内地的发展空间更大,有利条件更多,人口也更多,未来前景比香港好很多。相反,香港却开始走下坡路了,从香港的四大天王之后,已经意味着香港乐坛逐渐没落了,那时候只剩下陈奕迅,李克勤,容祖儿等人在勉强维持着,很明显能感受出来的就是tvb的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一届不如一届,以前的颁奖典礼就好比国内的春晚,但是现在的颁奖典礼很多人干脆都不出席了。时代的进步推动了内地乐坛,推翻了香港乐坛,,即使香港乐坛逐渐退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我认为,华语乐坛最顶峰的时期,就是香港乐坛最繁华的时期,那个时候有太多出色的歌手,太多经典的作品,留给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但是已经回不去了,除非,有一批新鲜的血液能支撑香港乐坛回到过去,这个很难觉得,起码在短短时间内很难复兴。
因为香港乐坛就缺原创音乐人,这远远不如台湾乐坛!台湾一直都出了不少原创音乐人,而且都是全才型音乐人,比如,作曲,词,唱全包的音乐人!
罗大佑曾说过,香港没有真正的音乐人,除了黄家驹!现在香港那么有钱,房价多高,几乎个个都是财主了,不愁吃穿,谁还愿意吃苦耐劳或花心血与脑子去做的事,原创音乐本来对他们而言就不太感兴趣,也没有那方面的能力。现在他们只会在家享福,在公司做轻松的白领就可以了!
之前辉煌也就是香港作为一个中转站,从外边引进加上本地创作,一个先锋前沿。现在没有这个中转站作用了,加上乐坛的词曲者没有接班人,传唱的极少。同时网络的发展,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不在单纯是香港的。
2. 香港流行音乐发展主要经历的两个重要时期是
以年代之分的主线:赵,卫之音,俗称靡靡之音也。其发展在战国时代,赵、卫二国。通俗的说就是现代的流行音乐。不过极美,属于古代典型贵族音乐这类。
其余的从远古一直到近代中国的都是以正统音乐为主;现代中国发展的音乐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终发展至港台地区演变为现在的流行音乐;再一个就是当代中国上世纪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从革命歌曲到流行音乐的演变。
3. 香港音乐时代发展史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此期的演唱风格不甚优美,常用类声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辉、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严斐、英茵、徐粲莺、蔡一鸣、钱钟秀、张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锦晖、严工上、许如辉、任光等。
词作家有黎锦晖、高天栖、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汉、叶逸芳、张准、鲁旭、包乙等。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演唱风格无太大变化,轻柔曼妙的特点有所减少,趋向于自然、平淡。另外由于白光的影响,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传统发声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传统发声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这是受到李香兰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琼、崔萍、张露、葛兰、刘韵、顾媚、席静婷、潘迪华、董佩佩、蓓蕾、夏梦、石慧、江岩、杨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杨龙、励鸣、王福龄、周蓝萍、顾嘉辉、黄露、夏端龄(日本作曲大师服部良一)、江适、叶纯之、草田、于粼等。
词曲家陈蝶衣、陶秦、易文、卢一方、司经明等。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一曲《曼丽》、姚苏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4. 香港流行音乐快速发展的第一个十年的歌曲是
1981年的流行歌曲
1、《三月里的小雨》(张明敏)
《三月里的小雨》让刘文正真正树立起独特鲜明的个人曲风。《三月里的小雨》是歌曲同名专辑的主打曲,由当时台湾知名的夫妻搭档谭健常和小轩共同创作,将风景和心情共同谱进作品,一直都是谭轩夫妻俩创作的最大特点,而《三月里的小雨》同样用小雨和小溪那种画面的流动感,带活了一个寂寞的身影,让一首简单的作品,在一种情与景的对照间,将意境跃然纸上。歌曲由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刘文正原唱,收录在东尼机构1981年1月发行的同名专辑里。
2、《在希望的田野上》(彭丽媛)
接下来的这首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是20世纪80年代熟悉又非常流行的歌曲,作曲陈晓光、作曲施光南、原唱彭丽媛。这首歌曾经在80年代的青年当中影响非常大,它也是歌唱家彭丽媛的经典曲目。1981年元旦前夕,为了让这首歌能够在电视上播出,陈晓光把这首歌送到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位领唱这首歌的是女高音歌唱家杨淑清。1982年这首歌交给了当时还不满20岁的青年女歌手彭丽媛,她充满青春活力的深情演绎让这首歌的优美旋律和极富感染力的歌词很快流传开来。
3、《金梭和银梭》(朱逢博)
有一位享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创建中国首个轻音乐团,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等称号的歌手,叫朱逢博。大家对她的印象一定记忆犹新,接下来这首歌就是她的代表作《金梭和银梭》,这是一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广泛传唱的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抒情歌曲。作词李幼容,作曲金凤浩,原唱朱逢博。“金梭和银梭匆匆眼前过,光阴快如箭提醒你和我。”这样的歌词当年有没有鞭策过你呢?
4、《校园的早晨》(王洁实、谢莉斯) 著名词作家高枫先生的夫人谈起《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并非产自台湾,而是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地地道道的大陆作品;此歌的创作灵感是源于辽宁大学校园——高枫先生晨起到辽大散步,看到校园内的晨读景象,便触发了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校园歌曲。所以也是辽宁大学的校歌。
5、《知音》(李谷一)
1981年有一部电影叫作《知音》,讲述的是民国初年背景时代之下,护国儒将蔡锷和风尘女子小凤仙的爱情传奇,一款让人深陷不已的英雄美人知遇故事,现在应该很少人知道这部电影吧,它的同名主题曲《知音》是由李谷一老师演唱的,歌词内容十分切合“铁血与浪漫相映,豪情与柔美相融”的主题,既赞颂了蔡锷拯救祖国的高尚情怀和坚韧不拔、勇敢机智的英雄品质,又表现了小凤仙对蔡锷忠贞不渝的爱情。
6、《你的眼神》(蔡琴)
1981年蔡琴已经发行了第三张个人专辑,专辑名就叫《你的眼神》,其中的主打歌曲就是蔡琴最浪漫的情歌之一:《你的眼神》。由苏来作词作曲,是蔡琴第三张个人专辑的同名主打歌,也是蔡琴最浪漫的情歌之一,被蔡琴演绎得荡气回肠,这充分表明了蔡琴的台湾情歌皇后之称,绝非虚名。这首歌是蔡琴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当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之后,应该也会被她的声音所迷住吧,那就再来被她迷一次吧。
5. 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
音乐发展的四个时期:
1.起步期可追溯至20世纪初,诞生于1927年的《毛毛雨》等歌曲是我国通俗音乐诞生的标志,这些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梁锦晖被誉为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2.50年代后,通俗音乐的流行中心转为港台,开始长达将近二十年的沉寂期。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也带来了通俗音乐再度兴起,以邓丽君为代表的通俗音乐给大陆地区带来了重要影响。
3.80年代后,通俗音乐开始向多元化发展,这个时期以“西北风”和崔健的“摇滚”为代表,通俗音乐的繁荣时代正式来临。
4.90年代至今通俗音乐进入了开放分化期,我国通俗音乐受欧美、日韩乐坛的影响越来越大,变得更加时尚、另类、超前,更加贴近当代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审美要
6. 香港音乐发展史
2000年:张学友
张学友是香港流行音乐90年代的至尊王者,“四大天王”之首,有“歌神”称号。
他在香港拥有超过70首冠军歌曲,代表名作多如牛毛,曾经4次夺得十大劲歌金曲的金曲金奖和最受欢迎男歌星奖,5届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
张学友多次成为国际唱片业协会年度销量冠军得主,其累计唱片销量,已经超过6000万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