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端午节流行于哪些地区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2. 端午节主要是什么地区的风俗
1一,吃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全家团圆吃粽子。古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后来便演变成时令的节日食品。
2二,赛龙舟。每当到了这一天,特别是南方一带会举行赛龙舟。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起,由此体现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三,拴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由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粗丝线促成的才色绳子,系在脖子上或手腕脚腕。把五色绳戴在身上有去除霉运,带来健康和好运。
4四,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的。
5五,挂艾草。每到端午节当天就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上艾草,蚊子害怕闻到这种味道,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
6六,放纸鸢。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
7七,佩香囊。香囊内通常填有中草药,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小孩佩戴香囊,也有避邪驱瘟意思。而且香囊小巧可爱,美观,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3. 端午节是哪个地区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端”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4. 端午节流行于哪些地区风俗
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有食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等等。
食粽子:食粽子是中国人一个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放在锅中煮熟。
赛龙舟:屈原投江后,许多人划船追赶着去拯救,追赶到洞庭湖时没有了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赛龙舟也就成了一种端午的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主要是避邪驱瘟的,香囊中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用丝布包裹着。
5. 端午节起源于什么地区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6. 端午节的流行地区
1、春节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之首,最受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一个节日,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年结束。具体起源时间地点均不详,还有待考究,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拥有祭祀神灵、拜祭祖先、除旧布新、迎新祈福、祈求丰年,拜年、守岁、贴对联、吃年夜饭等习俗和意愿,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原本流行地区是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等,但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广泛交流与传播和中国影响力的提高,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与中国一起欢度春节。
2、中秋节
中秋节,中大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发展在魏晋时期,后来一直到唐朝时期才成为固定节日,流行于宋朝时期,到明清时期地位尤为重要,成为中国传统节日。流行在中国和汉字文化圈以及各国当地的华人华侨中,拥有拜月,赏花、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等习俗,主要是为了纪念阖家团圆以及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还有对庄稼期盼丰收的期望。
3、端午节
端午节,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最初是因为古代百越人民为了崇拜龙图腾而举办的祭祀的活动,有用龙舟竞赛的形式拜敬龙神的习俗。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因为得不到国君的信任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才能,而又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不断的衰退被他国一点一点蚕食的情况下,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泪罗江自尽。所以后来端午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流行地区是中国和汉字文化圈,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等,各省份各地区的习俗也不尽相同,但都会有赛龙舟和吃粽子。
7. 端午节的类型
端午节的传统节目有划龙舟、放纸鸢、食粽子、挂艾草菖蒲。
1、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春秋战国时期,扒龙舟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划龙舟之习俗就已存在于吴越水乡一带,目的是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
2、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3、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4、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8. 端午节是哪个地区的风俗
一、赛龙舟
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就是纪念屈原。
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进汨罗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后,大家就马上划船过来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发现屈原的尸体。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边。当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也都冒雨前来,争相划船到洞庭湖上来。
为了寄托大家对屈原的哀思,此后就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二、吃粽子
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传说,和赛龙舟一样,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后,被水中蛟龙所困,人们哀悯同情屈原,每到这一天的时候,就将五色丝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驱赶蛟龙。后来,粽子便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品。
三、悬挂钟馗像
在江淮地区,每到端午节,都有家家悬挂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
四、挂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节期间,民间还有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榕枝的习俗。
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针灸里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把它插在门口,也可以使身体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视为百阳之气,插在门口上,可以避邪;门口挂榕枝的寓意是使身体矫健,百病不生。
还有的地方是挂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托人们对平安、健康的美好愿望。
五、戴长命缕,保佑安康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
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药,还有茶叶、荷花等等,然后佩戴于胸前,香味扑鼻,还可以防病健身。
因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们喜爱,现在的香包做得越来越精致,已经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七、饮雄黄酒,杀毒避邪
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也与屈原有关。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就纷纷往江里抛入粽子。有一位老医生,将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过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条蛟龙。人们于是就把蛟龙拖到岸边,抽筋剥皮,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后用雄黄酒涂抹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能够免受虫、蛇的伤害。
八、采百药,防御疾病
采百药,也叫“采百草”。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开始繁殖活跃起来,很容易给人带来伤害。
9. 哪些地区过端午节
中秋节的习俗:赏月,祭月,玩月,吃月饼,烧斗香,走月亮,曳石,买兔儿爷,广州一带“树中秋”。
其他习俗:1、中秋婚育俗信,如:偷瓜送子、照月得子、乞月为媒、偷菜求郎等。
2、中秋敬老习俗
3、中秋观潮、赏桂之俗
4、中秋吃“兽头”,打响鞭之俗
5、中秋吃螃蟹、枣、栗子
春节习俗:1、守岁2、扫尘 3、祭灶神4、 贴春联 5、贴窗花6、倒贴福字7、贴门神 8、挂贴年画 9、拜年10、压岁钱11、挂中国结12、放爆竹 13、春节舞龙14、祭祖15、逛庙会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端午节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饮桂花酒,喝菊花茶、吃菊花糕、睡菊花枕,吃重阳糕,插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