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单品搭配 > 正文

小题琴演奏流行歌曲(好听的小题琴曲)

1. 好听的小题琴曲

以下几首都非常经典的:

1、《沉思》

作者:儒勒·马思涅(Jules Massenet),法国作曲家,1890至1920年间的法国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响。马思涅的音乐具有个性,甜美伤感,带有较浓的娱乐性特点。他创作的《沉思》历来被作为最为优美的小提琴曲之一,其婉转抒情的曲调也成为了小提琴作品中的经典。

《沉思》是十九世纪法国作曲家马思涅的歌剧《泰伊思》中的一段插曲。

歌剧《泰伊思》作于1894年,剧情为一个发生在公元四世纪埃及的宗教故事,整剧以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为背景叙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圣僧拯救女幽灵泰伊思的故事。他冒险进城将沉迷于纸醉金迷生活中的金粉女泰伊思带出。苦苦劝告她离开花红酒绿的交际圈,归依宗教。

泰伊思终于被打动,决定入修道院当修女。但圣僧却被泰伊思的青春美丽所打动,爱上了泰伊思。圣僧倍受折磨,他逃离了修道院游走四方。但最终他摆脱不了对泰伊思的思念回到了泰伊思身旁。此时泰伊思已病入膏荒入弥留之际。圣僧匍匐在爱情脚下,圣人成了罪人,罪人的灵魂却升入了天堂...

2、《爱的礼赞》

作者: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英国作曲家,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他喜爱色彩变化,他所创造的风格和音乐语言极为个性化,赢得了“埃尔加式”的美称,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爱的礼赞》是埃尔加在1888年写给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风格,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小提琴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恋人的绵绵情话。

在柔美的曲调中,既有一丝丝哀怨的情调,也有洋溢着甜蜜幸福的味道,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乐曲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音乐甜蜜温馨,旋律温婉动人,让人一听倾情。

3、《圣母颂》

作者:古诺(Gounod Charles),法国作曲家。古诺早年热心宗教,第一部作品即《三声部弥撒曲》。1855年所作《圣塞西勒庆典弥撒曲》是对宗教音乐的一次改革。使他名垂后世的是1859年创作的《浮士德》。除12部歌剧外 ,他还作有3部交响曲及声乐曲等,其中《教皇进行曲》被采用为梵蒂冈国歌,而他最流行的作品是《圣母颂》。

《圣母颂》是法国浪漫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古诺创作,该曲使用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作为伴奏部分。全曲始终充满着一种高雅圣洁的氛围,使我们如同置身于中世纪古朴而肃穆的教堂之中;而《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则精美绝伦,集纯洁、宁静、明朗于一身,满怀美好的期盼。

4、《流浪者之歌》

作者:巴勃罗·德·萨拉萨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8岁首次公演,被视为神童。17岁开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迹遍布五大洲,声震世界乐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况空前的热烈欢迎。长达40多年辉煌的演出活动使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演奏家。

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5、《恰空舞曲》

作者: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在这支《恰空舞曲》中,巴赫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以及复调主体间以单音旋律的音响对比的写法,在以单音曲调见长的小提琴上,奇迹般地再现了管风琴的宏伟音响,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交响画面。舞曲的主题宽广庄严,略含悲怆色彩,可以说是无伴奏小提琴曲的精品。

6、《四季》

作者: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巴罗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除作有大量小提琴协奏曲外,还有管弦乐重奏曲等作品,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此外,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发表并献给波希米亚伯爵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从形式上看,该旋律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7、《24首小提琴随想曲》

作者:尼可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对小提琴演奏技术进行了很多创新。

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可以说是他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代表作品。该曲主题简洁而明朗,奏出的曲调活泼而轻快。这首曲子在演奏技巧上的难度,历来都被公认是对每个小提琴家的严峻考验。

8、《纪念曲》

作者:弗朗蒂切克·德尔德拉(Frantisek Drdla),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小提琴家。他一生中写了许多小提琴曲、室内乐和轻歌剧等作品,其作曲风格融合了他的故乡波希米亚的民族旋律与当时浪漫主义音乐的性质,而这也是他所有作品的共同特征。其中《回忆》、《小夜曲》等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为他的代表作。

德国小提琴家德尔德拉(Drolla)某日,因为访问友人,乘电车到维也纳郊区去,恰巧经过舒伯特之墓。他见了这位生前并无名气的歌曲之王之墓,在脑海中浮起了乐思,便记载在电车票上。

全曲由三部分组成,曲调鲜明简练,余音绕梁不绝。尤其是那优美柔丽的音色能使听众引起深切的怀想。

9、《魔鬼的颤音》

作者:塔蒂尼(Tartini)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杰出的教育家,严肃的学者和雄劲深沉自成一格的作曲家。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音乐,还写了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创办了一所一小提琴演奏为教学宗旨的高等学校,还对小提琴的琴弓进行过改造。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他创作了14O首小提琴协奏曲、20首大协奏曲、150首奏鸣曲、50首三重奏;其中60首奏鸣曲得到了发表,可是还有 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依然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魔鬼的颤音》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传说塔蒂尼经常梦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于是有一次在梦中向魔鬼出卖了灵魂,用来交换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曲子。梦醒之后,塔蒂尼凭记忆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便是我们现在所知的这首曲子,由于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所以叫做《魔鬼的颤音》。这首曲子不长,但因有大量的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极具技巧性,难能可贵的是同时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

10、《吉卜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师萨拉萨特(Sarasate)是十九至二十世纪初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之一。他不但在小提琴技巧艺术表现上有惊人的成就,在作曲方面也居世界顶级。本曲运用吉卜赛人的音调风格写成,成为全世界小提琴爱好者最喜爱的一首名曲。

乐曲起始于豪放而激动的散板音调,自由奔放,还有十分别致的技巧装饰,使之充满了激情和浪漫之感。乐曲之中段转入慢板,曲调缠绵动人、悲酸忧郁。结尾是极其精彩活泼的快板。这一突然转变把人们带进热闹欢腾的场面,流利的快弓拨弦十分引人入胜。在高潮迭起中结束全曲。

2. 小奏鸣曲好听的曲子

钢琴小奏鸣曲op50no2是由德国作曲家库劳创作的,他出生于1786年,是德国著名的长笛、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创作的的钢琴小奏鸣曲简易、短小,不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但是建立在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结构的基础之上,是学习钢琴演奏很好的教材。他的这首小奏鸣曲op50no2演奏难度不大,是属于四至五级的曲目。

3. 好听的小题琴曲有哪些

梁祝,新春乐,新疆之春,牧歌,庆丰收,流浪者之歌,卡农,巴赫无伴奏,贝多芬春天,帕格尼尼钟

4. 好听的小调钢琴曲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带着他刚刚完成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乐谱踏上了美利坚大陆。这块被欧洲人称为“美丽的新世界”的美洲大陆,在二十年前迎来过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伟大同胞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它在本世纪注定成为俄罗斯受迫害艺术家的一块心灵的自由栖息之地:诗人布罗茨基、小说家纳博科夫、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而生他养他的俄罗斯家园成为他们眼泪归去的方向。

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八年以后,他再一次选择美国作为艺术的发展之地,而将深爱的母亲和亲人留在了俄罗斯,他的音乐,钢琴,管弦乐团,波修瓦歌剧院,伊凡诺夫卡庄园,他的马匹,图画,汽车,门前的紫丁香留在了俄罗斯。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之前,他完成了一部19世纪音诗的压卷之作《死之岛》,这是一部音乐史上阴郁的代表画作,它在19世纪的地位好比勋伯格的《升华之夜》,死亡力度令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马勒的《亡儿之歌》。拉赫玛尼诺夫在《死之岛》的首演之后不久便成为俄罗斯皇家音乐会的副主席,到美国演出是受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亨利·沃尔夫邀请的。

拉赫玛尼诺夫还不十分乐意踏上这趟劳顿的旅程。

但他想到美国这块新土地上喷着浓烟前进的火车,想到纽约大街上繁华的商业气息,刚刚从二月革命的血腥场面过来的拉赫玛尼诺夫觉得似乎缺少“物质”方面的享受了,他甚至打算用此次在美国巡回演出的收入买一辆汽车。

我曾经见过一张拉赫玛尼诺夫倚着钢琴站立的照片,这是高高大大的拉赫玛尼诺夫(2米高的个子)和一架同样高大宽厚的钢琴,他的脸部稍长,表情严肃,那里没有俄罗斯伟大的浪漫诗人普希金少年般的纯真眼神,也没有俄罗斯人特有的浓密的须髯,倒很像是一位英国绅士。拉赫玛尼诺夫出身于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外祖父是戎马半生的将军,父亲是一名军官。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rachmany),俄语意为“亲切”、“慷慨”。拉赫玛尼诺夫是莫斯科的一位贵族,但作为音乐家,他的音乐是属于俄罗斯人民的,就像出身于贵族的小说家托尔斯泰,出身于皇族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而不是一生靠女人资助的柴科夫斯基。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练习《第三钢琴曲》的,到了美国之后,他的资助人沃尔森家族给他安排了20场音乐会。

而这首曲子的第三场演出是由新上任的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两位音乐大师站在了一起,我们应该记住1910年1月16日——德国和俄国两条宽阔的音乐之河一起流淌。

虽然他们的相遇没有像18世纪贝多芬遇见莫扎特那样成为一个神话,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爱乐者来说,算是一件幸事。 《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继续,如两者饱满的情绪和沸腾般的生命力,而《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发展的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格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初显端倪,多种多样的钢琴技法被织入作品里,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双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宏伟的和弦等等,这些好比一个现代派小说家采用的写作技巧,隐喻、象征、意识流、超现实,不过一切手法都是为作品服务。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由一个非常俄罗斯化的古代典礼歌曲引出,任何一个接触过普希金的诗歌或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哪怕他从来未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这样富有温柔、暖性和冥想的歌曲性旋律不会不使他沉谧,想到俄罗斯牧笛升起在夏日乡村的苍穹,想到无尽的平静大草原。这个歌唱性的主题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迷人的旋律,成为二十世纪最暖性的阳光。俄罗斯人听到它好比捷克人听到斯美塔纳《我的祖国》里伏尔塔河的“日夜流淌”,中国人听到《二泉映月》里的“明月松间照”。但是这个如歌的主题很快失去了田园诗的风味,它在第一、第二乐章逐渐发展,许多不安的因素加进来,歌唱的钢琴变成了沉思的钢琴,美丽的俄罗斯小溪开始汇入波澜壮阔的伏尔加河。随着铜管乐器严厉的行进,钢琴变成了一把沉重的铁锤,所有的激昂、愤怒、不安、恐惧、失望、抗争和悲悼被高举。澳大利亚电影《钢琴师》里的主人公在弹奏《第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会上当场昏厥,你可想象作品将琴手击倒的力量!拉赫玛尼诺夫1909年对美国的访问是他日后躲避国内战争和政治灾难定居美国的前奏,这部《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时代选择拉赫玛尼诺夫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击鼓者,拉赫玛尼诺夫加入流亡者的行列,他将不仅仅作为音乐家,而将作为二十世纪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发言人!他如济慈所言:“你远在人类中。”消失于人类、消失于人群。逃离原来的人群是一件难事,但逃离却是对现有环境的无声抗议。布罗茨基在《小于一》里叙述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在一节课的中途站起身来走出学校大门的经历,他记得那一刻支配他的情感的是一种老是长不大,老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控制而生出的厌恶感。另外,“还有那种由于逃跑、由于洒满阳光的一眼望不到的大街所勾起的朦胧却幸福的感觉。”一边是俄罗斯的风景,俄罗斯的春天,俄罗斯的白雪,俄罗斯的森林和湖泊而忧伤,一边是死于炮火死于饥寒的俄罗斯民众,一个诞生了契诃夫、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的伟大文学家和音乐家的民族即将崩溃。布罗茨基在1987年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无不痛心地说:“在俄国,它(文明)已结束;如果我要说它是以悲剧结束的,那么首要的依据就是人的牺牲的数量,已降临的社会和历史转变将他们掳掠而去。真正的悲剧中,死去的不是主角——死去的是合唱队。” 拉赫玛尼诺夫深知自己无法摆脱掉俄罗斯文化的旧传统,它已像血液一样渗入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哪怕他定居到美国,作为抒情和悲壮的俄罗斯音乐形象将永远升起在他抚琴的十指底下。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对俄罗斯冬天满怀深情的歌唱,是柴科夫斯基对1812年的歌唱,也是托尔斯泰对战争后的和平大地的歌唱。 我们把《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为"拉三",而在欧洲,它被同样简称为"RACH 3",这不约而同的简称中除了实用的因素,还有一种热爱。还像我们呼唤一个朋友的小名。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的前三首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历程,可以说伴随着整个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喜悦,所幸的是他是先忆苦后思甜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洞悉19世纪末人们的欣赏口味,特别是结合着时代思想背景的音乐习惯。我们现在惊奇地是当时像"拉一"这样不算太杰出的作品,竟然会被当时的《格罗夫音乐词典》第五版誉为:"在拉赫蚂尼诺夫的一生中,某些极为流行的作品似乎难以维持久远。"这句斩钉截铁的评价当时是多么重地打击了拉赫玛尼诺夫,以致于他差不多三年没有再拿起笔作曲。 需要提到的一个人是列夫·托尔斯泰。在拉赫蚂尼诺夫需要来自心灵和思想的力量的时候,朋友将他引见给这位《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当时已经快要70岁的老托尔斯泰对他说:"年轻人,你能想像我人生是一切顺利的吗?你能假设我豪无烦恼,从不犹豫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吗?你真认为信心总是和力量相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逢困难的时候,但这就是人生!抬起你的头,坚持你所要走的路。" 这一段现在看来很像汪国真语录的话,当时使拉赫玛尼诺夫恢复了不少的信心,但后来他和老托尔斯泰关于艺术歌曲上的见解分歧,使大家不欢而散,而拉赫玛尼诺夫在这之后的深深地自责演变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他被推荐给达尔医师。在催眠术疗法的治疗下,拉赫玛尼诺夫渡过了一生中最痛苦的阶段,他在随后的时光里渐渐走向了幸福: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而接下来,在去美国发展的前后一段时间,他写下了一生中最灿烂的乐篇——《拉三》,并且在新世纪的新大陆找到了知音,不仅它的弹奏技巧艰深为人瞠目结舌,而且它给聆听者建构的音乐世界是如此变化莫测,充满激情,使它简直已经与摇滚给人的冲击不相上下。 不需要给你详细地解说《拉三》,做为一个现代人,就算从没有接触过这首曲子,你只需要认真地听上三遍,就会彻底被它的旋律所编织的东西迷住,那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像经历过山车带给人的起伏一样的巨大的享受。 听《拉三》的时候,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它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在细致的指挥下,分期分批地亮起来,一会儿像国庆礼花布满天空时的绚丽,一会儿像礼花放完第一批第二批开始装弹时的间歇里寂静下来的夜空。你会期待着那些东西以新的形式再次腾空而起,而且,你不知道接下来的绚丽将有多高,因为每次你听它的时候,最好在高潮阶段带给你的刺激并不是你上次所经历的,它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每一次都将是新的。曾经用海浪比较过拉三。好像你在海边,看到平静的大海,开始出现一些小小的浪花,后来看到此起彼伏的一些白色,那时风浪又大了一些的浪尖,当你感到风的力量的时候,发现面前的大海已经不再平静,二三米高的浪头开始出现,大雨也在你的头上降临,你正在酣畅淋漓地感受这些的时候,你正在以为这些将转化成一个几十层楼高的巨大海浪的时候,一切都悄悄平息下来,雨过天晴一般,大海又开始平静,甚至你看到海滩上多了不少游泳的人,蓝天白云中,天边不知到是什么东西出现了,以很快的速度过来了,这时,当人们看清这是什么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如同中天广场般的浪,伴随着周围依然平静的海面,神话般地出现在你面前,想一想那种奇特的震撼和接下来浪打下来的样子,你一下子被音乐的海洋深深地吞没了。愉快地吞没了。你呼喊变成气泡,你失去依托,挥舞在深蓝之中。

5. 好听的钢琴小曲子

你可以听听理查德的,但我先推荐卡农超经典专辑曲目:CD1命运01命运02献给爱丽丝03秋日的私语04爱的纪念05托卡塔曲06绿袖子07罗密欧与朱丽叶08蓝色的爱09爱之梦10爱的谐奏曲11一路平安,玛丽亚12蓝色回旋曲13拉,拉主题曲14玫瑰色的人生15爱情的故事16梦里的故事CD2水边的阿狄丽娜01水边的阿狄丽娜02爱的誓言03德朗的微笑04乒乓之恋05海边的星空06梦中的婚礼07秘密的庭院08伤感乐曲09柔如彩虹10给母亲的信11思乡曲12冷藏的爱13蓝色狂想曲14你好15异国情16威尼斯之旅CD3星空01星空02梦中的鸟03午后的旅行04贝古依奈的出发05梦的传说06向黑夜出发07布拉姆斯的摇篮曲08记忆09拉·梅尔10爱的旋律11野花12情感13瓦妮莎的微笑14海边的祈祷15欢乐之歌16忘却的悲伤CD4蓝色协奏曲01埃莉娜02小妹妹03蓝色协奏曲04沙漠鸽群05科林·梅拉德06蓝眼睛07自由的生活08芬兰人09英雄交响曲10翻车鲀11僻静的大街12上一个春天13多利14玫瑰色蜡笔15亲爱的,你听16告别时刻CD5星星小夜曲01星星小夜曲02达依女士03安娜斯塔而亚04阿根廷、别为我流泪05生活在他乡06脆弱的心07恋爱中的女人08我生活的隐密09华沙协奏曲10小猫白天不睡觉11你微笑的影子12比安科尼抒情曲13摇篮曲14我无法活下去15威尼斯无名士16落叶CD6理查德·克莱得曼钢琴曲精彩现场01爱之梦02秋的喁语03给母亲的信04托卡塔曲05神奇世界伊甸园06爱的协奏曲07爱的纪念08达依女士09德朗的微笑10杂集午后旅行:鸟之诗星之小夜曲孤独11蓝色狂想曲12思乡曲13柔如彩虹14吉姆诺波蒂15夜曲16水边的阿狄丽娜CD7圣诞协奏曲01飞天02万福玛利亚03红鼻子驯鹿04圣诞协奏曲05圣诞老人到镇来06林中散步07易碎的玫瑰香水08棉田幻觉09蒲提树之午夜10我们的地球11夜色奇境12神奇世界伊甸园13寂静的夜,神圣的夜14愿与耶稣同乐15幸福岁月16雪撬上的铃铛

6. 什么琴曲好听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是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

《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明《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7. 好听乐器曲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在中国琵笆和古筝都是乐器中的佼佼者!

8. 好听的小题琴曲推荐

世界顶级小提琴独奏曲目两个字的有沉思。沉思是法国作曲家马思涅的作品,是他创作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

这首间奏曲因为其旋律优美婉转,经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曲,也是马思涅的代表作品。

9. 小奏鸣曲集里好听的曲子

这个乐章大概五级左右,属于较初级的水平。

第三乐章C大调,Vivace活泼的,3/8拍,这首乐曲结构为ABAB的二部曲式,A段(1-16小节),从C大调进入,以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为主,轻快地反复主题。B段(17-34小节)使用同样的动机,在G大调上加入变化。在三十五小节再次回到C大调的A段后连接B段结束。

10. 好听的小题琴曲大全

第一,《我之真爱》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乱世佳人》的主题曲

第二,《下雨的时候》著名的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乐队

第三,《我心永恒》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由席琳·迪翁演唱。由好莱坞主流电影著名作曲家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一手炮制

第四,《流浪者之歌》

钢琴琴谱流行歌曲简谱(钢琴曲谱大全流行曲谱简

钢琴表演头饰怎样搭配衣服(钢琴表演头饰怎样搭

最新流行的简单电子琴谱(简单的电子琴谱流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