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措施
乙型脑炎是能治好的,治疗肯定要切断传染源,要做好隔离,防止继续感染,如果继续感染,可能会造成病毒量又多,毒力比较强,这样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就会比较重。首先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2.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措施不包括
蚊子,可谓是人类的“大敌”,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奇痒难耐,让人感觉十分难受,尤其是小宝宝,被蚊子叮了以后,白天脾气暴躁,晚上睡不好,除此之外,蚊子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疾病,比如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因此,给宝宝预防蚊子叮咬,则成了宝妈们的一大“心病”,可是,宝妈们又担心驱蚊液对孩子有害,那么,怎么给宝宝安全驱蚊呢?如何挑选安全驱蚊液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蚊子喜欢叮宝宝?
蚊子喜欢叮咬体温较高、爱出汗的人,这是因为这类人的身上分泌出的气味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类化合物,极易引诱蚊子。
而宝宝新陈代谢快,不仅排出很多的二氧化碳,体温也比成年人要高;宝宝又喜欢活动,出汗就多,因此也就成为了蚊子的“最爱”。
适合宝宝的驱蚊方法有哪些?
1、保持宝宝皮肤清洁
夏天宝宝爱出汗,父母们要尽量保证宝宝皮肤干净清洁,尤其是脸、脖子、腋下等容易出汗的地方,要多用温水擦洗。
2、衣服防蚊
夏天家长们担心宝宝热,经常给宝宝穿的很少,这样就容易招蚊子,其实我们可以选择给宝宝穿个轻薄的舒服的浅色防蚊裤,以此阻挡蚊子叮咬。
3、纱窗、纱门
这是防蚊的第一屏障。
4、灭蚊灯、灭蚊拍
这两种灭蚊工具,是利用蚊子的趋光性以及对波长的敏感性,将蚊子吸引过来,然后用高压电击来消灭蚊子。
5、蚊帐
普通的蚊香和电蚊香液,对身体都有一定的伤害,家里有小宝宝,不建议使用这种防蚊方法,因此,蚊帐是更加安全的防蚊方法。
6、植物驱蚊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有些植物是蚊子的天敌,这是因为他们能释放出蚊子厌恶的气味,有的甚至能直接“吃掉”蚊子,宝爸宝妈们也可以选择在家里种植一些这些植物,比如夜来香、薰衣草、猪笼草、天竺葵、七里香、食虫草、驱蚊草、猫薄荷等,但是这些植物不建议放在卧室哦!
7、驱蚊液
很多常见的驱蚊液中一些成分,对成人确实效果不错,但是对宝宝却是有害的,所以宝爸宝妈们在为宝宝选择驱蚊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一看成分表。
a.柠檬桉叶油,3岁以下禁用;
b.薄荷脑、樟脑,在花露水、风油精、清凉油中都含有这种成分,但是对神经系统有影响,不建议给2岁以下宝宝使用;
c.拟除虫菊酯,盘蚊香中常见,有的驱蚊手表中也有,建议宝爸宝妈不要考虑,广谱杀虫剂有神经毒性。
以上是不能给宝宝使用的驱蚊成分,下面就来给宝爸宝妈们说说能给宝宝使用最安全有保障的驱蚊成分。
a.避蚊胺(DEET)
b.驱蚊酯(IR3535,伊默宁)
c.埃卡瑞丁
以上这3种成分,对2个月以上的宝宝来说都是安全的,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宝爸宝妈给2个月以下的宝宝使用任何驱蚊液!(如果不想给宝宝使用驱蚊液,可以使用人工扇风防蚊哦!)。其中,避蚊胺和埃卡瑞丁是驱蚊效果最好的。在使用含有埃卡瑞丁的产品时,成分浓度不要超过20%,而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时,浓度需要控制在30%以下。
温馨提醒:在为宝宝涂驱蚊液的时候,要避开眼睛、耳朵和嘴巴附近,还有手上也不要涂,避免宝宝吃下去造成脑损伤;伤口处也不能涂抹。
PS:驱蚊液主要适用于宝宝外出,作用时间有限,在家的话,还是建议使用物理防蚊。
说到这里,有人该问了,那驱蚊扣、驱蚊手环、驱蚊手表之类的产品,有没有效果?答案是:NO!这些产品中,要么辐射范围窄,要么效果有限,产品的安全性往往也不能保证,所以不建议3岁以下宝宝使用,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擦亮眼睛!
我是一名90后宝妈,想和大家一起“打怪升级”,欢迎关注我哦!
3. 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措施
有可能是因为得了病毒性脑炎所导致的,要积极的参加治疗,如果患儿出现乙型脑炎,也是会导致出现头痛,恶心,发烧,食欲不振等一些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在发病期间也是要让宝宝适当的喝一些温开水,这样也是可以缓解不良的情况,要适当的增加一些衣物。
4.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
2021年4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也是我国实施免疫规划政策43周年,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防控疾病,守卫健康,守护一生”。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疫苗的使用使人类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消灭了传染性极强的天花,控制了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同时也显著降低了传染病的死亡率。无论国内国外,疫苗接种项目对整个国家的传染病防控都是非常有效的。
我国自1978年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脊髓灰质炎、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据估算,1978~2007年通过普及儿童免疫接种,减少脊髓灰质炎、结核、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包括我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实现了无脊灰目标。目前,我国麻疹、百日咳、甲肝等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发病人数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由此可见,预防接种在控制传染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预防接种的成效是20世纪的十大公共卫生成就之一。
5.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的关键是抓好
乙脑病毒感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猪的感染率达100%,猪是乙脑最主要传染源。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也是本病长期储存宿主之一。我国约有26种蚊虫可传播乙脑,但主要蚊种是三带喙库蚊、其次是淡色库蚊和东方伊蚊等。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儿童易得。 乙脑流行大多数病例集中在七八九月份,主要是蚊虫繁殖及活动特性。温度在25摄氏度以上,雨量适宜,始有流行。华中地区流行高峰在7至8月份,华南提早一个月,华北推迟一个月。因隐性感染多,临床发病者少,所以呈散在性分布。该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乙脑的潜伏期为4至21天,一般为14天。感染乙脑以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表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等。 对乙脑要预防为主,关键是抓好灭蚊防蚊、疫苗注射及动物宿主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