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0年代流行病
1、除四害的四害是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2、“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
2. 90年代的流行病
“绿色革命”一词,最初只是指一种农业技术推广。20世纪60年代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粮食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但它导致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发现其高产谷物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粮食常因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不良而削弱了人们抵御传染病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最终使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的持续发展受阻。
3. 08年流行疾病
2008年没有发生非典!
非典是2003年11月16日发生的!非典持续了8个月。
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 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
4. 2009年有个什么流行病
按2004年12月1日起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为37种。2008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2009年4月30日起,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列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管理(同年7月改为乙类管理)。至此法定传染病共有39种。即: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aware天 猫
5. 1988年,上海流行什么传染病
1918至1919年,一场大流感席卷全球,据统计,全球约2000万至5000万人因流感死亡,这远超死于“一战”的人数。
流感本身并不致命,可怕的是继发的细菌感染与肺炎,因为没有抗生素和其他治疗手段,许多人自第一次咳嗽后,48小时内就因自己的脓液窒息。
1918年的大流感事件随后成了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结合了土样筛选和药物化学的制药方法就此兴起。
直到今天,那场流感都被叫作“西班牙流感”,但其有记录的“零号病人”,却并非西班牙人,而是美国人。
1918年3月11日,美国堪萨斯州福斯顿军营的厨师阿尔伯特·吉特切尔向医院报告了疑似“重感冒”的症状。短短几天之内,500多名士兵病倒,到3月底,患病士兵已增至1100名。
就在当月,8.4万名美国士兵被派往欧洲参加“一战”。4月,派往欧洲参战的美国士兵增至11.8万。美国远征军将这种流感病毒带到了欧洲大陆,之后它又出现在北非、印度和中国,并开始向全球蔓延。
出于战事考虑,各交战国都刻意隐瞒了大流感的凶险,而将其称为无足轻重的“小感冒”。作为中立国,西班牙没有战时新闻审查制度,最早对国内流感真实情况进行了报道,却也因此背上了流感发源地的“黑锅”。其他国家都管这场瘟疫叫“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对这种命名提出抗议,但抗议声音很快被埋没。在当时流行的海报中,流感的形象被塑造为一位头戴面纱,身着长裙,拿着弗拉明戈折扇的ku lou般的女人。
在一些国家眼中,病毒必须来自他处,来自敌人。于是,大流感也被塑造为敌对国的阴谋。1918年9月19日,《纽约时报》刊登一位美国卫生官员的言论称,德国人制造了病菌,派人通过潜水艇携带至美国,将病菌投放到剧院和其他人群聚集之地。10月10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称,传染病是德国人使用毒气引发的一种新型链球菌造成的。
类似消息不断叠加,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新的罪恶就像早先的罪恶一样,一定会追溯到德国。无端的断定和推诿指责并没有让大流感停下无差别攻击的脚步,却使得公众情绪被煽动起来,迫使公共卫生部门去调查发动细菌战的可能媒介,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时至今日,关于1918-1919年流感病毒的来源依然众说纷纭。历史学家们描绘出了这场大流感的传播路径:1918年3月,流感首先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哈斯克尔县,由该县入伍的新兵将其带入福斯顿军营。4月,流感随美国赴欧参战的远征军传到法国,美军登陆的港口城市布雷斯特成为流感的登陆点。由此,疾病传播到西线的英法军队进而传给英国海军。随后,流感传播到欧洲交战国后方和中立国家。这波流感的重灾区是欧洲国家,同时随着欧洲人的足迹传播到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的岛屿。流感一直持续到1919年夏天才结束。
在那次大流感面前,人类已有的科学认知感到无力,但科学的力量却依然被坚信。1997年8月,年过七旬的瑞典退休病理学家赫尔汀打开冻土之下的墓地,找到了一位大流感病人的胸部样片。后来,不同研究小组的分析均表明,1918-1919年大流感,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变异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的人类传染病命名最佳实践指南,提出要避免冒犯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民族群体,并特别建议,不要用国家给疾病命名。人们意识到,以一个国家为病毒命名,不仅对该国或地区不够尊重,也不利于科学认识病毒。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百年前的大流感不只是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故事。疫情当前,抛弃甩锅和抹黑,科学防控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