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男装搭配 > 正文

养蚕流行的事例(我国养蚕的历史)

1. 我国养蚕的历史

养蚕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我国夏代以前就已经存在有蚕

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

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

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的历史

2. 我国养蚕的历史简要100个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河南郑州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或在仰韶文化时期。

3. 我国养蚕的历史非常悠久你知道蚕有哪些种类吗

蚕的一生: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做茧变蛹→化蛾,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蚕卵:蚕卵看上去比细粒芝麻还小,圆圆扁扁的。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卵。蚕卵刚产下时为淡黄色,过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过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再后面就不再变了。孵蚕有点像孵小鸡,我们小时候通常是把蚕卵放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用自己的体温来加速孵化,没事就掏出来看看。蚕卵和鸡蛋一样,外层也是坚硬的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破壳而出。

蚁蚕:蚕从卵壳出来时极细,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粗约0.5毫米,从卵壳中爬出来后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眠 :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吃得快的,长得也快。到体色逐渐变淡,食欲逐渐减退到完全禁食,这时它会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就是蚕眠了。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

蚕龄: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就是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我们这次养的蚕最长的到了8厘米。

熟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很明显看得出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大幅下降;胸部呈透明状;身体有点发黄,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叫熟蚕了。

结茧:熟蚕后,把它们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蔟器----做茧的场地,可用些树枝或筷子做成#字或三叉架子。)蚕结茧过程大概是:熟蚕寻找好做茧的位置,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8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结成茧衣。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继续吐丝加厚,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最后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蚕结茧后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蛾:破茧而出的蚕蛾由于两对翅较小,失去飞翔能力。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配半天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4. 我国养蚕的历史距今有多少年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的起源地,至今已有5 000年的发展历史。蚕丝业是我国最具创新优势的行业,是可以垄断和占据国际市场的传统产业。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天然”和“保养”等方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具备“吸热”和“美容”等特点的丝绸服饰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促使丝绸产品消费水平持续上升。因此,加强种桑养蚕技术的研究可谓是意义重大。

1 种桑技术要点

1.1 桑树的生长环境

1.1.1 温度。桑树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健康生长。通常,气温在5℃以上时,桑根开始呼吸。气温处于12℃以上且水分充裕的情况下,可以萌发冬芽;温度上升到25~30 ℃时,枝芽慢慢长出。

1.1.2 光照。桑树是喜欢阳光的物种,具备充裕的阳光才能保证光合作用顺利进行,为其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1.1.3 水分。桑树整株含水量约为60%,水分不充裕将会影响桑根和新梢的生长,导致叶片低垂,严重情况下会有枯叶飘落;在水分过多的情况下,土壤的通透性不佳,缺少氧气,叶片生长情况较差,长时间的水淹会导致桑树死亡,并且长出的桑叶不能用于养蚕。

1.1.4 空气。空气是桑树生长的重要因素,桑树在夜晚需要吸入氧气,在白天要吸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以此产生营养物。

1.1.5 营养元素。桑树生长需要多样化的营养元素,例如,磷元素可以引导细胞分裂,促进根茎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形成,提升树体的抗逆性;钾元素可以运输营养物质,充实根部,加速成熟;氮元素是桑叶合成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述3种物质外,还需要铁、铜及锰等微量元素。

1.1.6 土壤。土壤是桑树生长的基础,桑树的生长情况与土壤结构、酸碱度、水分及养分等有紧密的联系。桑树的适应力很高,可以在酸碱值为4.5~9.0即偏酸、偏碱性的土壤中生长,如沙土、红壤土均可以种植桑树,但在中性沙质土中种植效果最佳。

1.2 桑苗种植

1.2.1 种植时期。一是春播,选择清明节前后,也就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迟不能超过4月末,因为会受到雨水和高温的影响,雨水会冲刷刚种好的桑苗,高温会影响嫩苗的生长。二是秋播,选择在秋分时节前后,也就是9月下旬种植。此时期若存在干旱问题,要加强肥水管理。其中春播效果更佳。

1.2.2 种植方法。一是散播,667 m2用桑种1.00 kg左右;二是条播,667 m2用桑种约0.65 kg,沟深宽可以达到1 cm×1 cm,沟间距为17~20 cm。为保证撒种更加均衡,可以混入四五倍的细沙或细土,撒后薄散一层草木灰,然后盖上草节并喷水,出2叶后揭开草节,也可以利用遮阳网实施防护。

1.2.3 种桑。首先,准备桑苗。自繁桑苗最佳时间是在冬季桑树休眠阶段,若是购买苗木,要购买那些没有问题的苗木,尤其要注意青枯病,而且苗木不能受到风、光照的影响。其次,通常杂交桑667 m2种植5 000~7 000株,有单行和宽窄行植,单行植更利于实施除草、施肥;行向选择东西为宜,以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单行种的规格为行距0.60~0.67 m,株距0.10~0.13 m。

2 养蚕技术要点

2.1 消毒防病

为了预防蚕病的出现,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消毒,这是提升养蚕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通常在养蚕前7 d开展消毒工作。在消毒之前,要先清洁养蚕室以及叶室和周边环境。消毒蚕室时,可将NaClO原液500 g溶入12 kg清水中,配制成0.4%的NaClO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蚕房或者餐具的过程中,要确保喷湿、喷透,或者是直接将要消毒的物品放入溶液中浸泡,达到消毒目的。

另外,工作者要经常洗手和换鞋,也就是在进入蚕室前先洗手,之后再采叶或是喂蚕,同时去除蚕沙后也要进行洗手。不管是进入蚕室还是叶室都要及时换鞋,预防鞋底下带入病毒或者是不利于蚕生长的物质。

2.2 饲养管理

在养蚕过程中,喂养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提升实际养殖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喂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保持蚕座均匀,保证每个蚕可以占据2头左右的空间。饲喂蚕时,要坚持多次喂食、合理控制数量的原则。另一方面需确保桑叶的新鲜度,保证蚕健康生长。

2.3 饲养技术

在养小蚕时,需要选择专用的小蚕室;在养大蚕(壮蚕)时,要记住下述20字真言,“小蚕尼龙育,大蚕地抗育,彻底消防毒,饱食防热焗。”

具体而言,其一,扩座匀座,进行合理的眠起处理,科学划分批次,适当喂食;其二,调桑大小要适当,给桑要平衡,看蚕给桑,做好补给工作;其三,及时除沙,确保蚕座是清洁无污染的,大蚕需要做好通风排湿工作,增强蚕体蚕座的消毒力度;其四,进行有效的桑叶采集、运输等工作,保障适龄适热,优化桑叶的保鲜工作;其五,消毒防病工作不能放松,确保蚕前整体消毒,养蚕过程中随时消毒,养蚕之后即刻消毒,为了预防疾病的侵害,还要做到洗手喂食,换鞋进入养蚕室;其六,适当上蔟,预防出现过于生疏和紧密的情况,上蔟密度要适宜,花簇600~700头塑料折簇300头左右;其七,做好簇中保护和养蚕工作。上蔟之后,通常两三天吐丝结束,再等2 d左右蜕皮,蚕上蔟要排出身体中50%的水分,因此上蔟室内温度应非常高,并做好通风和排湿工作,上蔟结蚕的位置要达到三干燥的要求。

同时适当采蚕,可以预防过早的行为伤及蛹或者毛脚,过晚出现化蛾、出蛆的情况,通常可以依据剥蚕进行研究,若是发现已经化蛹的,蛹皮变成黄色时就可以采蚕。在采蚕时,要将簿皮、内、外染等划分开。采下来的蚕不能堆积发热,避免影响蚕的质量。

2.4 蚕病防治

2.4.1 蚕病分类。一是传染性蚕病。通常多为微粒子病、病毒性及真菌性等表现形式。在我国农村养蚕工作中,一般传染性蚕病的影响力最大,例如,如果出现严重的脓病,则会导致蚕无法结茧,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非常大。二是非传染性蚕病。这种非传染性蚕病多为寄生虫的寄生,亦或是蚕体中毒、刺伤等对其造成的生理性疾病。

2.4.2 预防和治疗措施。因为蚕病的种类非常多,所以应因地制宜地进行预防和治疗。往往蚕病的治愈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养蚕过程中应以预防工作为主。首先,增强消毒工作力度,预防病原的出现,全面阻碍蚕病的传播。并加强对蚕室的管理,提升蚕的抵抗力,有效保障蚕体的安全。其次,一旦发现疑似病虫害问题,要及时判断和甄别,并研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全面预防病虫的影响,为其他健康蚕体的生长提供保障。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过去高档的真丝服饰成了普通人家可以购买的物品。同时,因为生产厂家不断创新产品,拓展自身发展道路,促使各个阶层消费者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以此提升了丝绸市场的销售数量。因此,加强对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研究,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5. 我国养蚕的历史非常有喜

《农家有喜:养蚕致富路》。

讲述了因遭算计,出身侯门的洛于心与弟弟一块被发配至州城六百里外的一个穷困小山村,从一个世家小姐变成了乡下丫头。繁华不再,眼前有的,不过一座破败的老房屋,还有十余亩荒废的地。过惯了安逸、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她,面对这样的巨大落差,是绝望,是堕落,还是拿出勇气,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自己,为了弟弟,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废弃小姐化身桑蚕女,靠着勤奋、执著与努力,种桑养蚕,发家致富,不意捡了个金龟婿的故事

6. 我国养蚕的历史文献

莫干山文献中如是咏蚕桑

蚕桑业,在江南经济中的作用无须赘言,武康多山区,并不是养蚕的最佳理想地,却能因地制宜,广植桑树,养起山蚕。武康旧志载,“邑西南饶竹木,东北富蚕桑”,“所事山蚕,蔼有豳俗之遗”。

明初重臣夏原吉《过武康》诗云,“湖州武康县,僻在群山中……蚕时户户箔”,箔是养蚕的器具,盖实录。自明洪武时期至嘉靖时期,武康县的种桑面积呈现不断增加态势。明嘉靖《武康县志》序作者陈琳认为武康是“浙西巨邑,丝纩之属,衣被海内”。明万历间武康知县王懋中客观指出“武康介山中,蚕桑之利不当(德)清之一”,为此这位知县身体力行倡导栽桑,且书立桑果园碑。至清嘉庆初,武康知县龚浚在老城隍庙西片桑果园旧址创建了武康县先蚕祠,祀嫘祖。

具体到莫干山地区。清初著名剧作家洪昇游至今莫干山镇东沈村,作《小桃源》诗云:“桑野朝如市,蚕家昼不喧。”清邑人蔡思铨《东沈村即事》诗亦云:“鸭绿浮新涨,鹅黄茁女桑。”东沈村中栽的是一种树小而条长的桑树。今莫干山镇劳岭村石颐寺自然村犹有人家栽桑,清乾隆《武康县志》载,“(石颐山)山腹两崖大石错互,函若唇齿,其中廓然,以容黄土山桑,烟火数家”。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蚕桑业遭受重创。吴昌硕《辛巳纪事》诗,“萧条三月罢蚕桑”,“不独惊烽见武康”。然就武康县而言,“蚕桑尤大利所归”,经历太平天国之乱后,从业者众。“诗农”张庭学从莫干山前站三桥埠至武康县城,作《游三桥埠即之武康》诗,沿途所见仍是“桑麻绿映门”。

7. 我国养蚕的历史有多少年

如果季节适应的话,蚕会孵化2次,不过,一般只有1次。   蚕,分两大类;一类家蚕,即桑蚕。主要以桑叶为食。另一类称山蚕,即柞蚕,以柞木叶为食。蚕一生经过4个阶段:卵、幼虫、蛹和蛾子。是蚕蛾的幼虫,丝绸产品的主要原料,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南方,古文记载皇帝轩辕氏就开始养蚕,江南最著名的莫属众所周知的黄道婆了。桑蚕主食为桑叶,也可用少量蓖麻叶补充。茧是由一根长度约为300~900米(1000~3000英尺)连续的丝织成的。家蚕的成虫及蛹可以食用,并有食疗功效。蚕蛾产卵交配后繁殖后代,产卵后即死亡。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家蚕的饲养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厨柜流行什么颜色好看

3岁男孩子,有没有人给点意见穿什么衣服好看,

2015最流行什么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