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秧歌分哪几种
扭秧歌现在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可分为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 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类型。
王锡龄在《陕南巡视目录》中记 叙了陕西南部西乡县沙河镇的秧歌:“田间农民有系彩,扮戏装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闹,盖为秧歌助兴,俗名大秧歌本此。”这种秧歌同现在陕北、山西等 地新年社火中的大秧歌相似,成为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山东秧歌的定义
山东秧歌与东北秧歌属于两个不同起源的分支,具体如下:1.山东秧歌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3. 山东秧歌和东北秧歌的区别有哪些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秧歌、龙灯、旱船、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全国各地的秧歌名称各异,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东北大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它们都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有的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4. 山东秧歌分哪几种,代表作是什么
胶州秧歌的基本步法要点是“抻、韧、碾、拧、扭”,舞动起来的时候肢体舒展,动作轻柔又奔放洒脱。
胶州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也称“扭断腰”、“三道弯”,是一种边舞边唱的舞蹈形式。
“抻”可以表现出一种延伸感,在秧歌中像是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或者丁字拧步后退,跨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了一种“抻”。不断的伸展动作给人肢体灵动的感觉。
“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的体态。脚下的“拧”是以脚踝作为动作的发力点,这样的动作让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奔放洒脱。
“碾”是身体动作的时候,重心通过脚部的旋转力移动的动作。“扭”是秧歌的重点特征,通过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让腰和上身各部位扭动,有了“三道弯”的曲线特征,使秧歌看起来动作优美,非常有律动感。
5. 山东的秧歌有几种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两种表现形式为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6. 山东秧歌分哪几种种类
山东是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诸国。 到了汉代,百戏在山东流行,从山东境内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大概推知汉代百戏的流行状况。沂南县北寨村汉墓画像石及临沂银雀山九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都记述了百戏的演出活动。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地区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山东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亦播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戏曲最盛之地是东平,单东平籍元曲作家就有高文秀、张时起等10人,最突出的当推高文秀,所作《黑旋风双献头》深得人民的喜爱。 山东戏曲到明清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李开先的《宝剑记》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大。在演出方面,职业戏班增多,活动频繁。 到清代中叶已有数十个不同的戏曲剧种同时活跃在山东境内。大致可分为梆子腔剧种、弦索腔剧种、肘鼓子腔剧种等。 现在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山东境内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平调、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其流行区域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10余个市地。这些剧种,除了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属于外地形成的梆子腔剧种流入山东外,其与皆是本地梆子腔剧种。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经过弦索清唱阶段,进而发展为戏曲声腔。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及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弦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三娘思夫》等“十大思夫戏”肘鼓子腔,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子戏、渔鼓戏、八仙戏、蓝关戏等。
7. 山东秧歌分哪几种类型
秧歌的历史悠久,据清代吴锡麒《有正味斋集》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得观者之笑。”由此可见,秧歌几乎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1949年后,秧歌的活动已不限于传统节日,在各种欢庆集会中都有秧歌表演。秧歌已成为一些专业歌舞团体经常演出的保留节目,如东北大秧歌、山东鼓子秧歌以及脱胎于秧歌的《红绸舞》、《腰鼓舞》等。
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分为地秧歌(徒步在地面上歌舞)与高跷(双腿缚以木跷,双脚踩在木跷上歌舞,亦名“踩高跷”)两种。一般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和神话传说里的各场,中间穿插各种小场。大场是集体舞,由一至二名领舞者率领秧歌队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如“二龙吐须”、“卷白菜心”、“门转子”等。秧歌的基本动作为挥臂跳跃,扭腰甩肩,一步一拍,以四拍为一组,前三拍向前行进,后一拍退后一步。小场为两、三个人的舞蹈和歌舞小戏表演。
此外,还有演唱情节比较简单的秧歌小剧,唱腔大都一剧一曲,或小曲联唱;也有吸收了地方戏曲的成分,发展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过场音乐的打击乐曲目不多,常用的有《三点水》、《杀锣鼓》、《老三堆》、《凤凰乱点头》、《什样锦》等。唢呐曲牌常用的有《句句双》、《满堂红》、《小翻车》、《赶子》、《五匹马》、《柳摇金》、《小对五》等。
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在尾句前后加入锣鼓过门。以上三部分音乐结合秧歌舞步,大都是2/4拍,个别地区快速秧歌也有4/4拍
8. 山东秧歌和东北秧歌区别
秧歌四大流派为陕北、胶东、东北、冀东。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胶东秧歌,系指流行在胶东半岛一带的秧歌。这一带群众亦称秧歌为“耍会”或“耍儿”。胶东秧歌流传的面较广,如海阳、文登、即墨、蓬莱、掖县、威海等地的秧歌都属于一个类型。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冀东地秧歌是一种河北省的民俗舞蹈。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 汇等角色,除老 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表演技艺全面,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