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情况与治疗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的传播主要是控制不得当,一个地方发生了瘟疫没有得出良好的药方,加上当时统治阶级的不给力,导致了瘟疫的大量传播。
2. 东汉末年瘟疫如何治疗
恳定有关呀!
在古代,为什么灾荒年代,很容易爆发瘟疫。
比如东汉末年,比如曹魏时期,比如明朝末年都是饥荒时期,都是瘟疫爆发期。
我在此分析一下,你们看看,是不是?
灾荒年代,一般人没吃的,都营养不良,骨瘦如柴,所以抵抗力免疫力都很低,人就很容易生病,生病了也不容易好。
灾荒年代,各种动物容易迁移,这样动物就容易传播细菌病毒。比如春秋两季就容易发生鸡瘟,因为这两季正是候鸟迁徙的时节,所以候鸟就把病毒细菌带到当地,而使当地的鸡感染而得瘟疫。因为不同的动物能抗的病毒是不一样的。
灾荒年代,往往公共卫生很差。
比如一场大水往往把细菌病毒冲得到处都是,很多水不能饮用,一喝就可能致病。
灾荒年代,往往饿殍遍地,无人掩埋,给细菌病毒创造了大量繁殖的环境,再经过禽兽,风雨大水等的传播,就扩散开来。
所以加强营养很重要,加强锻炼很重要,加强卫生很重要。
3. 东汉末年瘟疫是什么病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大规模记载在史书上的疾病是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大瘟疫,从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看,东汉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没有之一,东汉大瘟疫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在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发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汉灵帝时期,发生了5次大瘟疫,之后一直延续到汉献帝时期的整个建安年间。
一、汉灵帝时期的瘟疫
本文主要说的是发生于东汉晚期的大瘟疫,这场瘟疫首次记载于史书中,是在公元171年,是东汉灵帝时期,《后汉书孝灵帝纪》中记载:
(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熹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二年)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大疫。
汉灵帝在位仅21年,仅仅汉灵帝一朝,关于瘟疫记载的次数就有5次,分别是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而且每次记载的都是“大疫”,死了多少人没有记载,但以东汉时期的医疗条件来看,病人除了自身用免疫能力来抵抗大疫外,绝大多数人对瘟疫是束手无策的,就连医生这个职业在当时也是地位比较低的职业,在当时被称为方术。
汉灵帝时期平均四年一次大疫,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持续了,这种大疫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之外,而且疾病全部发生在一年之中的春季正月到三月之间,大概率就是流感之类的病毒,要知道在当时可没有抗生素,完全靠中药及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抵抗疾病,而且以汉灵帝那种昏庸的水平,除了前三次记载了派出使者派送医药外,后两次干脆连药也不送了,让百姓听天由命,再加上当时整个国家四处都有战乱,因此而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发生于汉灵帝时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是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领导起义的是张角三兄弟,以宗教的道义,靠着当时全国各地发生瘟疫的情况,利用传道和无偿给人治病,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张角能够发动聚集几十万农民发动起义,靠的就是免费给人治病拉拢了大量的百姓,这个病自然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大疫”。
汉灵帝公元189年去世后,天下更加乱了,先是大将军何进杀了宦官蹇硕,接着何进又被宦官张让等人设计杀害,再就是袁绍、袁术等人率军冲进皇宫杀尽了所有宦官,最后军阀董卓进京控制了朝廷,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乱世的开端。
二、汉献帝建安年间的瘟疫
混战虽然开始了,但是瘟疫仍然没有消失,一直如影随形。东汉晚期汉献帝建安年间有三位著名的医生,分别是张仲景、华佗和董奉,这三人被人称为“建安三大神医”,其中张仲景写过一篇文章叫《伤寒论杂病论》,文章序言中就指明了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十年间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百分之七十是伤寒病,可见伤寒病也是当时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在十年间让整个东汉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建安三大神医中只有张仲景是专著于研究传染病,华佗精于外科,董承医术不详,张仲景在世期间正是传染病大爆发的时期,除了建安前十年之外,其实瘟疫贯穿于整个建安年间,比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发生于赤壁之战时的瘟疫: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赤壁之战发生地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赤壁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除了战争造成伤亡外,也能看出因为瘟疫而死了大量的士卒和官吏,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从《三国志蒋济传》中也能印证曹操的军队当时感染了大规模的传染病: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张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建安十三年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当时孙权攻合肥,曹操从荆州派出将军张喜率领一千人救援合肥,结果连这一千人也感染了瘟疫,可见当时的瘟疫在曹军中是大规模感染,感染了相当多的士卒,让曹军战斗力直线下降。
几年以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当时的瘟疫,这篇文章的名字叫《说疫气》,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翻译:建安22年(公元217年),致病的恶气流行。家家都有死人的悲痛,户户传出哭泣的哀声。有的全家病死,有的一族皆亡。有人认为这疫气,是鬼神所兴作的。而遭遇这场灾难的人,都是粗衣陋食、荜户蓬门的贫苦百姓而已!像那些华屋鼎食、貂衣厚褥的贵族之家,则很少有像这样染病的。这是由于阴阳二气失调,寒暑分布失常,因此而产生了疫气。而愚昧的人家却在门上插桃符来驱鬼,也是挺可笑的。
曹植的这篇文章说明瘟疫到了公元217年仍然很流行,就连曹植这个文学家都看出来瘟疫是因为染了传染性疾病而发生的,而不是鬼神导致的,从曹植的说法来看,这个瘟疫似乎是可以医治的,曹植归结为瘟疫产生的原因是阴阳失调、寒暑失常,按照曹植的描述,其实这场瘟疫就是现在的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
流感的死亡率按现在的数据是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左右,并不高,但在没有抗生素的东汉时期,应该是很高的,按曹植的描述每家每户都有因为瘟疫而死去的人,甚至有的一个家族全部死亡,但这种瘟疫多发生在穷苦百姓的家里,像家庭富裕的贵族之家就很少得这种病,所以你看赤壁之战虽然曹操大军染了瘟疫,但是主要的将领和高官一个也没有死,道理很简单,贵族之家和将领高官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东汉时期的大瘟疫到底死了多少,死了哪些名人
东汉在公元157年曾经进行过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是5600多万人,离瘟疫开始发生的公元171年,不过14年时间,人口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就算公元171年有5600多万人口,到公元220年前后,整个国家全部人口加起来不到800万人,人口减少了七分之六,损失人口合计4800万,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从公元171年到公元220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死了4800万人,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瘟疫以及其他各种正常死亡及非正常死亡的人口,但是相对来说,瘟疫死亡人数最多,其次是战争,再次是自然灾害,最后才是正常死亡,比较来看,瘟疫至少死亡了七分之五的人口,也就是3400万人左右,当然了这里说的瘟疫应该就是流感或者各种传染病。
当时因为瘟疫去世的名人有建安七子中的四个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这四个人都在公元217年的大瘟疫中去世中的,死于同一年的还有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是死于217年,司马朗是在军营为士兵治病因而染病去世,这是明确记载死于瘟疫的。
另外没有明确记载死于瘟疫,而是死于病逝的人则太多了,而且不乏年轻力壮之人,比如曹冲死于公元208年,年仅13岁;郭嘉死于公元207年,时年38年;周瑜死于公元210年,时年36年;鲁肃死于公元217年,时年45年;吕蒙死于公元220年,时年41岁;法正死于公元220年,时年45岁。
当然了,这些人没有明确记载是死于瘟疫的,只是说去世,有可能是瘟疫,有可能不是,不能确定,但里面肯定有人去世和瘟疫有关。
其实瘟疫并不可怕,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已经研究并治愈了大量的瘟疫,并为后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医学著作,让后世的医生对于伤寒病这样的传染病有了诸多的了解,但是人类与疾病的战争永远都没有结束,并且人类一定会战胜疾病。
4. 东汉大瘟疫是( )的疾病
东汉末年的混乱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的矛盾都会随着时间积累,直到某种程度的爆发。在东汉末年,造成大混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自然灾害。就自然灾害而言,从汉桓帝元嘉年到汉献帝二十二年,六十六年间共发生了九次大瘟疫,平均七年,七年刚好可以从瘟疫中恢复过来。瘟疫是怎么来的?它是由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蝗虫等造成的。东汉时期,自然灾害年复一年,导致了全国性的饥荒。当自然灾害加起来,人们将没有食物吃,没有食物填饱肚子,他们将大泽乡起义。
这也爆发了东汉黄巾起义。黄围巾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由宗教团体组织的最大规模的群众起义之一。他们对官僚主义和地主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口号是“天堂死了,黄色的天堂屹立不倒,岁月流逝,世界快乐”对东汉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也打开了东汉王朝,最后几年的军阀分离主义的混乱。此外,东汉时期的外来亲属和宦官也是造成东汉末年混乱的原因之一。东汉王朝的建立有赖于氏族集团的支持。然而,皇后与大家族之间的联姻,给了大家族足够的理由和能力来介入争取世界权利的斗争。
尤其是索菲亚内·费古利死后生死攸关在何进的带领下与十大太监并肩作战。这本身就属于汉朝中央的权力斗争。但是他接受了袁绍的建议,把董卓带到中央政府去镇压宦官。何进没有等东卓,反而被太监杀了。此后,董卓在没有压迫者的情况下,进入京城。无独有偶,太监和亲戚的交战派别,董卓控制了朝廷,成为王莽的普遍存在。董卓也是加速东汉混乱的一个重要动因。最后,东汉王朝的统治者自行了断。
汉陵皇帝时期,刘晏为了自身利益,建议以宗室和大臣为索菲亚内·费古利,凌驾于总督和地方知府之上,独揽大权,以安抚百姓。这就是所谓的“废除畜牧业”制度。刘彦自己也想利用这个制度来谋取私利。但谁能想到,刘延的提议会导致地方分裂军阀的形成,使刘延等人的周木上台后不再受朝廷控制,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真正的人不死是不会死的。索菲亚内·费古利接受刘岩的提议也是一个错误的举动。
5. 东汉时期瘟疫
东汉末年的自然灾害为瘟疫、地震、水灾,导致了人口急剧的下降。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次瘟疫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中原地区流行瘟疫,那时“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
当时正值黄巾起义,又恰逢瘟疫肆虐,真可谓祸不单行!中原地区陷入极恐怖的状态,一个关于当时户口比较的数字可以说明瘟疫的严重程度。
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是1607万多户,人口是5006万多口。到三国末年合计户数只有149万多户,人口剩下560万零200多口,仅存十分之一。
6. 东汉末年伤寒瘟疫
张仲景结束了五十年的瘟疫
张仲景又名张机,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是一位卓越的有创造性的医学家。他从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他生活的年代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瘟疫四起的年代,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从史书中他看到记载有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使他对扁鹊的高超医术非常钦佩,决心研究医学,以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疾苦为自己的志向。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刻苦钻研,好学不倦,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和医术,很快成为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大约在公元196~204年间,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200多口人,在不到10年时间里,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70%。面对这种景象,他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他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7.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
有的是病毒,如天花。但更多的是细菌,如黑死病(即鼠疫)霍乱等。那时人们不仅不认识病毒,也不认识细菌。那时没有微生物的概念,笼统地归之为为外邪或外毒之类
8. 东汉末年瘟疫死亡人数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了,这一年他66岁。到了公元223年的时候,夷陵之战的失败让刘备郁郁而终,此时的刘备63岁。
公元220年之后,大量的名人名将都去世了。公元220年,吕蒙和夏侯惇病逝。
公元221年的时候,于禁病逝;公元222年,张辽,病死;公元222年,马超,病死;公元220年,法正,病死;公元219年,蒋钦,病死,总之在公元220年附近,大量的名人名将都去世了。公元220年前后,还有很多名人名将去世,只不过史书没有记载原因。
公元217年的时候,博学多闻的曹植写了《说疫气》,在这篇文章中,他写到“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疠气说的就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换句话说,当时的天下出现了严重的传染病。
建安年间,出现了建安七子,由此出现了很多厉害的诗文。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安年间,建安七子中有四位是因为传染病而死,分别是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尤其是陈琳这个人,当时的时候陈琳是才华横溢,无可挑剔的。
在东汉末年时期,出现了多次瘟疫,也就是传染病。大大小小的瘟疫达到了十二次之多。每次发生大瘟疫,就是全家、全族、全村,几乎毫无幸免的全部死亡。这种巨大的灾难,在当时被称为”伤寒“,这是对急性、烈性传染病的统称。
在东汉末年时期,这场瘟疫死了多少人呢?这一点只能够通过人口记载去估算了。根据史料推算的话,东汉汉桓帝时期,人口大概为5600万人。从东汉末年时期,一直到晋朝的建立,人口减少了4000万人左右,也就说司马炎建立晋朝的时候,天下的人口仅仅1600万。
东汉末年处在瘟疫时期,从曹操的《蒿里行》中就可以看出,同时也能够看出当时的惨淡。诗中记载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就足以看出当时的惨淡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