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单品搭配 > 正文

黑鳃病的流行(黑鳃病的流行特征)

1. 黑鳃病的流行特征

斑节对虾(金刚虾)高密度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

金刚虾,即莫桑比克斑节对虾,原产于莫桑比克,具有适应性好,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个体大,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耐运输等特点,是南方推广养殖的对虾新品种。为解决汕头市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塘高密度养殖因病害严重而出现经营困难、池塘闲置等问题,根据金刚虾耐高温、高盐的生理特性和固有生活习性,利用高位养殖池塘现有设施,采用生物生态技术,进行高密度养殖。本技术解决了高位池塘只养殖南美白对虾单一虾种的无奈,为多品种对虾养殖提供选择。

三、增产增收情况

本技术和养殖南美白对虾相比,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明显提高养殖成活率10%和成功率20%;金刚虾产量比南美白对虾低,但金刚虾单价比南美白对虾高出很多,产值能提高20%~30%,因此,经济效益能显著提高。

四、技术要点

1、养殖条件:

水源水质符合GB 32097海水水质标准,养殖用水通过砂滤提水,盐度控制在15‰~30‰,池塘面积0.05~0.3公顷,水深可控制在1.5~2.0米,配备中央排水系统(排水从池塘中央闸口集中排至尾水处理池,经净化达标后排出),每公顷配备20~30台增氧机,养殖场配备罗茨鼓风机充气系统。

2、放养前准备:

①晒塘:养殖池塘排干水,充分曝晒,冲洗干净。②消毒:池塘在进水前先全面喷洒(70~80)×10-6漂白粉(有效氯含量28‰~32‰)消毒液,覆膜池塘连同棚顶和四周也一同喷洒消毒;池塘养殖用水在傍晚用(30~40)×10-6漂白粉泼洒消毒,用增氧机搅拌均匀后,关掉增氧机,12小时后再开增氧机曝气;待余氯消失后便进行有益藻、菌培养。③培水:良好的藻相、菌相是放苗所必须的。施肥肥料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需经充分发酵(宜拌入有益微生物制剂)后使用,无机肥比例为N:P=10:1,视水质及水色情况确定施肥量。培水水质以清爽为好,不宜太浓太肥太腻,并适当施加有益微生物(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使有益微生物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

3、苗种放养:

①苗种选择:金刚虾苗种选择经特定SPF检测合格的优质种苗,要求虾苗活力好、个体整齐、体色正常、体表干净无附着物、无空肠空胃现象。②放苗规格:以体长1.0~1.2cm为宜。③放苗天气:选择晴好天气放苗,放苗水温22~32℃,最适水温为25~30℃,温差超过3℃时应将装苗的塑料袋放在池水中适温后再放进

2. 黑鳃病的流行特征是

如果是虾煮熟后虾头变绿,可能是虾患有黑鳃病.

这类现象在海水虾和淡水虾类中均会出现,属于正常现象,包括有些南美白对虾在冰冻或水煮后会出现绿头或黑头现象。此外,虾养殖的水体中浮游植物较多,比如蓝绿藻之类都会被虾摄食积累到虾的胃部,也就是头部正中间的位置,虾部分熟后就会释放出来。

3. 鱼鳃变黑是什么病

鱼鳃里有毛细血管,活鱼的血液流动,所以鱼鳃呈鲜红色,死鱼的血液凝固了,血液凝固后颜色变暗变黑,所以死鱼的腮是暗红的

4. 鳃霉病分哪两种

鱼长毛是因为得了水霉病,需要适当换水,提高水温,并用药物浸洗治疗。这种病的危害较大,通常在温度较低的时候容易患上,病菌从鱼儿的伤口侵入,然后长出絮状的菌丝。

想要治疗的话,首先要及时换水,保持水质的干净卫生,同时还要提高水温,并往里面适当下盐。病情严重的话,需要用土霉素药浴。

5. 黑鳃病的流行特征为

回答如下: 一、黑鳃病和烂鳃病发生的原因 1.不重视肥水和养水。

2.肥水方法不当。3.池塘底质和水质污染严重。4.重金属离子的影响。5.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6.饲料营养不全,维生素缺乏。二、黑鳃病和烂鳃病的预防 1.彻底做好池塘清理工作。2.遵循“养虾先养水”的原则。3.做好池塘的底质改良工作。4.充分利用增氧机增氧,防治对虾缺氧。5.投喂优质饲料及使用一些药物预防。三、黑鳃病和烂鳃病的治疗 1.加大换水量。在养殖中后期水中有机碎屑会大量存在,应通过加大换水量来净化水质 (每次换水10~20cm,每天2~3次,连续换3~4天),减少这些有害物质对对虾鳃部的刺激。2.使用水质净化剂与底质改良剂清洁水体,改善池塘底质,优化养殖环境。3.选用含碘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以杀灭水中致病菌和部分有害藻类,提高治疗效果。4.及时施菌培水。5.结合内服药物杀菌。对虾 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Penaees chinensis,中国明对虾)、斑节虾。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对虾属个体大,通称大虾。对虾的雌性成长个体体长一般16~22厘米,重约50~80克,最大的可达30厘米,重250克;雄性较小,体长13~18厘米,重30~50克。对虾为广温广盐性海产动物。牤牛岛对虾体呈长筒形,左右侧扁,身体分为头、胸和腹部,由20个体节组成。腹部较长,肌肉发达,分节明显。中文学名 对虾 拉丁学名 Penaeus orientalis 别称 东方对虾、中国对虾、斑节虾 二名法 Penaees chinensis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甲壳亚门 纲 软甲纲 亚纲 真软甲亚纲 目 十足目 亚目 枝鳃亚目 科 对虾科 属 对虾属 总目 真虾总目 总科 对虾总科

6. 虾黑鳃病病原

极火虾死亡原因有:  丝状细菌病  病原菌为丝状细菌丝状细菌寄生于虾幼体和稚虾的体表,如幼体附肢的刚毛, 稚虾的肋部,鄂足等处。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幼体, 稚虾的患病部位可发现这种细菌。当虾体寄生大量丝状细菌时,就发生大量死亡。  黑斑病  本病由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Benekea sp.所引起。 有时伴随有假单胞杆菌和极毛杆菌。发病初期病灶处是较小的褐斑,以后病灶处逐渐溃烂,变为黑色。 细菌腐蚀被破坏了的甲壳下面的组织,最常被细菌感染的部位是鳃丝, 腹部腹面的肌肉,尾节和步足。  黑斑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过程,首先是甲壳遭到破环,其次是分解甲壳和腐屑的细菌侵入, 最后是一种致命的淡水藻状菌的侵入,蔓延和发作,引起虾死亡。用呋喃西林可以治疗此病,但效果不稳定。  细菌坏死病  本病的病原没有确定。可能是几个属的细菌。此病主要发生于虾幼体,患病的虾的附肢,尤其是触角的腹肢发生坏死。细菌首先集中侵袭1~2个附肢, 然后很快使幼体发生死亡。突然的温度变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体的抗病力。 幼体密度过大(100尾/L),投喂没消毒的饲料均可引起细菌坏死病的发生。  累枝虫病  病原体是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累枝虫。病情严重的虾,在体表经常有绒毛状物。 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带柄的累枝虫。沼虾幼体遭到累枝虫的侵袭,会严重妨碍其摄食。硫胺奎宁和醋酸均可治疗此病,但以醋酸较为常用。  肌肉变白坏死病  此病是由于盐度过高,密度过大,温度过高, 溶氧过低等不良的环境因子的刺激而引起。温度突变是主要原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虫寄生于肌肉。  症状:腹部最后一、二节的肌肉坏死,逐渐变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只是尾部肌肉变白,而后虾体前部的肌肉也变白。 个别病虾则全身变白,镜检变白处肌肉已坏死,肌纤维紊乱,横纹不清。池塘水面很难见病虾,池底有死虾,  桃拉症病毒病  对虾规格在6~9厘米;通常在气温剧变后1~2天,特别是水温升至28℃以后易发病;养殖时间在30~60天;发病虾池水色浓,透明度低,仅在20厘米以内,pH值高于9,氨氮含量则在0.5毫克/升以上。桃拉症病毒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发现对虾染病。部分虾池在积极消毒后转为慢性病,逐渐死亡,至养成收获时成活率—般不超过20%。  症状 :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急性:对虾机体非常虚弱,活力低下,甲壳变软,空胃、空肠,体表呈淡红色,尾扇、游泳足变红,对虾在蜕壳过程中大量死亡;慢性:急性发作后的幸存者,甲壳表面出现多重损坏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白斑病  症状:病虾摄食量大减,甚至停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浮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头胸甲及腹甲易剥开,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淡褪色,体表粘附污物,典型的病虾在甲壳内侧肉眼可见白斑。  红腿病  症状: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食,个体消瘦,最主要症状是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此病常呈急性型,死亡率高。  甲壳溃疡病  病原:1)弧菌、假单胞杆菌、气单胞菌和粘细菌等多种细菌,都有分解几丁质的能力,但人工感染都没有成功,这种病可能是由于对虾体表受机械损害后细菌入侵而引起的;2)维生素缺乏引起  症状:患甲壳溃疡病的虾行动缓慢呆滞,有时失去平衡,侧游,匍匐在池底,最后死亡。将病虾离水,发现其头胸部侧面甲壳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腹节的背部和两侧甲壳以及尾节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疡,斑点的中部凹下,色深,边缘色稍白。  黑鳃病  镰刀菌或由水质恶化、维生素缺乏引起,鳃病变而产生黑色素沉积,尤其鳃丝末端,点状或整个鳃呈黑色,如细菌侵袭引起,菌丝大量生长时会突破鳃膜长出鳃外,使鳃丝末端象“花”朵状,病虾反应迟钝,濒死的个体侧行于池底。  幼体真菌病  虾各期幼体大小皆比同期幼体小,无节幼体体长不大于0.5毫米,该期最易受真菌感染,其次是蚤状幼体。该病原菌在体内繁殖迅速,从幼体活力减弱到幼体死亡一般只需8~10小时。由链壶菌引起的,该病菌可营寄生生活,也可营腐生生活。  蜕壳综合征  死亡后壳软,体色变红,鳃丝发黄或发白,有的还伴有零星黑色斑点。由于该临床症状在对虾蜕壳后所发生,故称为“蜕壳综合征”。该病发病突然,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每年8~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后,在冷空气侵袭、气温骤降的情况下容易暴发。  维生素C缺乏症  病因:饵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而引起。病虾体表的甲壳下层,发生片状的黑色斑点,但黑斑处的甲壳表面光滑,无损伤。黑斑特别容易发生在关节处或关节附近。黑斑也可发生在鳃、胃和后肠的壁上。病虾厌食,腹部肌肉不透明,变黑处的组织附近有血细胞炎症。仔虾和幼虾阶段易发生。通常24~27小时死亡,每天死亡1~5%。  痉挛病  病因:温度、光度、压力、惊扰等刺激而引起。病虾的腹部向腹面弯曲,僵硬,不能拉直,轻者仅腹部的中部弯曲,重者则将尾部弯到头胸部之下,最后死亡。病虾腹部略呈白色,但不象肌肉坏死病那样不透明。  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因:由纤毛纲的多种原生动物寄生在虾体内引起。主要种类有钟形虫、聚缩虫、累枝虫等。病症:病虾体表、鳃、附肢等表面附着有淡黄色棉絮状物,当虫体寄生在鳃部时,可使鳃变黑,鳃组织变性或坏死,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体表感染严重时,阻碍青虾脱壳,引起死亡。  烂鳃病病因  该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引起。病症:青虾鳃部颜色先变成红色,再逐步生成黑色斑点,鳃丝残缺破损、溃疡,病虾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17红体病  由多种弧菌感染引起病症:本病以躯体和附肢变红为主要特点,有些青虾心区附近由透明青色变成了桔红色,俗称红头病.本病有暴发性特点,有些患病青虾尚未表现出红体特征,即伏于水草或池边死亡。  18软壳病  该病病因眼前尚不清楚,疑与种质退化、不良环境条件、营养缺乏有关。

7. 鳃霉病的特征

停食爆氧下盐千分之五浓度浸泡3天,注意盐不要一次性加,分成几次,3天后抽掉三分之一原缸水注入新水,通过几次换水逐步降低浓度,期间不要喂食,增氧不要停

8. 引起对虾黑鳃病的病因之一是

黑鳃病或黄鳃病

  1.病因根据调查,引起黑鳃、黄鳃主要有2种原因:(1)是固着类纤毛虫大量附着在鳃上引起,并且虫体颜色往往随水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有机碎屑多少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同时由于虫体多,虫体的固着柄分支多,导致水中大量的污物、浮游生物、丝状细菌都聚集于虫体之间,形成黑色或黄色。(2)某些细菌对鳃进行腐蚀和刺激,以致鳃的粘液分泌增多,使水中许多污物粘附于鳃上,形成黑色或黄色。另外水质污染(如重金属污染)也可导致黑鳃。

  2.症状黑鳃或黄鳃,是肉眼透过头胸甲所看到的一种颜色反应,患病虾一般不会引起大批暴发性死亡,但病虾摄食减少,呼吸困难,反应迟顿,蜕皮困难,水环境的突然变化,如水温突变、溶氧降低、都会引起患病虾死亡,这种病可长期的间断性连续死虾,造成减产。

  3.防治方法此病单凭目观难以准确诊断,最好用显微镜采用水浸片方法进行区别诊断。若为细菌性黄鳃或黑鳃,可见鳃丝上粘有许多污物,鳃丝粘液分泌增多,鳃丝则略肿胀,既无纤毛虫、而水质主要指标又在正常范围内。若是纤毛虫引起的黄鳃或黑鳃,镜检可见大量葡萄状具有柄的纤毛虫附着在鳃上。另外应化验水源,检查水质是否正常。

  (1)细菌性黄、黑鳃可用"新氯"或"虾舒泰"全池泼洒1次~2次。

  (2)纤毛虫引起黄、黑鳃可参照纤毛虫防治方法。

  (3)水质污染可用"活水保虾丹"加入"虾舒宁"泼洒治疗。

9. 黑鳃病的流行特征是什么

找到些,让你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白斑综合症 病症:病虾离群空胃,摄食量大减,头胸甲与腹甲容易剥开,甲壳上见规则形状之白斑。

病虾鳃丝发黄,肝胰腺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若水质稳定营养全面,则可维持1个月左右。

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即大虾死亡速度高于小虾。

2、黄头病 病症:病虾活力低下,食欲减退,在水面胡乱游动,头胸甲呈现黄色或者发白,鳃变成淡黄色到棕色,肝胰腺变成淡黄色。

3、白对虾红体病 病症:主要发生于南美白对虾。

绝大部分病虾红须、红尾,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摄食或少摄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即死亡;部分病虾甲壳与肌肉易分离;久病不愈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

对虾发病后病程极短,从发现病虾到病虾拒食仅仅5-7天,而后转人大量死亡,通常在10天左右,以后症状有所减缓转入慢性死亡阶段,时有死虾发现。

一般幼虾易发生急性染,死亡率较高,而成虾则易发生慢性感染,死亡率相对较低。

4、传染性皮下与组织坏死病 病症:病虾离群不摄食,间断浮上水面。

濒死对虾微微发红,肝胰腺、头胸甲变淡黄色或白色。 对虾细菌真菌病 1、红腿病 病症:病虾附肢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或浅红色,肝胰脏萎缩糜烂,病虾发病2小时后开始色变成茶红色。

2、烂眼病 病症:病虾漂浮于水面翻滚,眼球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溃烂,有的只剩下眼柄,一般在高温季节常见,病虾大都在1周内死亡,死亡率在30%左右,养殖密度高有机质丰富及盐度低的水域容易发生。

3、烂鳃病 病症: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鳃丝溃烂,病虾呼吸困难,摄食不振。

4、肠炎病 病症:病虾游动缓慢,在低倍镜下检查可见胃部有淡黄色的菌落,病虾摄食不振,该病在对虾幼体阶段极易发生,死亡率极高,在2-3天内可达95%。

5、荧光病 病症:由亮弧菌、发光假单胞菌、哈维氏发光杆菌等感染,病虾在黑暗处发荧光,夜晚可见水色闪闪发光,虾由断触须,摄食减少,在池边缓慢游动。

对虾育苗阶段发生较多。

6、镰刀菌病 病症:病虾鳃、头胸甲、附肢、腹甲有黑色的斑块,镰刀菌寄生于鳃部时引起鳃组织坏死变黑,该病与甲壳溃疡和黑鳃病相似,所以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如发现菌丝及分生孢子,则可确诊。

7、甲壳溃疡病(褐斑病) 病症:病虾的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疡,斑点的边缘较浅,中间部颜色稍深,病情严重则溃疡初迅速扩大形成黑斑,造成虾陆续死亡。 对虾其他病 1、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症:病虾鳃部变成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蜕皮困难少呼吸困难,底质含有大量腐植质且老化的池塘易发生此病,且容易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发生大量死亡。

2、丝状藻类附着症 病症:病虾鳃部为黑色或褐色,附肢似有棉絮状附着物,鳃丝变成黄色或褐色,附有丝状物,病虾呼吸困难,通常在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易诱发。 2002年华南地区对虾病害流行情况:

1、淡水半咸淡水养殖养殖对虾常常诸多病一起发作,白斑、红体、断须、烂腮、黑鳃、寄生虫等搀杂一起。

海水养殖区域多出现红体、断须病,出现较多公孙虾现象。

2、暴发性死亡较少出现,上半年虽然病害发生频繁,但是死亡率相对病害发生率不高,下半年死亡率呈上升趋势。3、养殖40天左右是病害发生高峰期。在淡水半咸淡水养殖区稍微会提前一点。 2003年对虾病害流行初探:1、目前发病情况较2003年有很大不同,诸多病害羼杂发生的情况在海水养殖区域常有发生。2、暴发性死亡率上升。3、病害发作高峰期提前,有的池塘甚至在放苗十来天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死亡。据专家介绍,是对虾种质的问题。 对虾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养虾的主要工作是养水、维护底质。因为对虾患病,多属于条件致病,水质恶化导致对虾摄食下降、体质变差,条件致病菌、病毒侵袭对虾,对虾开始发生病害。一旦对虾发生病害,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水环境、患病虾体情况、测试水质因子、底泥状况来了解病害源侧重那一方面:是病毒病为主要病害因子还是细菌病为主要病害因子,是天气变化导致的应激反应还是pH变化导致的应激反应,等等。因为目前对虾病害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因此我们通常以防为主。 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来临之时以三步骤处理:第一步:消毒剂处理水体中病菌病毒,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主要为卤素类消毒剂,比如三氯异氰尿酸、有机碘等。施用消毒剂处理之后看对虾体质状况决定下一步处理措施。第二步:经过第一步处理之后,如果对虾体质较差,则需要减轻消毒剂用量,或者不用消毒剂,转而使用内服保肝强健药。如果对虾体质还好,则可以在施用消毒剂的同时内服保肝强健药、抗菌素等。第三步:如果对虾体质好转,则可在加大内服强壮药剂的基础上,使用微生物制剂调理水色,将用过药物的水体纠正过来。如果对虾疾病仍然不好转,则需要调整用药策略,换一种消毒剂、抗菌素来用。

小个子女生运用黑色长款西装,轻松穿出大长腿

50岁穿黑大衣配什么裤子?

肤色黑穿什么色大衣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