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唐朝时期流行的颜色(唐朝服装的颜色样式特点和相关文化)

1. 唐朝服装的颜色样式特点和相关文化

唐朝的“官品服色制”中的颜色有四种,紫色、绯红色、绿色和青色。所说到最尊贵的衣服颜色应该是皇帝老儿穿的赤黄色明服,上头用金丝线镶龙凤的图腾纹样,很是尊贵。《通典》里头讲到这个官品服色制的具体内容: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

所以可以看出官服里面最尊贵的为紫色,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着紫色的衣裳服饰,要知道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权利很大,在皇帝心中分量很重的官员,若是看到穿紫色衣裳的人,就可以去巴结巴结,好为自己的仕途打下一个好基础。说笑了说笑了。

四品、五品以上的官员穿绯色,绯色在现在看来是个很暧昧的颜色,通常用在心仪的女子身上,很有情调。六品、七品以上为绿色,绿色好哇,绿色青葱美丽,穿绿色衣裳让人看起来年轻秀丽、活泼可爱,更容易招到桃花的。最小的八品、九品则穿青色了,青色也挺好看的,但是总觉得上不了台面,像那种小姐身边的丫鬟,唯唯诺诺、甚是胆怯,难怪用在了最小的官职服装上,不足为奇。

其实唐朝初期的时候官服颜色还没有那么大的分界线,也没有太多人在意该穿什么颜色,还有人和皇帝撞衫的呢,不过后来就被禁止了,可能会皇帝也是怕尴尬吧。总之这也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等级礼仪,只能拿来供历史学家考究历史罢了。

2. 唐代服饰的样式及其审美特点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冕有九旒,青衣纁裳,绣有九章纹,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章纹,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章纹,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絺冕。

冕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章纹,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纹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礼帽,种类繁多。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

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革。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时的巾子就是这样的。

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上有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

开元后,人们认为“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

唐代官吏的毡帽比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晋国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唐宪宗戴的是厚毡帽,才躲过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他们将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

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并且分成两盘,一盘在朝廷,一盘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鱼符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它的质料因官阶等级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直到中宗,又恢复了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銙,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银銙。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马靴。高承的《事物纪原》“唐马周以嘛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唐代的官服,侧重儒教中阴阳五行的说法,把青、赤、白、黑、黄五色当作“五方正色”,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黄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打底,帝王服色便采用黄色,其他等级的官服,也用颜色和图案加以区分。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在中国消失。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3. 唐朝服装的颜色样式特点和相关文化特征

各个朝代服装的特点:

1,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2,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

3,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4,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魏晋和南北朝时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

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

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图卷。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6,隋唐时期,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隋唐时期最流行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7,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男服服饰: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8,元代,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

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9,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

10,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4. 唐朝服装的颜色样式特点和相关文化男

紫袍

侯爵 伯爵 王 和 大宗正

宋朝侯服饰男装体沿袭唐代式般百姓穿交领或圆领袍做事候衣服往塞腰带衣服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官服制度,是宋代帝王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服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服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

5. 唐朝服饰颜色以什么为主

隋朝属于火德,崇尚红色。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581年,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在位时期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后于618年灭亡。

6. 唐朝服装的颜色样式特点和相关文化特点

一,政治清明。

从唐太宗勤政爱民,经唐高宗、武则天承上启下,到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长达一百多年,盛况空前,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堪称绝无仅有。

二,国力强盛。

唐朝前期,地域辽阔(大到你不敢想象),于唐高宗永隆年间达到鼎峰:西北地区最远达到了咸海,甚至有势力范围推进到里海的说法,西南可能影响过波斯地区;身为大唐子民,百姓的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

三,开放兼容,民族融合。

唐朝前期是丝绸之路沿途贸易活动的鼎盛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高潮,远比汉代的丝路发展繁荣;而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既是架设在东西方之间的友好桥梁,又是联结国内各民族的重要纽带,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的长安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唯一的国际大都市,城内百业兴旺,人口多达100万!

那是一座无比繁荣的城市、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足矣让你回一日盛唐,而情愿守一世长安。

无论你是漫步在朱雀街的东洋游客,还是穿梭于河西走廊的波斯客商,也不管你来自天山牧场,还是正要下江南苏杭,开放兼容的唐朝人都向你敞开怀抱,欢迎你像朋友一样。

外国人不仅可以来唐朝留学,还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当官,这在以前任何朝代都是绝无仅有的。——唐朝人就是这么自信,这就是盛世!

四,宗教信仰自由。

兼容并蓄的唐朝人是不排斥宗教的,儒、道、佛三教并存,宗教信仰自由。

你可以在孔孟的教义里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可以在道家的经典里寻找法门而幻想得道升天,也可以早晚青灯古佛、在释氏梵音里安守宁静,以寻求心灵的庇护。

道教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宗教,一直以来都没有佛教的规模与影响力大,但到了唐朝,因得到了李氏皇族的扶持而成为国教,道教的发展从此进入黄金时期,甚至唐玄宗还被百姓称为“道士皇帝”。

虽如此,还是比不了大行其道的佛教盛行,比如唐玄奘去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玄奘西行记》),经过一段无比艰辛的修行之后,他从印度归来便成了一代高僧,从此在慈恩寺里开坛授经,连唐太宗两次请他还俗做官,他都不干,至今都是家喻户晓且代代相传的佛教经典。

再比如敦煌的大唐飞天。

整个唐朝是敦煌飞天的鼎盛时期,飞天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这是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的仙女诗,一方面说明了佛教的盛行,一方面也反映了唐代女性的奔放与自由。

五,人性奔放,婚姻自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男性的奔放自由已被诗仙李白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在重点说一下唐朝女性。

花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都是演义小说里面的,而唐朝平阳公主却是真实存在的,20岁就已经率领娘子军冲锋陷阵了。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宰相,被后人喻为“贤明之业,经济之才”。既为宰相,当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是身为人臣的权力巅峰了。

虽然关于她人品功过颇具争议,但她却引领了一代诗风,那可不是一诗人能够达到的高度,甚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你披薜萝为衣衫,将藤条当书架,以松桂为友邻,视山林是一家;梦中楼上月下、空牵挂,这一场盛世烟花竟无他,你为谁乱了四季相思?又为谁懒了十年琵琶?谁为你拂去衣上雪花?谁陪你并肩看天地浩大?

“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这是《资治通鉴》对太平公主的描述,只一句“公主所欲,上无不听”,其权力之大就可见一斑;诛二张,灭韦氏,皆赖其一人之力,可谓力王狂澜,巾帼不让须眉。

身为大明宫里的锦绣之花,太平公主也曾权倾一时,也曾俯视天下;但比起她的母亲,她还差得远呢。

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一代女皇将整个天下的男人都踩在脚下,独领风骚五千年!

唐朝崇尚婚姻自由,一代女皇就不用说了,太平公主不但嫁了又嫁,而且黑化之后更是多了一位莲花六郎张昌宗;而我们的“玉簪花神”,却是终身未嫁,一生无他。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因天生丽质由当初的寿王妃变成了玄宗皇帝的杨贵妃。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明皇对她的宠爱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她还是几次哭着闹着要出宫;这样一个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女人,有时也会争风吃醋,有时也会因一时失宠而借酒浇愁,又放浪形骸,忘乎所以;所以才有了以后的“贵妃醉酒”与《霓裳羽衣舞》,哪怕你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她一样不鸟你!

唐朝女人就是这么“任性妄为”,从宫廷到民间都没有多少禁锢,故有“脏唐臭汉”之说。

比如女真公主,她刚看上白衣书生的王维,就迫不及待地推荐当状元,转身她又相中了玉树临风的李白,就将“诗佛”弃如敝履,与“诗仙”纠缠个没完了;从此,王维就恨透了李白,二人彼此嫌弃,老死不相往来。

再比如李白的另一位红颜知己李腾空,她就更有意思了:只要家中有男子来,她就隔着墙壁的小孔偷看,看不上的你赶紧走,看得上的你休想走。

“娼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

这首诗歌就完全写出了唐朝女性自由的爱情生活;唐朝不注重三从四德,当然对女子婚前贞操也并不十分计较,失身而又另嫁也是常有的事儿。

像当时的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私定终身,晁母得知后不但不谴责二人,反而说:“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为二人即日完婚,皆大欢喜。

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人以胖为美,这与以前其他朝代崇尚的窈窕淑女、内敛含蓄的审美观大大不同,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另类”的审美眼光;然而,这种“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魅力,不仅丝毫不逊于传统的苗条与骨感,反而使唐朝的女子看上去更具活力和向上的朝气;原来唐朝人早就发现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秘密:自信的女人最美丽。

六,科技发达

唐朝的科技人才辈出,科技发展相对于前代有很大进步:

天文学家僧一行测量出子午线的长度(世界首次),又还与梁令瓒合作,发明了《水运浑天仪》;他是大唐名副其实的一代高僧,一边忙着专研佛法、参禅悟道,一边又跑去看北斗七星,结果就编制了一部《大衍行》出来,他也成了唐朝人眼中的佛中科学家“一公”;一个和尚能干出此等壮举来,惊天泣地已不足以表达世人对他的敬仰之情了吧?

李淳风修订了《算经十书》,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名著,而他的另一部名著《乙巳占》,则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他研究完数学,又测了气象,要说已经够他喝一壶了,但他却还有闲暇跑去给人算命,非要当一个“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预言家,一不小心又鼓捣出《推背图》这部千古第一奇书出来。奇人?天才?我已经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也只有高山仰止,将脖子抬得更高些了。

孙思邈撰写《千金方》,被喻为“药圣”,他悬壶济世,造福了千秋万代。

《新修本草》则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国家官修药书。

雕版印刷术,举世闻名。

甚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火药,后来传到欧洲就造出了火器洋枪。

而唐朝高超的建筑水平早已是各国争相学习的标本,日本平安京就是仿照大唐长安建造的,新罗金城是如此,高句丽平壤也是如此;唐朝的建筑艺术在全球大放光彩,影响巨大,以至于在世界各地涌现出许多大大小小的唐人街;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称中国人为唐人。

七,文化繁荣。

唐朝文化的盛世,不仅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完美继承与发扬,也表现在对外族文化的兼收并蓄上。

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更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从而形成文化上的盛世繁荣。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英国学者威尔斯不惜在《世界简史》中对中国盛唐大加推崇,正是这种“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朝“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这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典范。

诗歌是唐朝最典型的代表,先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诗人:“初唐四杰”,诗仙诗圣、诗佛诗魔,元白小李杜等等,百花齐放,光华夺目,使唐诗最终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

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陶瓷工艺,甚至武术,都因得到长足发展而极盛一时。

比如,与王羲之齐名的颜真卿、草圣张旭,一个正楷似的刚正板直,一个肆意汪洋,毫无羁绊。———“颜正旭狂”,相得益彰。

吴道子,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其所画衣褶飘举、满壁风动,被誉为“吴带当风”;山水画家王维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李龟年,李隆基,杨贵妃等在音乐或舞蹈方面都显露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散文方面,韩愈韩昌黎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章气势恢宏,狂放不入俗流,被苏东坡喻为“文起八代之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提倡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裴旻剑术天下无双,李白号称唐朝剑术第二,公孙大娘也是有名的剑术家。

唐三彩横空出世,在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全盛时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唐朝民风尚武,以致男性服饰多讲究文武合一,上马可冲锋陷阵,下马则不问红尘。

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以说是中国服装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华,妆饰之奇杂,千姿百态,目接不暇;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惺惺作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

无与伦比!无与伦比!无与伦比!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唐朝的服饰说不完。

人的创造才华是无止境的,在唐朝“有容乃大”文化精神的指引下,各种文化流派、艺术形式都具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永无止境的创造源泉一旦迸发,定然直上云霄、快速登上世界文化之巅。

唐朝的文化繁荣令世界各国望尘莫及,就连北宋的大文豪东坡先生都不由自主的大声疾呼:“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一句话:天下有关文化艺术的能事都被唐朝人干完了!!!

回一日盛唐,守一世长安。

今年最流行的服装搭配是什么

2010年潮流服饰搭配?

2017年服装流行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