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代流行的戏曲形式
元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元曲。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
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2. 宋代流行的戏曲形式
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国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北宋的杂剧,在瓦舍勾栏之中,和百戏共同发展,到了南宋,发展成两种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就是宋杂剧和金院本。宋杂剧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形式,也是过渡为元杂剧前的重要艺术形式。
3. 元代流行的戏曲形式有
元杂剧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迷青琐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4. 元代时期戏曲特点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中国戏曲不同于他民族戏剧的第二个明显特点便是他的高度程式化。“就戏曲艺术来说,给艺术形式设立一定的标准,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
(1)剧本创作的程式化表现在:
第一,事情节的雷同化。现代研究者基本上将北杂剧分为以下五类:神仙道化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公案剧和社会。到了明代传奇,除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稍微薄弱外,剧作的故事内容也大抵在上述五类的范围之内。就现存的据本看来,同一题材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上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套路。
第二,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在中国戏剧作品中,年龄、职业、出身相同的人大致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如元代爱情剧中的书生总是被动的,甚至是怯懦猥琐的,女主人公则大胆主动,光彩照人。
第三,结构形态的定型化。元杂剧统一的格式是四折一楔子,虽然从《元曲选》中可以看到四折以上的剧本,但元刊本却都是四折,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明刊本中是五折,在元刊本中却只有四折。
(2)舞台演出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作的规范化。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动作并非生活中动作的直接模仿,而在生活动作基础上通过想想和美化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如开、关门的动作程式便是如此。
第二,脸谱的模式化。中国戏曲是将角色按照性别、性格等条件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在每个行当内又根据年龄、职业、家庭出身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分为若干类,这种对角色身份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化装的程式化,即脸谱。
第三,服装的同一化。其一,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服装质地是同一的,即绝大多数演员的戏装是由绸缎纺织而成的,而不管穿它的是九五至尊的皇帝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其服装的款式、纹样、色彩可能有别但质地都一样。其二,由于经济原因,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同一戏装必须尽可能的适应不同剧目演出的需要即同一行当不同演员的需要。其三,除了旗袍外,其他戏装均采用明代的服饰而不管表演的是何朝何代的生活。其四,不同的季节穿同一服装,中国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戏装不受传夏秋冬的限制。
5. 元朝兴起的一种戏曲艺术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曲词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曲词也就是曲辞。
6. 元代戏曲主要形式
元曲在元朝发展到高峰,元曲分(散曲)和(杂剧)两类。散曲中又分(小令)和(套数)。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是汉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7. 元代戏曲形式主要有哪些
最能代表宋元两代文学之盛的艺术形式分别是宋词和元曲。宋元时期 戏剧表演 的主要形式:杂剧。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为元代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