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歌歌是哪个族的民歌
云南民歌山歌没有具体调式,大多和民族语言和特色有关。
2. 民歌中的山歌有哪些
“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现在甘肃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岷花儿”。
花儿民歌体裁的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3. 汉族民歌山歌有哪些
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民歌,词和曲均出自于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歌曲诞生地为重庆沙坪坝,是1942年在重庆从事地下党工作期间创作完成的。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流传于国内外。原唱者是著名歌唱家蔡绍序先生。
第二首:《康定情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唱的就是朵洛。这可能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了。按老人的年龄来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康定情歌就已萌生。一部分人认为《康定情歌》是康定北关外雅拉沟一带农牧民首创的一首民歌,属于“溜溜调”,本来只有前三段。四十年代前期,康定的少年儿女在“伴花夜”(陪新娘欢度婚前之夜)或打趣“儿女之情”时,都爱唱这首歌,词中“李家大姐”、“张家大哥”,通常要临时改唱成眼前女方和男方的姓氏。抗战时期,在重庆这首民歌的最早采集者是音乐家郑沙梅,他当时是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也在界石场国立边疆学校任教,在采集康区民歌时,康定学生曹素芳、乔淑媛、李培源、孙玉华等,给他唱了不少民歌,其中就有“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时间是1944年秋季。
第三首:《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槐花几时开》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
第四首:《黄杨扁担》是重庆市渝东南民歌,起源于重庆酉阳县和秀山县。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扁担》是重庆三千万人民的骄傲。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扁担》,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歌曲《黄杨扁担》被冠以四川民歌在全国流传。
资料拓展: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四川民歌,人们最为赞赏它的抒情、婉转、爽朗、诙谐、泼辣。这也很能代表它的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不过社会生活的无比丰富,制约着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歌曲必然多姿多态。我国音乐学者对民间歌曲的分类尚无定论,我倾向于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三大类。在四川民歌中,其中“山歌”占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山歌,顾名思义即山野之歌,是活动于山野,田间的劳动者所演唱之歌。是活动在山野田间的劳动者所演唱的歌(如青海的“花儿”、湖北的“赶五句”、陕西的“信天游”、山西的“小曲”、内蒙“的爬山调”等都是我国有名的山歌歌种。)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或劳动之余,自发抒情怀和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手段。它的形式十分简炼,体裁比较自由,它既便于广大劳动群众直接掌握和运用,又使有才能的歌手进行创造发挥充分余地。
四川山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大体包括各地“晨歌”、“放牛歌”、“放羊歌”、“薅秧歌”。“薅草歌”、“罗儿歌”等。由于过去人们在农业生产和背挑运输及畜力劳动中,大多是个体作业,当然集体劳动形式也有(如薅秧、薅草、集体运输),但这些集体劳动仍保持独立方式。因此,四川山歌不像劳动号子那样直接具体与劳动相配合,在形式上就更不受具体劳动的限制和约束。在旋律节奏上,有的山歌节奏很自由,有的结构严谨、节奏较规整。在调式上多以五声徽、羽调式常见,也有少数商调式和徽调式交替的山歌。在唱法上四川山歌有高腔和平腔之分,拖腔委婉动听,很有特色。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咨唱、缀句联唱、穿唱、帮腔等。
四川山歌在表现内容上也很广。有赞美劳动场面,表现生活情趣,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如《清早起来大太阳》、《太阳出来喜洋洋》、《摘葡萄》、《下田薅秧排对排》等这类山歌。)还有更多的是揭露封建腐旧的婚姻制度和歌智唱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情歌如:《槐花几时开》、《跑马溜溜的山上》、《妹儿爰的勤快人》等就属这类山歌。
四川山歌,一般为二、四、六句(也有少数三、五句的)短小精悍,每句五字七字不等。许多山歌虽是人们即兴创作,但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含意深刻。唱后让人细细寻味。四川山歌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在歌调上常常带有浓郁的四川方言土语(如《槐花几时开》中的“望啥子”和《摘葡萄》中的“麻鲁儿”、“麻鲁儿”就是典型的四川方言土语)。
四川山歌在衬词上特别有风味。许多山歌中衬词有规律的出现形成一种新鲜的格调,使曲情显得分外活泼亲切,更富有浓郁的四川乡土气味。如《槐花几时开》这首川南山歌,情景交融。有声色有色,感人心脾而回味。它的节奏也较自由,曲调悠长。尤以衬词拖腔的婉转配合,更真切的描绘出一位少女对情郎的一片痴心。又如《跑马溜溜的山上》中的衬词“溜溜的”、“月亮弯弯”悦耳动听、很有兴味。在词意上补充描绘了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色,有助于渲染这首情歌的抒情气氛。再如
《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哐扯”、《黄杨扁担》中的衬词“姐哥呀哈里呀”,《妹儿爱的勤快人》通过很长的衬词“唉呜溜溜溜溜”、喂、唉的渲染,很好的烘托出了火热的劳动情绪和表达真挚的情怀。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民歌中,诞生在“天府之国”四川的民间汉族山歌,只是中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小小山花。随着时代的前进各地民间歌曲己浸入了新的血液,深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的发展,四川山歌定会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4. 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山歌
是云南山歌。歌词如下:
云南有十八十八怪
草帽当锅盖
粑粑叫饵块
三个蚊子炒盘菜
姑娘叫老太
鸡蛋拴起买
背起娃儿谈谈情爱
芹菜叫苦菜
吹火筒当烟袋
老梁爬子比猴子快
帽子当碗手当筷
死了娃儿掉起来
十八岁的姑娘不穿裤腰带
云南有十八十八怪
云南有十八十八
十八十八
十八怪
5. 各是什么族的山歌歌种
歌曲艺术属于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体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歌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宽范围。
目前,一般认为,歌曲作品的体裁大致可分为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民歌改编曲、秧歌剧、影视歌曲、歌剧、清唱剧、音乐剧等种类。
一、民歌
民歌一般是来自于民间口头传唱,富于地方色彩的歌曲。民歌歌词通俗上口,旋律优美流畅,演唱采用各民族、各地区方言,体现其神韵和风格。
各国民歌均表现出各个民族特有的感情,也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习俗。
最早的民歌伴随着人们的语言和劳动而产生。我国广袤土地上的56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形成了斑斓多彩的个性风格。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及大量的说唱艺术都大量吸收了中国民歌的养分,并从中产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
从体裁形式上看,中国民歌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种类型。如陕西民歌《揽工调》,江苏民歌《长工苦》,浙江民歌《车水号子》,江南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作曲家以某种艺术表现为目的,根据文学家的诗歌而创作的歌曲,是诗和曲的结合。艺术歌曲旨在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共同作用,激发出一种灵感和氛围,让听者能够透过某种语言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审美韵味。
艺术歌曲通常在音乐会上表演,多为独唱,一般都有精心编配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巧有很高的要求。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对于其它一些歌唱形式——如歌剧——而言,是难以达到的。与民歌相比,它无论歌词还是曲调都经过作者精心琢磨,并赋予技巧性的艺术构思,同时,艺术歌曲异常强调伴奏的艺术处理,因此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把伴奏的写作作为歌曲整体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的艺术歌曲的名称不同,如德国称“Lied”,俄罗斯称“Romance”,法国称“Melodie”等。虽然名称不同,风格也不同,但在类型属性上,均属艺术歌曲范畴,是一种结构更精致、更完美的音乐会独唱歌曲。在欧洲音乐史上,意大利、德国、法国、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保持有崇高的艺术地位。
6. 什么族的山歌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传说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
7. 山歌是民歌吗
刘三姐唱的歌是属于“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彩调俗称调子、彩调剧、彩灯、哪嗬嗨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彩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彩调”“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剧”。彩调剧目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转身、亮相、扇花、手花富有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为突出。
2006年,彩调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76。
8. 什么族的山歌歌种
中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55个,其中侗族有作为村寨象征的古楼,仫佬族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唱山歌和唱戏,蒙古族有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山歌,是民歌的一支,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山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相当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