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族的舞蹈音乐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2. 藏族舞蹈音乐百度网盘
6个,
重阳节为了给先辈们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所以会选择跳藏族的吉祥舞蹈,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敬意。
3. 藏族舞蹈音乐格桑拉
格桑拉这首歌意思就是祝你健康、幸福。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格桑拉是花名,格桑花学名叫“金露梅”,花瓣是黄色的,在藏区素称格桑花。格桑花指的是“健康、幸福”的意思。
4. 藏族的舞蹈音乐有哪些
01.那一天--降央卓玛02.草原情郎--康姆03.牧羊姑娘--小骆驼04等你来草原--格格05.为你等待--楼兰06.梦里青草香—乌兰托娅07蒙古包--呼斯楞08月夜--乌兰图雅、扎西顿珠09.扎西哥哥—东方红艳10.天籁之爱--泽尔丹11玛尼情歌--罗海英12.唐古拉--龚玥13.手心里的温柔--云朵14.走出喜马拉雅--四郎曲珍15.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云飞
5. 藏族的舞蹈音乐叫什么
藏族舞,即藏族民间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一个重要舞种。
藏族舞蹈是一个民族风格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西藏的地域,有着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风格。从种类上看:
1、锅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四土锅庄》处于领袖地位,马尔康又被称为锅庄的故乡,锅庄藏语为"果卓",就是圆圈歌舞的意思 在2004年7月的首届嘉绒锅庄艺术节破基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锅庄队伍。主要以柔和的音乐,柔美的舞姿为主,道具主要以水袖为主,参与性、大众性舞蹈形式;
2、弦子——弦子藏语为"谐",富有歌唱性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巴塘弦子》处于领袖地位,男舞者手持藏弦琴,女舞者穿有水袖藏裙,舞蹈韵味十足,让人翩翩联想到巍峨的雪山 ;
3、踢踏——藏语称“堆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的《甘孜踢踏》处于领袖地位,舞者脚穿藏式皮靴,按音乐的节奏踏出优美的舞姿,与爱尔兰踢踏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
4、热巴——主要流传在内藏,以流浪艺人为背景,男舞者手持藏玲,女舞者手持藏鼓,用一连串技巧来诠释整个舞蹈,技巧要求性很高。
其实藏族舞蹈还有很多种分类 襄玛、 羌母 、...每个舞种还有很多细分。
从风格特点上看:
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特点,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6. 藏族舞蹈音乐节奏特点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着别样的特点,藏族有着自己本族的优美舞蹈,十分漂亮。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藏族主要有以下几种舞蹈:
1、果谐:果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
2、堆谐:
堆谐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聂伴奏,后发展为小型乐队伴奏。
3、弦子:
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