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德与意识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甚至于诸子百家都没有把“道德”二字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这个时期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就是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人的观念。因此,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有君子、善人、仁人、大人、至人、圣人、真人、小人、恶人、坏人等这些具体的典型人物。
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恻隐之心,去同情恻隐别人,别人也才会在你困难时同情你,帮助你,根据这种对等原则,才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如果是没有这种同情恻隐之心,从不关心别人,别人又怎么会来关心你呢?羞耻憎恶之心是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羞耻憎恶之心,羞耻于去伤人害人做坏事,你才会选择一种最好的行为方式去与别人交往,才不至于引起别人的误解而导致交往不成或事情办不成。
如果是没有这种羞耻憎恶之心,就会胡作非为,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谦让之心,才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如果是没有这种谦让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视社会行为规范不顾,视国家法律法规不顾,只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是非辨别之心,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清善恶,才不至于舍善追恶,舍本逐末。若是没有这种是非辨别之心,你就会没有智慧,你就会轻易相信别人而上当受骗。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理论。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儒家的最高理想。
(三)儒家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
“天下为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想。“天下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孔子以来无数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最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其影响已远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因此,“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公务员一定要树立“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
我们公务员要深刻理解天下为公的思想,要牢记这些警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并打造良好道德。
2. 道德与意识的关系
道德的本质
1、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2、社会和经济关系的伦理思考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道德的功能 1、道德伦理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能力的有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识别的功能和调节。2、道德认知功能指的是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尤其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3、通过道德评价等手段的道德调节功能,引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做法,成效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4、此外,伦理等方面也具有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道德的作用 1、社会影响和实际结果和实现所产生的道德功能,是道德的社会作用。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道德的形成可以影响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 3、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重要精神力量的生产力;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内在动力的全面发展;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 道德意识有哪些?
一)道德的涵义
人能够建立起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人有道德。道德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约束和评价人们的行为。
(二)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这是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调节表现为内心的信念、舆论的压力和传统习俗的束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道德的教育功能。
所谓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够通过评价、激励等方式,形成社会舆论、社会风尚,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境界,并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
3.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表现在道德反映自己的特殊对象,即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的利益关系,主要通过道德判断和道德意识来实现,可以预测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前景,同时获得个人在道德上的感受,了解人生价值和意义,指导个人不断完善自我。
4. 道德与意识形态
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比如:人们的认可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
它与纪律和法律比,没有名文的条款;
纪律:单位或者团体要求人们遵守的规则,纪律是用条款的形式规定的,他比道德有条理和可操作性,但是没有法律的意志力,比如:单位不允许员工迟到早退,这就是纪律;
法律:由立法机关制定,是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它具体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强制执行力。它比道德和纪律都有约束性和震慑性。比如:宪法、刑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等。
5. 道德意识现象包括哪些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有:
1、定义不一样:
(1)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
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2、功能不一样:
(1)道德的功能则分为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和导向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2)品德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3、特征不一样:
(1)道德具有共同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和自律性。
(2)品德的特征则是他总是扬善抑恶的,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6. 道德意识现象
1、共同性,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历史继承性,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4、自律性,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5、变化性,道德观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不同时代道德是有侧重的,某种方面说,在不同的时代评价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传播性,道德观的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而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变化的,所以道德观也是变化的,是学习的,是可以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