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书法流行用浓墨吗
因为这两个字不是词,不能在一起表达意思,所以古诗词句中即便有,也不是挨在一起的。; 带有“墨 然”这两个字的古诗句有:; 扫门坐需佳客至,邻叟醉墨俄然成。——宋朝 ;家铉翁; 浓墨新题付澹然,松坡为子老谈天。——宋朝楼钥
2. 宋代书法以什么为主流
中国三大行书书法帖为《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
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二、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三、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他即兴作此两首寒食诗,并书写了《寒食帖》。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扩展资料
行书的出现与兴盛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是出自王羲之之手。
3. 宋代流行的书法
宋朝最盛行的书法,就是所谓宋四家的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 苏:苏轼 黄:黄庭坚 米:米芾 蔡:蔡京 元朝的时候,宋四家的书法依然倍受推崇,当然像赵孟頫的书法也是相当的盛行。
4. 宋代用什么书法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明清以来,有一些人认为宋四家中的“蔡”原本应该是蔡京,后人不齿其为人,所以把蔡京换为蔡襄,并认为蔡襄的艺术成就在蔡京之上。
5. 宋代书法艺术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太宗时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古先帝王名贤墨迹,命王著刻工为十卷,以枣木镂刻之,是为《淳化秘阁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现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书法以行书见长,现在一般认为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为“宋四家”,他们突破唐人重视法度的束缚,推崇自然抒情的书画艺术。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黄州寒食诗帖》是其代表作,字迹前小后大,用笔以侧锋为主,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烂漫洒脱,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另有《洞庭中山两赋卷》,《杜甫桤木诗》等优秀作品。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黄庭坚以行,草书成就最高,其晚年作品沉雄超迈,如万岁枯藤,雄浑刚劲,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松风阁诗卷》,《花气诗帖》,《苏轼寒食诗跋》,《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传》等。
米芾(1051年-1107年),原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米芾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大的作为,但在书画方面极富天赋,标新立异,取得巨大成就。代表作有《苕溪诗卷》,《蜀素帖》等。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今福建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代表作有《陶生帖》,《脚气帖》,《山居帖》,《思咏帖》等。
两宋行,草书名家居多,楷书名家较少,宋代楷书有特色的要推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代表作有《闺中秋月诗帖》,《瘦金书千字文》等,点画干净利落,轻按重收,结体内紧外展,中间细所游丝,撇捺锋芒毕露。
宋朝兴起一股刻帖之风,所谓刻帖是历代法书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刻帖使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广为流传。宋代各类法帖达数十种,著名的有《淳化阁帖》,《潭帖》,《绛帖》,《大观帖》,《群玉堂帖》,《宝晋斋帖》等。
6. 宋代书法:经典的一种尺度
宋代建筑大规模的兴起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建筑风格上面有着很大的突破,对后来的建筑模式有着深厚的影响。那么宋代的而建筑风格到底是如何的呢?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建筑文化吧!
宋代建筑风格特点 追求精美的生活
宋代建筑艺术,较之汉唐,发生了相当巨大的变化,这是中国建筑最大的一次转型。它由汉唐的雄浑质朴、宏伟大气,转变成为宋代的柔丽纤巧、清雅飘逸。最具特征的是,宋代的建筑挑檐,不像汉唐的沉实稳重,而是翘立飞扬,极具艺术感,且相当柔美细腻、轻灵秀逸。这是较集中体现出了宋代建筑的风格。
宋代建筑风格特点 追求精美的生活
然这种建筑风格显然是一种世俗化亦贵族化的表现。而这也可以说是受到唐代晚期市民社会的兴起,及至到宋代,使整个社会的市井化、商业化。南宋年间,偏安的国都临安,人口逾百万,但皇族与官吏竟占全城总人口的1/4,他们大都是北宋的王公贵戚南下而来的。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空前繁荣,靠近临安的泉州,一跃为中国第一大港,虽说只红火南宋元初一段,却也可见宋代商贸之昌盛。因此,宋代建筑,正是适应了这种贵族化了的市民社会的生活,食不厌精,寝不厌软,住也就更追求精美、精细与精致了。
然这种建筑风格显然是一种世俗化亦贵族化的表现。而这也可以说是受到唐代晚期市民社会的兴起,及至到宋代,使整个社会的市井化、商业化。南宋年间,偏安的国都临安,人口逾百万,但皇族与官吏竟占全城总人口的1/4,他们大都是北宋的王公贵戚南下而来的。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空前繁荣,靠近临安的泉州,一跃为中国第一大港,虽说只红火南宋元初一段,却也可见宋代商贸之昌盛。因此,宋代建筑,正是适应了这种贵族化了的市民社会的生活,食不厌精,寝不厌软,住也就更追求精美、精细与精致了。
宋代建筑风格特点 追求精美的生活
北宋之汴梁、南宋之临安,都形成了官民杂处、商民相间的住宅格局,外城更按商业自然发展而形成了街道,古制的里坊为此瓦解而商业街、夜市出现并兴盛,也就使建筑变得灵活、顺势并富于享乐的世俗意味。园林艺术也在宋代臻于完美。
宋代的建筑风格充满着浪漫的气息,人们生活非常灵活,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直到现在,宋代的建筑模式一直起着借鉴的作用,我们要将中华文化发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