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网络时代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用
民间文学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中的。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它更紧紧地黏贴著生活。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著人民﹐培养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
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
集体性
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往往有文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
2. 网络时代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区别
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学与文化学交叉与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中国民俗学者仲富兰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于上个世纪的1986年7月,首次提出的一个学科概念,旨在打破传统民俗学囿于民间文学的狭小、逼仄的领域,为此作者还撰著了55万字的《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出版。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3. 网络民俗举例
相同点是:都是要求或约束人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如尊老爱幼,帮助他人,既是民俗要求,又是法律要求。
4. 网络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相对汉族文学而言的。
②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由历代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它包含了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部分。
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5. 网络民俗研究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6. 网络时代民间文学的特征
一是语言平淡,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二是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三是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