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代公共空间流行的门窗是什么
物业小区公共楼道的窗户是不能封闭的。
公共楼道内的窗户的作用有以下两点:1、光线。楼道内白天主要的光线来源就是通过窗户进入楼道的。
2、通风。公共楼道相对来说属于封闭空间,楼道内的空气流通主要就是靠开窗来进行的。
所以小区内公共楼道的窗户是不可以封闭的。
2. 公共空间门厅
门厅上面是厕所,从风水角度来说的话卫生间是污秽之气,污秽之气往下走对人体势必会造成影响,从实用方面来说门厅上面是厕所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综合各个方面来说吧,总觉得门厅上面是厕所有一点不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移动一下位置。
3. 现代公共空间流行的门窗是什么材料
建筑物需要以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下列部位必须使用安全玻璃:
(一)7层及7层以上建筑物外开窗;
(二)面积大于1.5m2的窗玻璃或玻璃底边离最终装修面小于500mm的落地窗;
(三)幕墙(全玻幕除外);
(四)倾斜装配窗、各类天棚(含天窗、采光顶)、吊顶;
(五)楼梯、阳台、平台走廊的栏板和中庭内拦板;
(六)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门厅等部位;
(七)易遭受撞击、冲击而造成人体伤害的其他部位。
4. 现代公共空间流行的门窗是什么意思
中庭,是四周由建筑物围绕而成的空地。
中庭可能是广场、花园、球场或四合院中间的空地。在建筑中,中庭是指一块开阔的空间,通常有几层楼高并开有窗户,在办公楼中中庭通常紧邻主入口。
中庭对于建筑来说很常见,这是因为中庭能赋予空间和明亮的感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成为旅馆中多层的室内大厅,后又被广泛地运用在办公楼、购物中心等各类大中型公共建筑中,又称为四季厅或共享大厅。中庭顶部可用轻型网架结构上铺玻璃做成,有的还做成活动式玻高顶
5. 现代公共空间流行的门窗是什么材质
pe 材料就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100~-70°C),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优良。
6. 公共空间传统风格
青年之家,你身边的共青团。青年之家就是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门店”。这些“门店”是向所有的青少年免费开放的、由共青团运行管理的公益性服务场所,它们散落在青年周边的社区、咖啡馆、学校……目的是方便青年“找得到”团组织,参与团的活动、享受贴心服务,与团干部交心交友、共同成长。
这些“门店”一般都有统一的装饰风格、青春时尚的装饰元素、青少年喜欢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够根据青少年的实际需求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内容。
它们既有全国统一的品牌名称——青年之家,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名称。
7. 公共空间设计现代风格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变密切相关。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西方社会迅速进入信息时代,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和数码复制技术使信息迅速膨胀。一方面,图像和影视文化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通过网络等电子媒介方便地扩散,网络平台为普通人提供了廉价迅捷的作品发表途径,五花八门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超文本小说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这些新因素不断挤压着现代主义精英文学的生存空间,日益把文学推向大众化、平民化和娱乐化。文学艺术日渐失去昔日的光环,作家们也不再板着面孔对待读者和文学本身,而是更多地采取一种戏谑、调侃的态度。不仅调侃读者,也调侃文学和文学传统本身。另外,20世纪后半叶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理论家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对差异和不稳定性的推崇,对本质中心等深度模式的解构和对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引发了作家们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极端者甚至发展为一种无所谓的虚无主义态度。追求建设性的目标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尽其所能打破传统才是唯一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各具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主题、形象、情节和语言都呈现出不确定性)、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从20世纪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它们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将其推向极端。从艺术形式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还停留在打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手法并力图有所创新的阶段,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倾向于放弃艺术形式,甚至从根本上反对艺术形式本身。从思想倾向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文化还抱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对人生的无意义和世界的荒谬性还表现出痛苦和焦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家则换了一幅嘲讽和调侃的面孔,他们相信,与其毫无结果地思考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如对它们投以轻蔑的一笑。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
“后现代主义”文学包括多个文学流派,主要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虽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繁荣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但是对后现代文学,特别是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和“新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存在主义文学承袭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人的存在的关注,作家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探讨存在的荒诞性、人的存在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选择等问题。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波伏瓦等。
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后流传到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在内容上力图展现世界的“荒诞”以及在“荒诞”世界中人类的异化、苦恼、烦闷和孤独的情绪。荒诞派戏剧在艺术手法上具有反传统戏剧的独特性:传统的戏剧情节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破碎的、看似缺乏连贯性的片段;典型的人物形象被抽象化、平面化的人物所取代;人物语言深度化模式被打破,代之以看似毫无目的的、缺乏逻辑性及深度涵义的人物对话。总而言之,荒诞派戏剧以反传统戏剧的“荒诞”形式表现“荒诞”主题。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主要有法国的尤奈斯库、阿达莫夫、让?热内,英国的贝克特、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新小说与荒诞派戏剧同一时期兴起于法国。新小说提倡对传统小说的反叛,其共同的艺术旨趣是:不再追求小说对于意义的揭示,却表现出怀疑一切信仰的精神危机;打破传统小说中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力图以此方式展现世界的荒诞;不再以人为中心,侧重描写物的世界。娜塔丽?萨洛特、罗伯一格里耶、布托尔、西蒙等是重要的新小说家。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美国的一批作家,他们受到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反叛原有的价值体系,关心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创作表现了时代特征以及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垮掉的一代”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社会压抑的反抗,他们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反叛的形象。这类形象往往狂放不羁,蔑视一切,并以放纵、堕落、颓废甚至犯罪来表现自身的反叛。“垮掉的一代”在艺术手法上主张对高雅艺术特点的抛弃,作品的结构往往是自由的,语言风格狂放甚至粗鄙。凯鲁亚克、金斯堡是代表性作家。
黑色幽默是美国六七十年代颇为流行的文学流派。其主要特点是以调侃轻松的语言和滑稽可笑的外在形式,表现压抑、沉闷、绝望的情绪和对荒诞世界的思考,因此它又被称为“绝望的喜剧”和“绞刑架下的幽默”。主要作家有海勒、冯尼格特、品钦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拉丁美洲,60年代达到高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表现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这在后现代主义文学范围内是与众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多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同时往往又带上神秘的魔幻色彩。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利亚斯、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除了以上后现代主义代表性作家之外,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坛还涌现出如下优秀作家。
韦斯拉瓦?辛波丝卡(1923一),波兰著名女诗人,《存活的理由》(1952)是她的第一本诗集,《一百个笑声》(1967)是她的成熟之作,《桥上的人们》(1986)标志着她诗歌创作的高峰。辛波丝卡的诗多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通过隐喻揭示生命的本质,表现现实的荒谬和人性的愚昧。她认为,诗歌以好奇、求知和探索为翅膀而飞翔,扩大了人类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辛波丝卡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伊姆雷?凯尔泰斯(1929一),匈牙利著名作家,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里渡过了四年痛苦岁月,这一经历使他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他的处女作《无形的命运》(1975)就是以集中营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给未出生孩子的祈祷》(1990)和散文集《作为一种文化的大屠杀》(1993)、《沉默的瞬间,当行刑队子弹上膛时》(1998)等。2002年因其“捍卫了个人对抗历史的残暴专横的脆弱经验”而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匈牙利作家。
米兰?昆德拉(1929一)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捷克布尔诺市,60年代提出了自由创作的要求,1968年“布拉格之春”之后被解除公职,著作也遭到查禁。1975年,昆德拉到了法国,用捷克文创作了小说《生活在别处》(197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5)等,又用法文创作了小说《不朽》(1990)、《慢》(1995)、《身份》(1997)、《无知》(2000)和文论集《小说的艺术》(1986)、《被背叛的遗嘱》(2002)等。昆德拉把他对存在、政治、时代的多重思考在小说中融为一体,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哲理蕴涵。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当代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的优秀作家,生于古巴,两岁时随父母回到故乡意大利圣莱莫。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卡尔维诺参加了当地的游击活动。卡尔维诺70年代创作的作品颇具后现代主义风格:《看不见的城市》(1972)以新颖的方式讲述马可波罗为成吉思汗描述皇帝所看不到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古堡》(1973)按照塔罗牌的图案来安排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展现人物的经历与命运;《寒冬夜行人》(1979)是卡尔维诺后现代作品的代表,小说中时空交错、人物互换,超理性与超现实成为该小说的独特之处。
若泽?萨拉马戈(1922一),葡萄牙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罪恶的土地》出版于1947年,他最有名的小说是《修道院纪事》(1982),其他重要作品有《里斯本围困史》(1989)、《盲目》(1995)和《暂停死亡》(2005)等。1998年因其“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使读者重温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用葡萄牙语写作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一),奥地利女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在奥地利享有民族“文学良心”的独特地位。她很小就开始写诗,21岁时发表了首部诗集《丽莎的影子》(1967),1974年因长篇小说《女情人们》而一举成名,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1983)被改编成电影后获得2001年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她的小说激烈地抨击了男性社会和等级社会,经常表现性、暴力、犯罪、权力等主题。2004年因其“用充满乐感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这个充斥着陈腐和压抑的社会的荒谬”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 当代公共空间
一方面,一些在长期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规范以民间风俗,礼仪和宗教教规,戒律形式继续发挥着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公共生活中的基本秩序及其规范开始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以强制的方式对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作出限制和规定,以的,得到社常运行。
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公共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的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发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法律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关系全部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因而其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益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且声如到人的精神世界。
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总之,必须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知荣知耻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