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诗歌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你也在这里吗?
2. 民国时期经典诗歌
徐丽诺《三体》 中不仅有大刘自己的创作, 也曾引用过一个被遗忘民国诗人徐丽诺的小诗. 徐丽诺曾受鲁迅、 叶圣陶等人的推崇, 最终在一座小城度过。
3. 民国时期有代表性的诗歌是什么
新月派、现代派、朦胧派、九叶派、七月派等等
4. 民国时期的诗歌作品
1、徐志摩
一首《再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醉了多少文艺青年少女的梦;一首《翡冷翠的一夜》,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2、林庚白
"诗怪"林庚白,南社著名诗人,各方面都与徐志摩截然不同,8岁便负笈北京,一生热心政治,曾加入京津同盟会,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在香港,为日寇所杀,捐躯国难。
3、戴望舒
因为一首《雨巷》而名动天下的戴望舒,乃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的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4、卞之琳
卞之琳,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数行集》(收入《汉园集》1936)、《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等。
5、穆旦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
6、闻一多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7、李金发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8、朱湘
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7年第二本诗集《草莽》出版。朱湘艺术最高的作品,如《有一座坟墓》、《葬我》、《雉夜啼》、《梦》、《序诗》等都是当时上乘佳作。
9、陈梦家
著有诗集《梦家诗选》、《不开花的春》、《铁马集》、《在前线》、《梦家诗存》。
10、王独
著有诗集《圣母像前》、《死前》、《埃及人》、《威尼市》、《锻炼》、《独清诗选》《我从CAFE中出来》等多种。
11、艾青
以《大堰河》名闻于世的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北风》、《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
12、何其芳
何其芳诗歌是具有很强的进步性的,特别是到了后期,诗风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代表作品《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3、冯至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后来出版诗集《十四行集》。
14、吴芳吉
《两父女》、《护国岩词》、《巴人歌》等,也属于上乘之作。
15、穆木天
著有诗集《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等。
16、刘半农
刘半农,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坚持认为诗歌应展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提出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主张增多诗体和以今语作曲。
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17、徐迟
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著有诗集《二十岁人》、
5. 民国时期写的诗
减字木兰花
吴昌硕
文章误我,赤手书生无一可。
我负文章,只向高城赋国殇。
江山如画,到处雄关堪驻马。
水剩山残,任是英雄泪不干。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6. 民国时期著名诗歌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并上映,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取得了万人空巷的效果,电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民国时期,经过近20年的尝试和探索,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了一个短暂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有过许多经典的电影。经典爱情电影——
1、马路天使
《马路天使》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描绘活泼市井生活的伟大的艺术杰作,我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一九八三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中国电影九十年优秀影片”之一。
新现实主义先驱,风格深沉隽永,节奏明快诙谐,讲述的是一对歌女面对着当时社会种种现状,备受欺凌的故事。马路天使是由袁牧之自编、自导,赵丹、周璇主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艺术成就的现实主义优秀影片,是我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
本片堪称中国30年代有声片的经典,同时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经典,这部电影被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赞美“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影片,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依旧魅力不减。
2、渔光曲
《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的剧情影片。渔光曲是一部极为悲情的现实主义作品,反应了那个时代中国百姓的现状,讲述的是:东海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租,惨死海上后,其妻又被迫当奶妈抵债,哺育了鱼老板何家的公子,十余年后,其子女小猴小猫流落上海,再遇何家,发生的一系列情感纠葛,片中两次唱到渔光曲,第一次是送何子英留洋,第二次是小猴捕鱼受重伤,临死之前,小猫以渔光曲为他送行。
影片之所以在当时广受欢迎,在于影片的立意与创作者的态度。“为民生请命、为时代立言”是任何一位有良知的艺术家所无法逃遁的责任,更是成就佳作与杰作的必要先决条件。整部电影情感饱满,故事结构合理,可与当时的国外大片相提并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在国外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曾在1935年02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第九名的荣誉。
3、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是由费穆执导,石羽、李纬、韦伟、张鸿眉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已婚女人在丈夫久病不起的情况下再次见到昔日恋人时的故事,该片于1948年在中国上映。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我国电影历史上对人物心灵描写的先河,从之前以叙事为主线的电影,跃升为心理抒情。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4、风云儿女
《风云儿女》是1935年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袁牧之、王人美、谈瑛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于1935年5月24日上映。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只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最终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入抗战的故事。
《风云儿女》最为著名的就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曲,田汉作词,聂耳谱曲,《风云儿女》的投资人朱庆澜将军将这首歌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新中国建立之后,这首歌更是成为了国歌。
5、神女
民国时期的20世纪三十年代,若是提及最著名的电影明星,阮玲玉那至少是能排上号的人物,可以说是阮玲玉与胡蝶二人撑起了大半边天,类似于今天的当红花旦。而这部《神女》便是由阮玲玉主演的一部经典影片,影片讲述了一个为了生活和抚养儿子而出卖肉体的“神女”的悲剧故事,影片于1934年于中国上海上映 。
《神女》的故事并没有剧情片的峰回路转,无非讲述一个弱女子面对社会的无奈抗争。她被流氓霸占,被邻居非议,被学校等机构所排斥,最后还被丢进了监牢。某种程度上,它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许多左翼电影一样,不乏控诉,有些苦情。
但是由于阮玲玉等主角的精湛演绎,加上影片的视觉风格和叙述手法于当时都有独到之处,令这部剧情一般的电影留下了无数个民国电影史上最有名的场景,极具情绪感染力。
6、太太万岁
《太太万岁》是民国第一才女张爱玲编剧的一部电影,故事比较平淡,偏重于塑造片中的人物性格。
这部由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家庭喜剧片,由桑弧执导,蒋天流、张伐、韩非、上官云珠、石挥、汪漪、路珊等主演。该片讲述了陈思珍与唐志远结婚后使出浑身解数做贤惠太太,却遭遇了丈夫出轨,她想方设法挽救家庭危机的故事,于1947年12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实实在在的一部家庭故事,节奏张力十足 。
该片未如当时的主流那样对政治局势批判攻讦,但是其内在对几千年封建男权的颠覆瓦解,对独立女性的着墨和支持,都使其实质比许多表面革命气息浓烈的作品更进步也更真实。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该片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杰作 。
7、乌鸦与麻雀
《乌鸦与麻雀》是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郑君里执导,上官云珠、赵丹、孙道临等人主演。影片讲述了1948年国民党政权灭亡之际,上海一座楼房里的几户人家与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斗争的故事,于1949年11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乌鸦与麻雀》是一部出色的讽喻作品,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正邪分明,全片从主题到细节都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矛盾的中心房子,意味着江山,虽然一度被反动派霸占,最终还是回到了人民手中,隐喻人民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1957年,这部电影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1949-1955年优秀影片的一等奖。
8、哀乐中年
《哀乐中年》是由桑弧编剧、执导的剧情片,石挥、朱嘉琛、沈扬、李浣青、韩非等出演,该片由文华影片公司于1949年摄制上映。该片讲述了人到中年的鳏夫陈绍常与挚友的女儿敏华相爱,遭到家人反对,他们克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
“生命无处不在”和“脱离时代背景的个体意识觉醒”是这部电影的内在核心,该影片不但构思独特而且完整,充满了成熟幽默的韵味,是一部内容和技巧接近完美的中国优秀电影。
9、新女性
民国影坛花旦阮玲玉的有一部作品,有着“新女性悲剧的生动呈现,阮玲玉人生的天鹅挽歌”之称。
1935年旧历新年(2月3日),电影《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剧院正式上映。《新女性》主要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韦明遭遇婚姻失败后,期望依靠自身力量和女儿生活下去,最后却在感情波折、生活苦难和流言蜚语的打击下,走上自杀之途的悲剧故事。
影片运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抨击恶势力之尖锐,曾引起反动的"新闻记者公会"的"抗议"和一些黄色报刊对编导和演员的人身攻击。 影片同时还塑造了先进女工李阿英的形象,否定韦明的软弱性,正面指出妇女解放斗争的正确道路。
阮玲玉在影片中有出色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她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准确而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感情世界,显示出她至臻成熟的艺术才华。但在演完这部影片后,她也遭到社会恶势力的侮辱和迫害,演出了一场与韦明同样的悲剧。于1935"三八"节的早晨服毒自杀,以25岁的年华结束了她的一生。
10、劳工之爱情、浪淘沙
20世纪的无声电影,留存的不多,当时中国电影处于初代探索阶段,所以并没有留下太多经典,唯有这部《劳工之爱情》,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劳工之爱情》是由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于1922年01月18日发行的一部爱情、喜剧类型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郑木匠和祝郎中的女儿历经时代背景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影响颇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前卫性,算是中国电影探索史上,一部可以评述的电影。
而1936年上映的电影《浪淘沙》,格局就远远高于《劳工之爱情》,讲述了一名警察追捕一名杀死偷情的妻子和情人的水手,最后两人暴尸荒岛。《浪淘沙》大胆地借鉴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先锋派的技巧,尤其学习了德国表现主义,再混合吴永刚本人超然物外的"冷"个性,令人吃惊地呈现出一种中国罕见的电影风格,独异而超前。不幸的是,这种先锋风格竟昙花一现地凋谢,既是吴永刚本人的不幸,也是中国电影的遗憾,阻断了一种个性的发展,也缺失了一个创造性探索影像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