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弟子规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
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文件提到弟子规进教材,但有些地方作为补充教材,也会让学生读一读
关于弟子规简单介绍如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
该文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话,用三字句改编而成,正文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四个部分,并对其进行闸释;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
该文用佛家天台宗 " 五重玄义 " 的方法演义《弟子规》113件事背后的义理,便于学习者能切入其中。清朝时,《弟子规》被朝廷高度重视,被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
2. 弟子规是什么时期
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语文《弟子规》
3. 弟子规形成於什么时间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具体成书时间不详。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4. 弟子规诞生于哪一年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5. 弟子规是什么朝代出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全文总计360句,1080字,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
6. 弟子规什么年间写的
弟子规是清朝的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创作的。原名叫训蒙文。
7. 弟子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概300多年
据《弟子规》作者王俊闳考证: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七年,卒于清雍正六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 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8. 弟子规哪年出来的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时期,也就是公元1662年到公元1772年这一段时间,由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是《三字经》的一种变体。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