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夫茶流派
中国茶文化 是中国制茶、饮茶 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潮州工夫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好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2. 工夫茶种类
铁观音最适合
功夫茶以茶汁浓度高著称,起初的几杯会让人略感苦涩,但后面几泡越喝越让人感觉香甜,习惯了之后甚至会嫌其它茶叶不够滋味。所以工夫茶一般只适合采用中性茶的乌龙茶叶(即青茶)来泡,并且是半发酵品种的乌龙茶,而不是全发酵品种的乌龙茶。
乌龙茶中既有半发酵茶,也有全发酵茶。铁观音、水仙茶、大红袍、武夷岩茶、凤凰单纵、冰顶乌龙、岭头单丛等品种属于半发酵茶,适合泡功夫茶,只有半发酵的乌龙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半发酵的程度介乎于全发酵(红茶)、后发酵(黑茶)与未发酵(绿茶)、轻发酵(黄茶)、微发酵(白茶)之间,如果用红茶、黑茶来泡功夫茶,由于发酵程度太高,泡出来的茶汤会过浓,苦涩得不堪入口。如果搭配绿茶、白茶、黄茶,由于发酵程度不够,冲泡出来的茶汤会不及乌龙茶好喝。
3. 工夫茶啥意思
潮州本地人对工夫茶评价: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雅俗共赏,主要是以茶会友。
喝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还在品茶的过程中联络感情,或闲聊消遣,或谈生意,工夫茶成为人们社交的载体。
“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
4. 工夫茶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功夫茶是一种极为讲究的泡茶技法,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为沏泡和品饮的功夫学问。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备器、净器、温壶、投茶、注水、刮沫、淋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九法。
功夫茶工序特点:
一、展示茶具、说明茶叶特点
二、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意为用开水浇烫茶壶,暖壶之后放入乌龙茶。
三、 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流滚,起到开水洗茶的作用,后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取意春风拂面。
四)、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从茶口流向茶海好象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重洗仙颜”是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加盖后再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五、玉液移壶、再注甘露
冲泡功夫茶要备有两把壶(母壶、子壶),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移壶”。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乘着壶热再冲入开水,称之为“再注甘露”。
六、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中,称之为“祥龙行雨”,吉祥之意。当海壶中的茶汤所剩不多,则应点 ,称为“凤凰点头”。
七、龙凤吉祥、鲤鱼翻身
闻香杯倒满,品茗杯为龙,闻香杯为凤,双杯倒扣过来,称为“龙凤吉祥”。把扣后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鲤鱼翻身”。
八、捧杯敬茶、众手传盅
捧杯敬茶是茶艺师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客多,茶由茶艺师送旁边的客人传送,为“众手传盅”,可使在座的宾主们心贴得更紧,气氛更融洽。
九、三龙护鼎
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的姿势来端杯品茶,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指头喻为三龙,茶杯位鼎。
5. 工夫茶四大流派
1、贵族茶道: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背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
2、雅士茶道: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他们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最先体会茶之神韵。是他们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3、禅宗茶道: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
4、世俗茶道: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行于官场,染几分官气。行于江湖,染几分江湖气;行于商场,染几分铜臭;行于清场,杂几分脂粉气;行于社区,染几分市侩气;行于家庭,染几分小家子气。熏得几分人间烟火,焉能不带烟火气。这便是生发于“茶之味”以“享乐人生”为宗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