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色彩搭配 > 正文

在河南流行的拳法是(在河南流行的拳法是什么)

1. 在河南流行的拳法是什么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体现。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种。十大真形,演练起来,起落钻翻,束展开合;进退自如,动转反侧,随心所欲;全身应敌,通体为拳。练到上乘境界,可以纵横往来,迨形遂影,目不及瞬,真所谓动之不见形,击之不见影。本书详细介绍了心意拳的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点要领等等。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普及心意拳具有积极的作用。

渊源

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意到拳到,变化无穷。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在传承过程中,因受时间、地域、文化、信仰、宗教、习俗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的三大主流派。一是以马学礼为代表的河南心意拳,一是以曹继武之后的戴隆邦,戴二闾,戴良栋,戴奎为代表的山西祁县心意拳,三是以戴隆邦,戴二闾之后的李老能,车毅斋,郭云深等为代表的山西,河北心(形)意拳。各派虽然风格不同,但拳理拳法是一致的,共同据守着一个拳谱:《守洞尘技》、《六合心意古拳谱》。古训曰:“师傅可以改拳,但绝不可(或‘可以’)改谱。”,就是心意拳前辈警示后人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传授中,不致离谱太远。一代宗师、技击家王鸿先生,就时常告戒其弟子“字典就是老师!拳谱就是老师!不管是谁,资历有多老,地位有多高,只要其言行不符拳谱,就不是心意拳真正的传承者,是极其可悲和错误的!"

2. 河南打拳的人

  王亮,男,中国温县西马村人。陈氏太极拳正宗传人,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家一级指导员、一级拳师、河南省优秀教练员。现任中国陈家沟太极拳培训中心总教练、无锡市陈家沟虎啸太极武术馆馆长兼总教练、无锡市洛社镇虎啸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

3. 河南境内流行的拳种

七式拳又称汤瓶拳,流传于河南回族教门中,是回族独有的拳种,历来密不外传,是一个极其保守的拳种

其技击性较强,主要以步控、短打、顾截为主,被誉为中原“第二大狠拳”。七式拳实战精选集汇集了 七趟实用功架、实战靠捶、实战功法、 七式散手等七式拳的精华,是对七式拳的整体概括和总结,内容详尽丰富,实用性较强

4. 河南影响较大的三大著名拳种是?

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乡民习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儒(独子思贵)等人。到七世开始分家立业。其中一支为七世陈思贵、八世陈抚民、九世陈王庭和陈王前兄弟。  陈王廷(约1600-1680)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劝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在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还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至于太极双人推手的开拓性创造,则早已成为了闪耀中华武术史的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武功。  依照村语传言,陈王庭创太极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了得,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政府**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所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完善。  另外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年号孟诸,系山东省蓬莱人。这位民族英雄的一部著作与太极拳的产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部书就是《纪效新书》。据史**载,戚继光为抗倭编制新军,并传以集百家拳术之长编制而成的三十二势,变化无穷,微妙莫测,似有神意。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就直接从戚继光这部书里《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根据这一点,有专家就推证太极拳的产生不会早于《纪效新书》的成书年代。  太极拳自陈王廷创立之后,就在陈家沟陈氏家族中世代传承,绵延数百年而不绝。随着陈氏家族的人丁兴旺,家族中也涌现出了申如、恂如、敬伯、继夏、秉奇、秉壬、秉旺、公兆等很多位高手,用现在已知最早记载太极拳历史文献《太极拳小序》中李亦畲的话来说就是:‘神而明者,代不数人’。在此之后数百年间,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拳种之一,并衍生发展出了杨、吴、武、孙、和五大流派。以下简列数位陈式太极拳宗师。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累代家传之秘———陈式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至此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当今太极拳能有如此大范围的传播与陈长兴当年破除家传绝艺不传外姓的习俗有着直接关系,其功永不可没。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功炉火纯青。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著名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等,陈长兴子陈耕耘亦曾师之。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居于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当地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街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幼承父命,文武兼习。他晚年时深感陈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其著以易理说拳理,参以阴阳、经络学说,确立缠丝劲为核心,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陈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为陈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树立起了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的作品还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北京授拳期间(1929-1957),陈发科以其高尚的武德、非凡的功力以及实战技击的精妙而著称于世,所以深受到世人的广泛敬仰,在武林中威信颇高。陈发科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以及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等。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其拳艺。并设立擂台7天,未有匹者,获全胜。后应南京市市长之邀在南京授拳,拳踪广布。著有《陈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式太极拳图解》、《陈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超群,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照丕先生恩泽后人、诲人不倦、武德高尚,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5. 河南打拳的叫什么节目

王庆升先生(1932-2013),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男,属猴,河南温县赵堡镇人。曾任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受聘为台湾中华赵堡太极拳研究协会首席顾问,湖南岳阳市太极拳协会首席顾问。在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陕西等省都有他的学生。几十年来,他辛勤耕耘,教有学生数百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分别被河北邯郸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和武当山国际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会评审为太极拳名家。王庆升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赵堡镇本土的赵堡太极拳传人,他家世代居住在赵堡镇,他从小就跟镇上的多位太极拳长辈学练赵堡太极拳,在他21岁的那年,他正式拜邻居陈应铭(外号:老白胡)为师,正规系统的学习赵堡太极拳。因其练功刻苦,勤学好悟,深受其师喜爱,故得其师真传。是当今赵堡镇本土太极拳实力派的突出代表。王庆升先生较全面的继承了其师张鸿道的武学风格和技艺, 其拳架中正工整,舒展大方,虚实分明,开合有序,圆活自然,浑然一体。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其拳架不花俏,身手不妄动,手到脚即到,意到气即到,其走圆不但圆而顺,且满而稳。其整劲之好,根节之强,稍节之满,四大节之活,腰间之松,丹田之实等,最难得的是太极拳十三法在其盘架时总是含而不露,可一旦“点破”,又似乎处处可见。王庆升先生常说,太极拳是先天拳,盘架子就是要盘出先天的自然之劲来,而不是在那里用后天的勉强之力。有时当你看到王庆升先生和年轻人一起盘架子的情景,年轻人常常是几遍拳下来已是气喘吁吁,可王庆升先生这位老者却平和异常,连大气都不喘,自然人们总想向他探出其中奥妙。他很朴实而直截了当的说:“要想练出太极拳的东西就要练出先天的东西来,要想练出先天的东西就只有一条捷径,那就是‘用意不用力’”。他说:“练赵堡太极拳越是用力,越是‘拿架’(做作)就越是累”。由此不难看出他那自然、柔和如行云流水般的拳架使人越看越出味的根源了。王庆升先生的推手风格体现在“舍己从人,后发先至”方面,用赵堡镇许多老拳师的话来说:许多人在推手时大多是采用的是“先发制人”的战术,尤其是现代推手竞技赛更是如此。而王庆升先生的推手则是采用“后发先至”的真正符合太极拳推手理论的技术。所以,有许多太极拳好手与王庆升先生推过手后都赞叹他的推手才是真正的“借力顺势、引而后发”的太极味极纯的推手。王庆升先生的推手特点还表现在即不顶不抗,也不匾不让。常看到他对付力大而主动攻击者时,往往是对手往里进,他只是脚下虚实一倒,浑身一松之间也往里走,当对手觉得落空想退之时,却不知何时已被他封住了退路,甚至是动弹不得,只能等着被他连根拔起而被腾空发出。更奇妙的是王庆升先生他能够通过听劲和粘连粘随的技法,用恰到好处的整劲和中定之功与对手“撞上气”,被撞者往往是一触即被弹飞出去。另外,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无论你是跟王庆升先生进行推手练习还是对抗性的推手,你都会感到你着不到力点,感到王庆升先生的手臂极轻、肩胯极活、腰里极松、脚下极灵。总之,王庆升先生推手时其引化之轻灵,其肩胯之松活,其上下相随之巧妙,其根、中、稍三节之整合,其听劲拿人之灵准,其“过劲”发人之随意,均有其独到之处。据赵堡镇的老拳师陈学忠等说,王庆升先生无论是拳架还是推手,与其师陈应铭先生极其相似,可谓是全面继承了其师的拳学思想和技艺。王庆升先生不但功夫深厚,而且武德极好。他从不与人争雄,总是低调面对武林。从来不称自己是什么大师,也不让学生们如此称呼。他不好虚名,总是说功夫练不到身上,说什么都没有用,他惜艺如珍,凡不忠不孝,不尊师重道者他决不传授,对个别武德变坏了的学生,他一概不准进家门。他授徒不搞“终身门人”,不搞“挂牌门人”,不认亲唯贤,他总是说前辈们的惯例就是谁练出来了,谁就是传人,否则就是七叩八拜也成不了传人。他从来不背后随意议论人,教徒弟时经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对别家的拳不可随意点评,有异议的通常都说“看不懂”,而不能说人家练的不对。他还跟学生们讲过去老辈拳师相互切磋,虚心好学的故事。他对武林界的事总是尊重事实,以所见为准。尤其是对长辈们的拳从来就不搞玄说,实事求是,是一说一。 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原籍河南孟县。1948年生于西安,1963年拜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先生为师,研练赵堡太极拳40多年。1984年曾获陕西省太极推手75公斤级第一名。现任陕西华夏太极推手道馆有限公司法人、馆长兼总教练。西安赵堡太极研究会副会长兼总教练,国际太极易拳道总会名誉会长。《武当》封面文章,《武魂》杂志均刊登有关太极拳搏击文章。陕西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报多次报导传拳事迹。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西安教育电视台播放教学光盘达一年之久。2003年10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太极推手道馆有限公司。倡导太极推手道,立志组织一支高素质的内家拳法武术竞技代表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武术对抗项目比赛。在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推手擂台赛陕西省参赛资格选拔赛中,6名弟子全部获得各自级别的第一名。在第二届焦作国际太极拳推手擂台赛获得65公斤级银牌、70公斤级铜牌、80公斤级第四名、75公斤级第五名,60公斤级第六名的成绩。这是赵堡太极拳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亮相,也是陕西省参加中国推手比赛历来最好成绩。2005年10月18日在来自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香港、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上海,天津、河南、河北、陕西等25省市66支代表队,参赛队员700多人的首届赵堡太极拳联谊大会,馆长李随成先生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名家表演一等奖,参赛队员荣获套路竞赛团体第一名。太极椎手56公斤级第一名、二名;60公斤级第一名、70公斤级第一名;75公斤级第一、二名;80公斤级第一名;80公斤以上级第一名的成绩。己完成太极推手道教学光盘英文翻译工作,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以期在更大范围内宣传赵堡太极拳,推广太极推手道。2013年在李随成先生的积极推动下,赵堡太极拳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郑悟清先生入室弟子,为弘扬赵堡太极拳及悟清拳法和人类健康及福祉奋斗余生,先生足矣。吴忍堂2010年到美国德州传授赵堡太极,为中华武术造福人类作出了贡献。1949年,吴忍堂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吴汉章是响誉西北的易学家及名医和道学养生家。自幼随父亲学习道家内功及中医之术,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并对道教哲学、易学和传统医学有所研究。同时在名师指导下习练长拳、棍术、剑术等,并得其精髓。父亲于1961年春节带吴忍堂去拜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郑悟清先生为师。他牢记师父教诲,坚持每天到师父家学习,接受师父一招一势的训练,等75势学完之后,串联起来反复习练整套拳架。恩师对他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在练拳架时要求中、正、平、圆、轻、灵、柔、活、自然,以慢而柔,以匀而活,手脚相照,周身相随协调,自然而然。按规矩尺寸,要求将身形适当放大,以练柔韧根基稳固,松胯圆裆,松肩沉肘,以达松柔、舒展、大方,就连细小动作也不容我忽视、放过,并亲自示范、捏架,感觉身体是怎样发出劲力的。四十余年的孜孜追求、刻苦研悟,吴忍堂将传统医学及易学辨证理论融入太极拳科学规范的训练之中,发挥出独特的养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奇妙功效,并在太极推手、擒拿、分筋错骨和散打秘传等均有建树,搏击技艺灵活多变。近些年来,为赵堡太极拳的光而大之积极奔走南北,八方传艺。并以扎实的太极功底,独特的赵堡风格,科学有序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得到武林界专家的好评和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赞扬。均认为我能严传身教、能行、能讲、能用,特别重视对太极拳搏击技艺的研究,在授拳时注重对弟子实战技能培养和训练,是对传统太极拳教学的一个突破。作为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名家、有影响的传人,2002年陕西电视台多次播放吴忍堂演练的具有独特赵堡风格的太极拳。在数次西安古典传统武术大赛上,获得太极拳一等奖和组织奖及贡献奖。2004―2005年北京《武魂》杂志曾两次刊登吴忍堂封面人物照,并发表多篇论文。2005年武当杂志乙太极拳名流风采展示他的拳照、刊登封面人物照,并撰文进行宣传报导。同年被西安市武术协会聘为市武协委员,并组建了赵堡太极拳西安悟清拳法研究会,任会长和总教练。荣任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湖北十堰市三丰拳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常务理事、高级研究员。在首届赵堡太极拳联谊会上获得名家称号,名家表演一等奖及太极拳论文二等奖,并带领的赵堡太极拳西安悟清拳法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其弟子亦获得多项金银大奖。会后国内外众多媒体进行采访,称是当今赵堡太极拳界实力派名家。2005年被编入《中国太极拳辞典》一书,国际文化交流音像出版社为其出版《赵堡太极拳学练指南》二碟,国内外发行。同时编制《武当赵堡太极拳集锦》一套四碟,深受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好评。2006年被编入《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一书,由中国国际武术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武坛精英奖”。 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武协常委,青铜峡市武协副主席,西安赵堡太极拳会委员,河南省温县赵堡太极拳研究会训练部部长。王长安于1957年出生於河南温县,父亲为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郑伯英的傅人,从小受父亲熏陶,随父亲练习七十二势(和式)太极拳。1961年郑伯英去世,大弟子郭士奎接任赵堡太极拳大架西安掌门人。1979年王长安拜郭士奎门下习艺,其为郭士奎的关门弟子。1988年王师傅早於四川省成都市授徒,再於1992年在广西南宁授徒时十年。1995年参加邯郸永年第三届世界太极拳赛得冠军。2002年参加银川市第一界武术比赛获赵保太极拳第一名。200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邀请他拍摄赵堡太极拳大架教学VCD,在全国公开发行,其中内容丰富讲解详细,被评为讲解最透彻的赵堡太极拳教学碟,因而大受好评。2002年至今其间在广州,东莞、香港等地傅授赵堡太极拳大架。赵堡太极拳大架特点是以技养身,技击于养身并重,不是一般人认为太极拳只是一种健身运动的印象。王师傅教拳宗旨是明理授拳,亲身教授,详细讲解。 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实战技击家,武学家生于1952年,祖籍河南温县,自幼喜武,曾练习多种传统拳法,八十年代初师从刘瑞先生习练郑悟清先生所传和式太极拳,在刘师的悉心教导下拳艺突飞猛进,被录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太极拳辞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书籍》。1999年出版《太极拳道》一书,并提出“三层九级制”的训练方法,2003年出版《太极拳道诠真》一书,在国内外太极拳界产生了很大反响,2010年荣获陕西省太极拳交流赛论文一等奖。郑琛与牛西京等人研究将拳分为不同层次训练,为了还原赵堡太极拳原貌故称为“太极拳道”。张建刚 张建刚,男 ,汉族, 1971年出生,河南焦作温县人,1989年曾在西藏山地步兵某部服役,1992年退伍。张建刚赵堡太极拳十三代传人自幼习武,拜师于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家郑延生为师,专心研习赵堡太极拳。针对赵堡太极拳郑伯英拳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型训练,深的师傅教诲,现成为郑先生得意弟子。孙永成孙永城,男,汉族,曾用名:孙永成,河南焦作武陟县人士,赵堡太极拳第十三代拳师,赵堡太极拳十三代嫡系传人,赵堡郑悟清太极拳法第四代传人,易修堂赵堡太极会馆 总教练拜师于赵堡太极拳十二代明师岳崇和先生门下,对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深得师父教诲,并成为岳先生得意弟子,现为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主要传承人,于江浙闽沪等传播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

6. 河南的武术拳种有多少

1.太极拳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

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2.八极拳 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坠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3.形意拳 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1602年—1680年)。

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

4.六合拳 六合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源于源于元末明初的少林寺。六合指东南西北四方与上下,以喻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需照顾,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

练拳要按龙、虎、鹤、兔、猴五形和八卦方位习练,要求动如行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如云鹤。拳法着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矫健敏捷,闪展腾挪,缓急轻重,机智灵活。

5.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6.罗汉拳 罗汉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南拳之一。因少林门人供奉释迦牟尼,并视此拳取十八罗汉之姿,故称罗汉拳。

主要手法有隔、迫、冲、闪、点、举、压、钩、抄、抛。腿法讲究腾、滚、扫、弹。罗汉拳要求上下相随,步随手变,身如舵摆,灵活多变,出手注意“夺中”和“护中”,劲力要求刚柔相济。

7.通背拳 中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繁多,起源不一,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相传为清末时河北省廊坊市霸州人祁信所创。

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背拳始成名于江湖。

8.螳螂拳 螳螂拳是中国著名的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

9.炮拳 八门炮拳,是八门拳拳种的重要代表套路。又称八门地支炮拳,炮拳为母,属地支;

撕拳为子,属于天干,与撕捶、九环捶、通背拳合称为八门拳术的四大拳柱子,既是八门拳的支柱、栋梁。炮拳又通常与撕捶合起来,并称为“撕炮拳”,又称之为“母子拳”。

清代中期一位被称为常巴巴的老人将该拳传入兰州。民国初传到甘肃河西的武威等地,后来又辗转传到青海、新疆等省区。

10.洪拳 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

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今年最流行的服装搭配是什么

2010年潮流服饰搭配?

请问白色大衣外套怎么搭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