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男装搭配 > 正文

田歌主要流行于哪里(田歌作曲家)

1. 田歌作曲家

歌曲《草原之夜》的词作家是张加毅,曲作家是田歌。

张加毅(1925-2004)曾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50年代拍摄《移山填海》的大型纪录片引起巨大反响,该片于1957年7月被国家文化部选送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国际电影节。1959年和作曲家田歌在可克达拉合作创作了《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方小夜曲"。

田歌(1933-2019),早年为任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员、乐队队长,后担任歌舞团副团长兼创作室主任,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作品有歌曲《草原之夜》《边疆处处赛江南》,舞蹈音《葡萄架下》等。

2. 作曲家田歌个人简介

廖昌永最好听十首歌有:

1、《天边》

《天边》是由吉尔格楞和乌兰托嘎联手打造的草原歌曲,被誉为“来自草原的天籁之作”。

2、《往日时光》

《往日时光》是一首具有苏联韵味的草原歌曲,亦是廖昌永专辑中少有的作为主打歌的草原作品,由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

3、《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由克明作词,乌兰托嘎作曲,亦是最经典的草原歌曲之一。

4、《草原夜色美》

《草原夜色美》由白洁作词,王和声作曲,是一首自诞生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

5、《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备受观众喜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由席慕蓉作词,乌兰托嘎作曲,是曾让无数游子为之落泪的一首歌曲,亦让无数草原歌者竞相演唱。

6、《啊,草原》

《啊,草原》是由白春生作词,乌兰托嘎作曲,廖昌永演唱的一首歌曲。

7、《红山下的绿草原》

《红山下的绿草原》由乌·纳钦作词,斯琴朝克图作曲,是内蒙古赤峰市的形象歌曲。红山、牧场、大丽花、昭乌达草原。

该作品用歌词描绘出令人神往的赤峰美景,廖昌永的演绎深情而大气,极易打动人心。或许正如他曾经说过的话“每次唱草原的歌,对草原的天然亲近感便涌动而出。”

8、《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由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创作,是一首传唱半个多世纪而不衰的经典之作。

9、《瑞雪兴安》

《瑞雪兴安》由白春生作词,乌兰托噶作曲,廖昌永演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该作品歌词富有诗意,旋律大气优美,廖昌永的歌声醇厚动人,带有满满的画面感。

10、《草原之夜》

《草原之夜》由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是一首传唱多年的抒情经典,更被誉为“东方小夜曲”。

3. 田歌作曲家草原之夜是哪部电影主题歌

《草原之夜》原唱是孟贵彬、朱崇懋。

《草原之夜》

作词:张加毅

作曲:田歌

歌手:孟贵彬、朱崇懋

歌词: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那千里雪消融,

等到那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来………!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4. 作曲家田歌的作品有哪些

01

《茉莉花》

《茉莉花》流行于全国各地,是我国民歌的经典之作。

02

《紫竹调》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

03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电影《小城之春》的插曲,由王洛宾创作。

04

《半个月亮爬上来》

《半个月亮爬上来》是王洛宾根据西北地区民间音调创作的一首民歌。

05

《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经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

06

《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插曲。这首歌不仅描绘了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美好的爱情故事。

07

《天涯歌女》

《天涯歌女》是1937年中国电影《马路天使》的主题歌之一,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

08

《蝴蝶泉边》

《蝴蝶泉边》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由季康作词,雷振邦作曲。歌曲以对歌的形式,描绘了大理美好的自然风光,并以此来表达男女间纯真的爱情。

09

《草原之夜》

《草原之夜》诞生于1959年,是电影纪录片《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由张加毅填词,田歌作曲。

10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著名作曲家雷振邦为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的一首插曲,它由塔吉克民歌改编而来。

5. 田歌作曲家妻子

1.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2.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3.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奏,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4.越剧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至三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四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蟹)产(蟹)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5.莆仙戏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6.潮剧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7.淮剧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二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淮剧《一江春水向东流》

8.昆曲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一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9.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

10.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6. 田歌 作曲家

《草原之夜》既不是蒙古族民歌,也不是新疆民歌。

《草原之夜》的作曲家田歌,《草原之夜》使他一举成名,这时他才21岁。

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纪录片《绿色的原野》,田歌参与其中,从而与此片的导演张加毅相遇了。

张加毅带着包括年轻的田歌在内的一班人马来到了新疆,他决定要在这部新的名为“绿色的草原”的纪录片中,记录兵团精神,弘扬军垦文化。张加毅在考虑如何给这部记录片配上一支相宜的主题曲。因为画面十分宏伟壮观,主题曲是不是应该温情柔软一些、以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呢?在与官兵们相处的日子里,张导演觉得自己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他觉得只有把这种心声唱出来,才能够真正激励战士们的斗志,也才符合美好的人性。于是导演自己提笔写了起来:美丽的夜色多沉静……写完之后,张加毅把歌词交给了田歌。

年轻的田歌欣喜不已,四十分钟以后,田歌把张加毅叫了回来,“张导,词作家,来听吧!”田歌轻声唱了起来,张加毅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唱得非常动情,我当时也有点傻了,心想,现在是什么气候呀,我这词是写得软了一点,谁知道你这曲子比我这词还软,但是,确实好听。就这样让他唱了四五遍。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听到生产兵团的战士们,在窗外喊:‘亚克西,亚克西!’原来他们一直在窗外听着,这时候都鼓起掌来。这对我震动很大,我立即在田歌的曲谱上写道:同意录音,张加毅。”就这样,《草原之夜》成为《绿色的原野》这部片子的主题歌。

1985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教材,并称它为“东方小夜曲”。

7. 作曲家田歌出生年月

作为中国人,对本民族的经典音乐作品应该是不陌生的。以下就是在下认为中国人应该熟悉的29首国乐精华,诸位若有不同意见,也请不吝赐教。 国乐精华之十大名曲 以作品产生的大致年代先后为序 一、《流水》(古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必再多说什么了。 《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后分为《高山》、《流水》两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经常被后人演奏者多为《流水》。 此曲曾入选美国70年代的“旅行者2号”飞船的太空唱片,在太空中播放,向外星文明展示人类文明的精华。此太空唱片的使用寿命据估计超过地球的年龄,也就是说在地球毁灭之后,这首曲子仍然存在。 二、《阳春白雪》(琵琶) 战国时楚人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 看来,所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者,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对立了。可惜后世只传下了这首“阳春白雪”。此曲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三、《十面埋伏》(琵琶) 此曲描写的是韩信以“十面埋伏”在垓下大败楚霸王项羽的战争场面。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广陵散》(古琴) 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记载有与此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此曲听来隐隐有英雄气,盖非无因。 虽然西晋嵇康临刑前弹奏此曲,并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其实此曲并未失传。现在普遍认为明人朱权的《神奇秘谱》所载的曲谱为真本。 五、《梅花三弄》(古筝、洞箫合奏) 关于此曲的来历,一般认为是源自《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世说新语·任诞》载:桓伊(字子野)善吹笛,王微之(字子猷)早闻其名,但两人从未谋面。一次王徽之乘舟将发,这时岸上过来一队车马,从人告诉他车中坐的就是桓伊。于是王徽之邀请桓伊演奏。桓伊下车,坐胡床吹笛,奏三调后即离去。随后,客主两人乘车上舟各奔前程,从头至尾,不交一言。而这首《梅花三弄》,据说就是桓伊当时演奏的曲子。 此曲另有筝、小提琴等演奏的其他版本。但依在下浅见,表现孤傲的梅花,恐怕还是洞箫更合适一些。而且在中国传统的神话中,仙人大多也是吹箫的,这与梅花身份的高洁正好也是一个映衬。 六、《阳关三叠》(古琴)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而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时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基本都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 七、《春江花月夜》(古筝)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歌》、《浔阳夜月》。大概得名于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所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情景,在此曲中用细腻、委婉的旋律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海外华人中此曲享有盛名。 八、《渔舟唱晚》(古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有关乐曲的由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认为是30年代中期古筝家娄树华根据明、清时期的古曲《归去来》加以改编而成的,另一说法是山东古筝家金灼南早年将家乡的民间传统曲《双板》等乐曲改编而成的。 九、《良宵》(二胡) 此曲由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及教育家刘天华先生(1895-1932)作于1927年,原名《除夜小唱》。1927年除夕,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到他家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再加上受到除夕欢乐气氛的感染,即兴拉弦作曲,一气呵成。 十、《二泉映月》(二胡)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1950年暑假,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杨荫浏(1899-1984)、曹安和(1914-)两位音乐家,携带学院刚刚买到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回到家乡无锡,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时阿炳已经多年不演奏乐器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杨荫浏就从乐器店现买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练习了三天之后,录下了《二泉映月》等两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当他们再去看望阿炳时,这位饱经沧桑的民间音乐家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们录制的《二泉映月》等乐曲,成了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当年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录音后,杨荫浏问起这首乐曲的曲名,阿炳说这首乐曲没有名字,是他随便拉的。杨荫浏又问他常在什么地方拉,他说在街头,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杨荫浏说,那就叫《二泉映月》吧!此曲的曲名就从此而来。 据中央音乐学院终生院长赵沨先生回忆:“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的情况,并且以东方人所特有的那种虔诚的态度来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并且真正的从椅子上顺势要跪下去,当我扶着他的手又把他扶在座位上之后,他又哺哺地向我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国乐精华之九大新民乐 以作品产生的大致年代先后为序 一、《思乡曲》 《思乡曲》是马思聪(1912-1987)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马思聪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早年留学法国,1931年回国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解放后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出走美国,1987年在美国费城逝世。 二、《牧歌》 小提琴曲《牧歌》是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沙汉昆于1953年创作的作品,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日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而成。 三、《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由作曲家李焕之(1919-2000)创作,这是他的管弦乐组曲《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完成于1956年。作品主要取材于陕北民间音乐,风格明快、粗犷而热烈的乐曲,表现了陕北人民欢度春节的生动情景。据统计,这首《春节序曲》是音乐舞台上演奏得最多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 四、《新疆之春》 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由马耀中、李中汉创作于1956年。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奔放热情的性格特征。该曲曾被改编为重奏、齐奏、管弦乐和民乐合奏等多种器乐曲形式。 五、《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由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何占豪(1933-)、陈刚(1935-)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毕业作品。取材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要旋律。1959年5月27日首演时,由两位作者的学习小提琴专业的同学、当时只有18岁的俞丽拿担当独奏,一举获得轰动。有华侨称为“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它”。 六、《哈伲情歌》 《哈伲情歌》由作曲家张难创作,主要采用了云南哈伲族的民间音乐素材。 七、《海滨音诗》 《海滨音诗》由作曲家秦咏诚(1933-)创作于1962年。 八、《苗岭的早晨》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乐曲改编。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为主要素材。 九、《美丽的塔什库尔干》 这首小提琴独奏曲是作曲家陈钢根据吐尔逊卡尔所作的歌曲《美丽的塔什库尔干》和刘富荣改编的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改编,完成于1976年。其中应用了新疆塔吉克族的音乐素材。 国乐精华之十大民歌 以作品产生的大致年代先后为序 一、《天涯歌女》 《天涯歌女》是1941年上海国泰影片公司拍摄的《马路天使》中的插曲,词曲作者分别是鼎鼎大名的田汉(1898-1968,国歌的词作者)和贺绿汀(1903-1999,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由30、40年代著名的歌星“金嗓子”周璇(1920-1957)演唱。曲调采用了江南民歌的音乐素材。而周璇也凭借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一举奠定了她在当时上海电影界以及后来中国电影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而提到这部电影《马路天使》,就不能不提也为此片谱写过插曲的、当时有“歌王”之称的陈歌辛(1914-1961)。他是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是40年代的一首《玫瑰玫瑰我爱你》。旋律奔放、节奏明快,巧妙地将典型的中国民族音调与跃动的现代城市节奏相融合--特别是在50年代被译成英语传入美国,并由Frank Laine加以爵士化的演绎后,使之更为国际化,从而荣登美国1951年流行音乐排行榜(Billbroad)榜首。这是到今天唯一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Billbroad榜首歌曲。另外,他的儿子就是写出《梁祝》等著名作品的作曲家陈刚。 歌词: 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哎呀哎呀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家山呀北望,泪呀泪沾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哎呀哎呀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 小妹妹似线郎似针,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 哎呀哎呀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 此曲由著名的“民歌大王”王洛宾先生(1913-1996)整理创作。1941年春天,电影导演郑君里去青海省青海湖畔拍摄一部电影时,当时参加演出王洛宾对当地一位藏族千户长的女儿卓玛情有独钟,在离开青海湖时根据当地民歌创作了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和下面的《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录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还被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Paul Robeson(《老人河》等歌曲的演唱者)、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Jose Carreras等人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用中文唱遍全世界,并被享誉全球的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 歌词: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牧羊。每天看著那粉红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著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三、《半个月亮爬上来》 王洛宾在40年代为一位在兰州的姑娘方珊所作,后被选录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 歌词: 半个月亮爬上来,咿啦啦,爬上来。 照着我的姑娘梳妆台,咿啦啦,梳妆台。 请你把那纱窗快打开,咿啦啦,快打开。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轻轻的,扔下来。 再把你那玫瑰摘一朵,轻轻的,扔下来。 四、《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是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于四川康定的一首民歌,由当地的群众自发编创并于40年代逐渐流传开来。40年代中期,就读于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校的福建学生吴文季在从军的康定人中收集到此歌,然后将此歌转交给他的老师伍正谦。伍正谦十分喜爱,又请作曲系的江定仙老师配乐伴奏以便演唱。江定仙配好伴奏后,将原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改名为《康定情歌》,后来伍正谦在学校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曲。后来,江定仙又将此歌推荐给了当时走红的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同年在南京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公开演唱了此歌,以后便将此歌作为自己的保留节目,从南京唱到了大西北,从国内唱到了国外,使《康定情歌》传遍了世界。 歌词: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亮弯弯,看上溜溜的她哟! 一来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哟! 二来溜溜的看上,会当溜溜的家哟! 月亮弯弯,会当溜溜的家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人才溜溜的好哟! 世间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求哟! 月亮弯弯,任我溜溜的求哟! 五、《紫竹调》 《紫竹调》原是一首30、40年代流行于苏州的市井爱情小调,后成为上海沪剧曲牌。经历代艺人传播修改,成为一首含蓄有趣的情歌。乐曲以弦乐和二胡、琵琶、曲笛演奏旋律,竖琴的晶莹琶音与之相和,颇具江南丝竹的风格。歌词多因情而发,没有固定的版本,这也是最原生状态的民歌的特点。 六、《敖包相会》 1952年,根据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而歌曲《敖包相会》就是此片中的一首插曲。据影片编剧之一的玛拉沁夫介绍,他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了另一位编剧海默修饰润色,两人几经切磋后,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看。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据海拉尔河畔的一首古老的情歌创作而成。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五湖四海。 歌词: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在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我在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七、《茉莉花》 这原是一首江苏民歌,整理者为何仿(1928-)。1942年冬,当时还是新四军文艺小战士、年仅14岁的何仿到江苏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下(今属南京)采风,被当地的一首歌《鲜花调》优美的曲调所吸引,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整理出了《茉莉花》。此歌于1957年真正面世,1959年最终定稿。从此传唱大江南北,甚至远在西方都有根据它改编的各种版本的乐曲。法国著名钢琴家Richard Clayderman、美国著名萨克斯风演奏家Kenny G都曾演奏过此曲的改编版本。不过何仿本人一直不认为此歌为自己创作,所以从未收取过版税。 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八、《蝴蝶泉边》 《蝴蝶泉边》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的爱情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电影讲述了一对在云南大理蝴蝶泉边对歌定情的白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对歌这种当地特有的白族青年男女定情方式对于当时的汉族观众还是相当陌生的。而随着影片的放映,这首《蝴蝶泉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著名满族作曲家雷振邦(1916-1997)采用两首不同风格的白族民歌加工而成丰富独特的旋律。词作者是电影《五朵金花》的编剧季康。 歌词: 女: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 男: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伊哟。 女:有心摘花莫怕刺哎,有心唱歌莫多问,有心撒网莫怕水哟,见面好相认。 男:阳雀飞过高山顶,留下一串响铃声,阿妹送我金荷包哟,哥是有情人啊伊哟! 女:燕子衔泥为做窝,有情无情口难说,相交要学长流水哟,朝露哥莫学啊伊哟! 男:祖传三代是铁匠,炼得好钢锈不生,哥心似钢最坚贞,妹莫错看人。送把钢刀佩妹身,钢刀便是好见证,苍山雪化洱海干,难折好钢刃。 女:橄榄好吃回味甜,打开青苔喝山泉,山盟海誓先莫讲,相会待明年。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心再来会,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 九、《草原之夜》 1959年春天,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加毅带领摄制组赴新疆拍摄记录片《绿色的原野》,拍摄的地点选定在伊犁地区可克达拉农场。新疆这块美丽的土地,这里勤劳、淳朴、能歌善舞的民族,这里的一切都使张加毅赞叹不已。他在激动中写出了《草原之夜》的歌词后,交给作曲家田歌,田歌用40分钟写出了这首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名歌。1990年,《草原之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东方小夜曲”。 歌词: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耶,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耶,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此歌为作曲家雷振邦于1962年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当时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主要参考了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古力碧塔》讲述的是一名为商人赶脚的塔吉克青年,爱上了喀布尔城的一位公主,但遭到了反对,青年只能顺着古丝绸之路流浪,把优美凄凉的歌声传遍了所有他路经的地方,最后传回到帕米尔高原他的故乡。 歌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象,红得好象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为什么这样鲜,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除这10首歌之外,还有东北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江南民歌《采红菱》等,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但由于其影响力与上面10首仍有差距,故没有入选。

厨柜流行什么颜色好看

3岁男孩子,有没有人给点意见穿什么衣服好看,

2015最流行什么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