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在唐朝的哪个时期流行最多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2. 词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王国维认为,在词的发展史上,李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仕大夫之词。最早的词作见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敦煌曲子词和云谣词,用品读唐诗的的观点看,十分鄙俗,多是些男欢女爱、相思之怨。当时的词主流属于民间流行的一种文学方式,就像一棵没有经过剪裁的桂树,更像一块未雕的璞玉。李煜的出现,扩大了词要表达的内容,给词的创作带来新的血液。李煜以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功底,自觉的创作意识,把单一的内容扩大了,再加上他从身为帝王到为人捋掠的前后反差,自身情感、家国的变迁,使词这种原本“肤浅、轻薄”的文学方式内涵扩大和丰富起来。试想,李煜之前的哪个帝王曾经这样自觉地使用词的方式抒发自己的离家之仇、亡国之恨。
王国维给李煜以从高的评价。王国维引用尼采“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这句话为前提,进一步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然后他拿北宋徽宗赵佶类比,说,赵佶的词作不过是“自道身世之戚”,而李煜的词则是俨然有释迦牟尼、耶稣基督担负人类罪恶的意思。对于二人的评价,高低可见。李煜和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最相类似的两个帝王:都是从小锦衣玉食、都是末代皇帝、都被俘虏、文学造诣都颇深、都对文化发展做出贡献。但王国维认为赵佶的词作只是唠叨唠叨自己的不幸,而李煜则在感叹自身不幸的同时,把这种不幸放大、推及、延展和引申出新的含义,由此想到家庭、国家,及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也就是文学作品的功用之一吧。
3. 词在唐朝的哪个时期流行最多呢
北宋词坛几乎是婉约词的一统天下。
宋词中之所以会形成婉约词这一风格流派,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婉约词风的定型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晚唐五代。第一,晚唐五代词的兴起为婉约风格的兴盛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渊源。词起源于民间曲子词。隋唐时期燕乐盛行,宴乐时和乐歌唱的词被称为曲子词。而宴乐是西域音乐,传入中原后,先流行于宫廷之内,后来扩散于民间。当时随着城市大都会经济的日趋繁荣,人们对消遣娱乐的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歌唱是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这种需求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歌唱形式的发展,曲子词也就不知不觉地流行起来。婉约风格一直贯穿于宋词始终。第二,宋代经济的繁荣为婉约词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两百多年纷争割据的战乱局面,中原地区得以统一。第三,宋代社会市俗文化的兴盛为婉约词的风行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词本来是由民间传唱而产生的,因而深得市民阶层的喜爱,而词和着乐声檀板又体现出其雍容典雅,具有娱宾遣兴的作用,正好适合于反映士大夫阶层放浪形骸、沉迷酒色的享乐生活。内容决定了形式,这种腐朽奢靡的内容不可能用豪放的风格来表现。
4. 词在唐代一般被称为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58字以内);⑵中调(59字~90字);⑶长调(91字以上)。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在正常情况下,一个格式是一个词牌。但是,由于同一个格式有时有若干个变体,所以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因为各首词的词题不同,所以这种情况下,一般有词题。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词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
写好词先不说用词,至少每种词牌名所代表的句式、格式你要熟悉,然后按照这个来写
5. 词在唐朝叫什么
小词,宋词的分类之一,即后世所称的令、引、近.词是一种配合曲调传唱的文学样式,它产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晚唐五代之时,大盛于宋代,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倚声填词”是词的最大特征.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人对词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小词,相当于后来所称的令、引、近;一类称为大词,相当于慢.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由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6. 词在唐代
唐朝时代已经有词了,不过那时候叫诗余,地位不算高,真正大放异彩的时代基本是宋朝了。
现在可以确认的最早的词有两首,一首是忆秦娥,词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据说是李白所作,另一首是菩萨蛮据说也是诗仙所作,但无法认定。
7. 词在唐代最为繁荣兴盛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