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音乐喉头位置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共鸣腔体的运用
从低音唱到高音,在共鸣腔体的运用上是相互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低声区运用胸声较多,这时,当你捂着胸部,你会发现你的胸部在震动,中声区也就是自然声区,唱这个声区时,口腔共鸣是主要的,胸部不像唱低音时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声音的音色也显得洪亮了。而唱高音时,就要用上头腔共鸣,这时,我们要注意打开口腔,提起上口盖,有点像半打呵欠,唱起来感到头部有震动的感觉,这就是头腔共鸣在起作用。总之,不论是唱哪个声区,三个共鸣腔体都在起作用,只是不同的声区,其主要的共鸣腔体又有所不同。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现象。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全靠人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头腔等)将它扩大,这些共鸣腔体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声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高度。
1、人体的共鸣腔体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歌唱发声时,应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2、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3、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来练习
“哼鸣”时,如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农会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这个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
为了使三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在训练时,还可以选择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空间比较大,声音较能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
参考资料:娱乐基地·中国中华演出网
2. 流行唱法喉位
1.gee音和gu音练习。3分钟。
来回练习,一开始声音虚一些没关系。起调略高一些,但以舒服为主。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另外注意,我的示范下行都是落在半音上,唱会比较难受,但会更好的帮你度过换声点。唱不准的没有关系,以自然舒服为主,注意声带要适当闭合。
首先是这个练习的原理。g这个音可以帮助软腭的抬起,并且带出后鼻音,让声音靠后连接咽腔。
e是闭口音,比较好上头声,u音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口腔状态,帮助声带闭合,这也是初步找到头声的要点。
2. Ow音练习 ,3分钟。
从低到高,要求同上。可以虚一些,但是一定要自然舒服。
O这个音助于帮你打开内口,并且将声音包裹在口腔内,o后加w的音也是帮助降低舌位,这样声音会比较容易到达蝶窦,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后共鸣。
中部的那个高音,是为了突破换声点。音落下来的注意保持气息。
3.wee音练习,3分钟。
从高到低,可以在中低声区建立更多的头腔泛音。
w这个音开头,咬字相对靠前,同时帮助我们打开上唇,e的音容易进入头腔,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额窦,也就是头腔的共鸣点。
4.e-a,u-o,三分钟。示范有点爆音了,注意调小声。
这个相对难一些,起调稍微高一些,主要是练习你头腔换声点的过渡。
闭口音容易上头声,开口音容易掉胸声,所以也可以通过这个练习,缓解开口音上头声难的问题。
5.e—ei—ae,u—o—a的组合练习,6分钟。
这个是重点练习,可以多练。音调按自己舒服的来,慢慢由低到高,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触碰你的高音极限,这样可以帮助拓宽音域。
e音最容易上头声,可以直接帮你开启头声。
ei音半开口建立微笑的面部表情。
ae音全开口,靠后的发音可以帮助建立咽腔。
u音帮助声带闭合,并且降低舌位(喉位)
o音打开口腔内部,帮助上蝶窦。
a音是最难上头声的音,并且容易掉胸声,这样可以为头声和胸声建立连接。
大家可以看到,这一套练习下来,可以将整个正确的头声发声状态给过一遍,涵盖了方方面面。
额外需要注意的是气息,特别是最后下行的时候要保持住气息。
设立下行音的原因,是为了让你的中低音区也能够建立更多的头腔共鸣。
3. 流行歌曲喉位
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高音喉位自主上提是自然现象,是必要的,你需要让它上提,喉位上提才能拉伸声带,才能让声道正确地共鸣。如果用非自然的手段让喉位不提起,比如压舌,这时候挤卡就来了;
二、高喉位会伴随假声带闭合性的保护,你需要用力干预防止挤卡。因为喉部的自然功能是为了保护身体,高喉位的时候喉部的结构会进行闭合,防止肺部受伤,所以需要主动意识这一点,主动进行干预。
4. 流行唱法喉咙位置
唱歌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嗓子发声,而应该通过调整呼吸来利用肺部发声。具体方法如下:
1. 深呼吸:在唱歌前,先用鼻子深呼吸,让肺部充分吸入空气。这样可以提高肺部的容积,增加发声的能力。
2. 利用腹部肌肉:唱歌时应该让腹部肌肉自然收缩,帮助推动空气从肺部流出,并为声音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应该保持腰部和肩胛骨的放松状态,以避免过度用力。
3. 着重于发出低音与中音:低音和中音是更易于掌握的音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这两个音高入手。发低音和中音时,可以尝试将嘴唇、舌头和口腔的位置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发出自然的声音。
4. 对发声技巧进行训练:可以尝试进行发音练习、音阶演唱等训练,并从专业的音乐老师或教练处寻求指导。
总之,唱歌时最好采用肺部发声,这不仅有利于声音的保护和健康,而且也有助于唱功的提高和嗓音的美化。
5. 声乐喉头位置
有的人唱歌像刘德华,颤音时喉头在上下摆动,增加颤音效果。这个看每个人发声训练方法,现在很多人唱歌不需要喉头上下摆动,主要依靠丹田力量,产生颤音。不管那种方法,都让音乐给人美的享受。
6. 唱流行歌曲喉头位置
气泡音是充分放松喉头后的一种发声
7. 流行演唱喉位
最高音F6
T2(第二梯队),底子很强。但腔体共鸣有致命问题。
唱功三要素,音色、腔体共鸣,音域。谭维维,在音色和音域上具有不俗表现。但是腔体共鸣,相比较而言,还是薄弱得很明显。
她的喉位有问题,咽喉太紧张,喉位过高。同时高音区打不开,通道关闭。在高音头腔和混音的表现上,她的共鸣不够饱满,造成混音区过于狭窄。她的C4-C5真声音域,极具爆发力。适合摇滚风和民族风。个人认为不太适合当下的流行通俗唱法。
以下简单论述以下他的音色、腔体共鸣、和音域,主要讲讲她的腔体共鸣;
腔体共鸣;
谭维维的音色,个人认为比较偏向摇滚风,如果再加深一点改造,拥有金属感应该不难。强力推荐她去唱摇滚。应该很令人期待。
谭维维的音域,最低音C#3,真声极限是G5,头腔最高音F6;这里就出现一些问题。
谭维维的音域在C4-C5这一段表达很强,但是C5之后就不是很好,受制于腔体共鸣。
从D5开始一路到G5,谭维维很少清晰咬字发音,更多是通过怒音的方式,进行演绎。很多人说她是什么怒音女王,但实际上,这是腔体共鸣不足的展现。
声乐之中,共鸣腔体的分布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上共鸣腔: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
第二部分:下共鸣腔:包括口腔、咽腔、喉腔、胸腔等。
先说下共鸣腔:谭维维的咽部支撑太多,导致喉位太高,通道打不开。这一点通过她唱功的状态,他的喉头位置始终处于高喉位,咽喉部肌肉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喉位一高,气息、包容性全都白搭。而怒音就很容发出。
对于职业歌手而言,下共鸣腔问题还算好。顶多是胸腔胸声过多譬如华晨宇。而决定一个歌手进入T1,乃至于T0级别唱功的实质性,在于上共鸣腔。
其中最难的一点在于上颌窦、蝶窦、额窦。
上颌窦决定这一个人的高音区质感,而蝶窦决定着一个人的音色立体感。
简单理解,上颌窦参与共鸣,音色不会那么紧于干,会非常丝滑具有包容感,音感飞越。譬如:王菲就是上额窦打开的极致唱法;
蝶窦如果能打开,那声音了不得,会具有很强的立体性,乃至于电音感。譬如:绵羊姐、那英;
是的,那英是能够打开蝶窦的歌手,这所以那英的中低音很强,开口自带音响。一点王菲也做不到。可以参考于【浪姐】之中,那英与吉克隽逸的清唱对比。相比之下,吉克隽逸宛如一个青铜。
而谭维维的问题就在于不论是上颌窦还是蝶窦,都没有参与共鸣。这让他的高音,是以胸腔、鼻腔、和头腔来完成的。而这种表现力上,她不通过怒音的胸声加强,她很难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