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
“词”的别称:曲子词、诗余、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小令、中调、长调、笛谱、寓声乐府、近体乐府。
1、曲子词
曲子词是词的最早的名称。曲子词,意思是说按曲子填写出来的共歌姬歌唱的歌词。因为最早的乐曲里没有歌词的,只有乐器演奏。后来 “有好事者”为了听歌姬唱歌,就按照乐曲,填出歌词,逐渐发展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词。所以柳永的词也就 成为歌妓争相传唱的歌词。
2、诗余
诗余宋代已有此称。后人对此所作解释颇有分歧。一般认为这是把词作为诗的余绪。一说,词在诗歌中有其独特的地位,称词为诗余,说明诗歌在形式上的演变。这两种看法,均非定论,不过诗余这个称呼倒是流传了下来。宋人词集中题名为诗余的有张耒的《柯山诗余》、韩元吉的《南涧诗余》等。清代沈辰垣选录唐至明词九千余首,辑集成书,名为《历代诗余》。
3、 乐府
乐府一词始于秦,原是古代音乐官署,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职能在于收集民歌,加以润色,配上音乐,供朝廷典礼、宴会时歌唱。于是乐府逐渐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不论是民间采集的歌谣还是文人创作的歌诗,只要能够入乐,均称为乐府,也有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来文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宋人词集中题名为乐府的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苏轼的《东坡乐府》等。词评中题名为乐府的有清代宋翔凤的《乐府余论》。
4、琴趣
词在起初,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人自谓其词协律动听,故有此称。宋人以词系曲而歌,关乎音律,可谓琴趣,而词乐又不及琴趣古雅,故称外篇,所以词便有了琴趣外篇的雅号,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即自名其词集为《山谷琴趣外篇》,欧阳修的词集为《醉翁琴趣外篇》。清人则删去外篇,径以琴趣名词。
5、乐章
现在的乐章,是指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大合唱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但在古代,因为词和音乐的关系密切,故古人也把词称为乐章。如宋代词人柳永就有词集《乐章集》。
6、长短句
指韵文中句法长短不齐的作品,一般用为词的别称。词所以采用长短句,是由于音乐上的要求,句子的长短又须依照曲调的拍节。现传宋人词集中,题名长短句的有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刘克庄的《后村长短句》等。
7、小令
小令即篇幅短小,精炼含蓄的小词,一般整首内容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比如《十六字令》《浣溪沙》等。
根据《宋词常识必读》记载,小令是从酒令发展过来的。为了助兴,文人为旧酒令填写新内容,歌妓即席演唱。促使酒令向小令发展。 张炎在《词源.令曲》中说,小令是词中最难写好的,就像诗中的绝句一样难写。因为字数少,不能出现无意义的字。
8、中调
中调即篇幅相对小令来说要长一些,整篇内容字数在五十九到九十字之间。比如;《江城子》,《念奴娇》等。
9、长调
就是篇幅比较长的词,字数在九十一字以上。如《九张机》《六州歌头》等上面三种根据篇幅的长短的分法是明代“顾从敬”的《类编草堂诗余》中的分法。
10、歌曲
如姜夔的词集叫《白石道人歌曲》。
2. 词在宋代流行的原因
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伴随着燕乐而兴起的。燕乐,又称宴乐,是隋唐至宋代的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 词在宋元时代流传最广的是什么
没有语言就不会有那么方便的沟通方式,没有语言就没有当今如此繁华的贸易。没有语言,人类可能还处于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中国语言的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在6-8万年以前,人类发展除了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早期智人的大脑根本没有精密到能够创造出复杂文化的地步。能够创造文化的现代人的智能,看来是在约5万年前出现的。人类的语言在萌芽阶段是纷繁复杂的,具有模糊、不稳定、随意性等特点。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时期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等等。
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中古期的特点是: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等等。
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近代时期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消失,等等。
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等等。
汉语发展到当今,可以说日趋成熟。商务出版社出版的《新华大字典》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一部全面阐释汉字的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的源流、典故,并提供了汉字的行、隶、草、篆4种书写方法的新型语文工具书。全书共收单字10100余个,其中包括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全部7000个通用字以及“7000字”之外的不很生僻的字2800个。为了方便读者查考,它还酌收了当今仍有实用价值的罕用字300个。如此之大的汉字库,足以说明汉语的包容性。
4. 词在宋代的发展
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里一株瑰丽多彩的奇葩,堪称“一代之文学”。而苏轼则是宋词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到了一个新境界。宋人王灼称“词到了东坡,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一、苏轼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开创了豪放词派的一代先河。
词从晚唐“花间派”始,一直走的是婉约派的路子。宋词基本上延承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恪守的是“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词作为“诗余”,“小道”在宋初文人心目中,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其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主张。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以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言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余,以为宁遂人也,故卒吐之”。所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在苏轼以前,宋词主要是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艳媚为正格。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表述了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充分肯定了苏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是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和提升。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的格调。
苏轼词的大气磅礴,豪迈激越,在其传世名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好满月,射天狼。
这首词在偎红依翠、浅斟低吟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是别具一格。一扫旧词的软骨媚气,声情激越,气势豪迈。这是何等的气概、胸怀,又是何等的豪放洒脱。将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奠定了苏轼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
《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一向被誉为“铁板铜琶”式的豪放大作。词中不论是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还是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都描绘得酣畅淋漓。全篇将写景、抒怀相结合,大开大合,纵横古今,意境宏阔,气势磅礴。今天读来仍恍如身临其境,直抵人心。此篇堪称苏词的古今绝唱!
苏轼的其他种种形态的豪放词不一而足,却都汪洋恣肆,尽显豪放派词人的魅力和格调的大手笔。
二、苏轼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关于诗词之间的意境,题材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就是说,诗较之词应雄阔大气,而词较之诗应多婉曲。然而,对于苏轼而言,把诗的“本色”带入词里,并认为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以词来表现诗的题材,境界,实是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在遵守词的音律规范上而不受音律所拘束。正如此,苏轼作词时能揮洒如意。
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狭小,主要局限在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后,柳永则将词境延引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等自然空间。苏轼则将日常社会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纳入描绘之中。在对雄奇壮阔的自然山水咏叹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悟和人生感概。借此表达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三、苏轼词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影响巨大而深远。
苏轼作为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最主要的是为这种文学形式品位提高,开辟了道路。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之奇观,豈与群儿雌学语较工拙”。表明苏词打破了词的狭窄樊篱,为长短句形式的歌词注入了新的生命。
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是从苏轼开始的。这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表现出了丰沛的激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彩的语言风格。
苏轼作为豪放词的开宗立派的宗师。既给了后世文人以豪迈倜傥的风茫,又高奏一曲在国势贫弱,身陷困境中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信念的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的强音。山谷评“似非吃烟火食人浯,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风绝尘”的形象与境界,实质上很大程度反映了苏轼自我人格理想。这也为后来南宋豪放派的继往者,辛弃疾、张孝祥、陈亮等人举身赴国难投清流,竖起了旗帜。即使是今天,人们对苏轼的景仰仍十分执着而强烈。有相当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个苏轼一样的朋友。
综上所述,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对宋词的发展及推动和提高在文学上的地位,作出了辉煌的贡献。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5. 在宋元时代谁的词流播最广
苏轼辛弃疾。
苏辛词派: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补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