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州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
广州拜年在广东这个区域来说是类似的,大年初一的时候,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送祝福,大年初一之后的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广州人受到自家亲戚的邀请,到他们家里拜年,吃团圆饭。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表达了对亲戚朋友的美好祝福,是当下过年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形式。
2. 广州有什么传统文化
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 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广府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广府庙会是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既增强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同时也让广大游客通过庙会就能了解广府文化,了解广东。该广府庙会、广府文化、广府民系、广府话(粤语)是广东民系的分类,与河北省广府城、广府古城无任何关系。
3. 广州传统民俗文化有哪些地方
1.小榄菊花会
小榄菊花会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民俗活动,以花为媒,以菊会友,技艺精巧,规模宏大,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民间传统综合性花会,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山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榄菊花会集赏菊、咏菊、品菊等丰富内容,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国菊文化最集中地体现和群众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小榄菊花会历史悠久,在南宋时期,小榄开始种菊,至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已盛。小榄人善作盆菊,技艺精湛。历史上每逢菊花盛开时,各家族将各种菊艺摆设在一起评比高下,曰“菊试”,后发展为菊花会,会期数天至十数天不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水上飘色、菊花戏等。
2.中山咸水歌
中山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民间音乐,是中山民歌的缩影,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代表性非遗项目。咸水歌在中山坦洲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如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等。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其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2001年,十多首咸水歌代表作被收录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3.南朗崖口飘色
南朗崖口飘色,又称为抬阁、出会景,是流行于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一种祈福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一直沿袭至今。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故事等为题材,故事性强,其表现内容多为“采河遇何仙”、“水浸金山”、“松鹤延年”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设计颇为独特的“秋千色”,即男、女童扮演的人物不必固定在色梗上,巡游时可像荡秋千那样上下飘动,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长期以来,崖口飘色巡游习俗吸引着大批旅居港澳和海外的乡亲,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于2008年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龙舞(醉龙)
醉龙舞是中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融汇武术、南拳、醉拳、杂耍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自古以来深受中山当地群众欢迎,影响及于周边地区,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也是中山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醉龙表演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和巡游等内容,2009年,醉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中山每年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醉龙文化节”,醉龙巡游、历史短剧、长州扒仙艇比赛、“醉龙杯”文艺会演等十几种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构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醉龙文化盛宴,已经成为中山市的一张文化品牌。
5.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
咀香园杏仁饼是中山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杏仁饼,饼身松脆,饼心香甜,入口松化,风味独特。而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山市传统技艺,2008年入选中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咀香园杏仁饼创制于清光绪末年,选用绿豆粉用木制饼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饼样,并加入特制猪肉做夹心,经过浸豆、烘干、磨粉、拌粉、倒模成型、烘焙、冷却等一系列传统烘焙工艺制成,入口甘甜松化,令人齿颊留香。
6.小榄刺绣
小榄刺绣,即“菊绣”,是中山的一种传统美术工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传统刺绣艺术的代表,属于粤绣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分支,在针法技艺及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具有绣工精致、针法多样、色泽富丽的特点,极具岭南风土特色,于2013年被列入第五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中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小榄刺绣的历史悠久,以丝绒绣著称,因刺绣时所用丝线有毛绒质感,故也名“丝绒绣”。小榄刺绣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选图、勾稿、上绷架、选线、选针、刺绣等六大步骤。由于小榄是南国菊乡,绣品题材图案除常见的雀鸟、鱼虫、龙凤、鸡鸭等,常配以菊花等花卉图案,极富岭南特色的刺绣工艺。
7.沙溪凉茶传统制作工艺
沙溪凉茶诞生于中山市沙溪镇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所创制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是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由于治疗四时感冒、清热除湿有较好疗效,“沙溪凉茶”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2005年,沙溪凉茶传统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非遗代表项目。MAIgoo小编推荐中山其他美食类代表非遗项目: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黄圃腊味传统制作工艺、海洲鱼饼制作技艺、黄圃传统民间食品制作技艺、隆都传统饮食习俗等。
8.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等村落的一种传统龙民间舞蹈,具有300多年历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坊云龙按照龙的形状、比例和尺寸,用竹篾扎作而成。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甘十左右,六坊村就会举行“游神”活动,村里近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巡游,连续巡游三晚。六坊云龙一般在晚上出巡,舞龙者上穿白纱衫、下穿与龙被颜色相同的裤子,远看去,只有云龙在舞动翻腾而不见舞龙者,效果十分奇特。
9.石岐米酒酿造技艺
石岐米酒酿造技艺是诞生在中山市的传统技艺,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山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非遗项目。石岐米酒酿造技艺所酿造的石岐米酒属于30度低度数豉香型米酒,是南方地区广大百姓日常饮用的米酒,是广东省四大豉香型酒之一。石岐米酒经过历代的演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曲二粮三匠人”酿造工艺,经过制曲、煮饭、发酵、蒸馏、酝肉、调酒、静置等多个工序酿造。其中,“酝肉”尤为关键,又叫肉冰烧或玉冰烧,是制作广东米酒的特有环节。如今,石岐米酒酿造技艺所生产的石岐米酒,深受省港澳地区群众欢迎。
10.白口莲山歌
白口莲山歌,流传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传统民歌,2007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五桂山客家山歌中历史最久、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歌,也是中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口莲山歌产生于五桂山区与沙田水乡交界的地方,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白口莲山歌的显著特征。如它用客家白话唱咸水歌调,吸收了山歌高亢和咸水歌柔美的特点。白口莲山歌大多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先由男歌手运用小嗓演唱提出问题,再由女歌手唱答。唱词多为七字句,上下两句构成一番,表现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曲调有采茶调、叹情、唱花、唱情、顺口溜等多种。
4. 广州的民俗文化
”关于广州,有许多美誉和雅称,比如“中国的南大门”、“花城、羊城、穗城”、“水果之乡”、“华侨之乡”、“中国南方最大的海滨城市”、“著名商埠”、“不夜城”、‘移民之城”等等,这些称呼和概括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广州的特色和魅力。广州的特色。有人归纳为“十大”特点,为了便于大家记忆,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一都、二城、三特四地”。
5. 广州的传统民间艺术
雷州的风俗文化介绍如下
1、雷州民歌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布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中。
雷州半岛建制于秦朝,属象郡。当时是少数民族百越人居住,东晋时闽南汉人开始迁来雷州半岛。雷州半岛现在大多数居民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方言就是闽南语系的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半岛后,跟土著文化及周邻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交融,已逐步形成了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独特雷州民歌。
2、民间艺术“舞鹰雄”
舞鹰雄流传于廉江市的良垌、安铺、横山等镇。廉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
清朝咸丰年间,新华两家滩圩一带就有了舞鹰雄活动。至民国初年,电白人李季虎来两家滩设馆授武时,舞鹰雄已有较高的表演技艺;传至梁应清、梁卓锦时,仍只能在地面表演;到了梁荣章、梁宝琛,创造出能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大大增加了高难技巧。既有较强的观赏性,又保留着浓厚的民间习俗。
廉江市竹园村舞鹰雄经过一百多年的承传与发展,表演艺术日臻成熟。1988年、1989年,竹园村舞鹰雄队先后参加了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欢乐节;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暨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演出获得金奖;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3、雷州石狗
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全市已发现石狗近万尊,雕刻年代从战国时期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分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4、观赏艺术“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俗活动,旨在驱邪消灾,祈福平安。“爬刀梯”流传在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麒麟村。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区33公里,濒临通明海湾下游东岸。明代末年先祖雷州都司陈大纶便在此地建村居住。建庙奉祀张兴武侯帅,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为年例,这种“年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过火海等。其中“爬刀梯”是一种独特的项目,即在平地上竖起高18米的对称木梯,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分别斜绑木梯两侧,谓之“刀梯”。光脚裸掌的表演者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和鞭炮声中,手抓刀刃,脚踩青锋,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顶部。钢刀锋利无比,而表演者却手脚丝毫无损。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活动。
“爬刀梯”是当地民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表现雷州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感情的真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成为一项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艺术,当地民众每年都把这项活动搞得热烈、隆重、精彩,远近闻名,备受雷州人民喜爱。
6. 广州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行花街,逛庙会。以前老人家常说:“行花街就是为了讨个好运气。鲜花象征着花开富贵,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现在行花街除了可以买花、看花以外,更是广州人过年希望“行运”的标志。
2、舞醒狮。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死人无数,这时出现了一只神兽,神兽走过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为了报答神兽的恩情,乡民们便用竹篾和纸,扎成神兽的样子,配合鼓乐舞动,以表示礼祀之心。
3、买金桔。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
4、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