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心校服
如果说巴金在一生中只有过一次"动情"的经历,那么惟一的对象就是曾经陪伴他走过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萧珊。每当有人问起巴老与萧珊的相识经历,他就会回忆说:"我们是1936年第一次见面的。那时我们已经通信半年之久了,萧珊写信给我,说有些事情要找我谈一谈,约我到新雅饭店见面。怕我不认识,会闹出笑话,便在信里附了张照片给我…"
曾经的新雅饭店现在已经更名为"南新雅粤菜馆"了,当记者昨天冒雨来到这家三四十年代文人名流们最常光顾的饭店时,发现它已经被改造一新,装修得金碧辉煌了。南新雅粤菜馆的李钰主任特地帮我找出当年茶室的图片,泛黄的照片里,几张铺着纯白桌布的圆形茶桌上各自摆放着一瓶鲜花,擦得锃亮的红木椅子下是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柚木地板,比起如今的豪华,当年的茶室更多一些韵致。
李主任介绍说,当时的新雅饭店三层楼,双开间,餐厅高雅洁净,室内装潢考究而不张扬。新雅的这种风格博得了一大批文人墨客的喜爱,不仅是巴金常来,当时蜚声文坛的鲁迅、戴望舒和林徽音等人也是这里的常客。整个饭店布局非常合理:三楼分大、中、小共28间房间;而二楼则专营散座小吃,中间是小圆台,两旁是火车座;底层为三开门面,东侧设立外卖,西侧在扶梯旁设立三张小太子公映苏打方凳。中间进门宽敞的扶梯能够直上二楼。
可以想像,在二楼那间正对着楼梯口的厢房里,33岁的巴金坐在小圆桌旁静静地喝着茶,看着当时的报纸,等着他素未谋面的笔友出现。突然,一阵轻盈的脚步声从木楼梯那头传来,巴金抬起头,照片上那个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梳着童花头,穿着校服的女生就在眼前出现了。她一眼认出了巴金,快活地笑着,好像见了熟人似的从厢房门口走了过来:"李先生,您早来了!"那一刹那,巴金心里的某根弦被拨动了…后来,那个女生改笔名为"萧珊"。八年后,他们以最普通的方式完成了他们的婚礼。
萧珊是第一个走进巴金内心的少女,在她之后,巴金再也不曾动情过。当我离开新雅的时候,雨仍然下着,我回望雨里的"南新雅粤菜馆",眼前又依稀浮现出那对年轻人初次相见时略带羞涩的笑脸…
2. 冰心就读的学校有哪些
1. 1920 《超人》 小说、散文集 商务印书馆
2. 1922 《闲情》 诗集、散文集 北新书局
3. 1923 《繁星·春水》 诗集 商务印书馆
4. 1931 《往事》 通信集 北京新华社
5. 1932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 诗集 北新书局
6. 1932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 散文集 北新书局
7. 1933 《去国》 小说集 北新书局
8. 1935 《平绥沿线旅行记》 散文集 平绥铁路管理局
9. 1935 《冬儿姑娘》 小说集 北新书局
10. 1943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 小说集 开明出版社
11. 1943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 散文集 开明出版社
12. 1943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 诗集 开明出版社
13. 1943 《关于女人》 散文集 天地出版社
14. 1945 《南归》 散文集 北新书局
15. 1954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 小说、散文 中国国际人文出版社
16. 1956 《陶奇的暑期日记》 小说 少年儿童出版社
17. 1957 《还乡杂记》 散文集 少年儿童出版社
18. 1958 《归来以后》 散文集 作家出版社
19. 1958 《再寄小读者》 通信集 人民日报、儿童时代
20. 1960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1. 1960 《小桔灯》 小说、散文、诗歌合集 作家出版社
22. 1962 《樱花赞》 散文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3. 1964 《拾穗小札》 散文集 作家出版社
24. 1978 《寄小读者》 小说、散文集 开明出版社
25. 1980 《晚晴集》 散文、小说合集 百花文艺出版社
26. 1981 《三寄小读者》 通信集 少年儿童出版社
27. 1981 《只拣儿童多处行》 少年儿童出版社
28. 1982 《记事珠》 创作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9. 1982 《冰心论创作》 论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30. 1982 《冰心作品选》 选集 少年儿童出版社
31. 1983 《冰心散文选》 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32. 1983 《冰心选集》(1—2) 选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33. 1983 《冰心文集》(1一3) 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34. 1987 《姑姑》 小说集 开明出版社
35. 1994 《冰心全集》(1-8) 全集 海峡文艺出版社
拓展资料: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3. 冰心的中学学校
冰心的我的老师中T女士是:她冰心中学时的代数和历史教员
4. 冰心是什么学校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人,1900年出生。冰心的父亲名叫谢葆璋,年轻时经严复推荐,入天津紫竹林水师学堂,毕业后成为海军军人。他为人正直,作战勇敢,曾任威远舰枪炮二副,参加过甲午海战。后任“海圻号”巡洋舰副舰长、海军练营营长、海军学校校长等官职。辛亥革命后,出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是近代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将领。冰心的母亲也是一位有很高文学修养的妇女。冰心从4岁起,母亲就教她识字。冰心在谢家排行老大,又是惟一的'女儿。谢葆璋视女儿为掌上明珠。父亲循循善诱,关怀、教育女儿成长。谢葆璋称得上是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当谢家的伯母、叔母们催促给冰心扎耳朵眼时,他就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他还不让孩子穿紧鞋。冰心深知慈父对她的疼爱,所以,她刚一感到鞋子有点紧,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一见,就立刻埋怨妻子:“你又给她小鞋穿了!”
谢葆璋在烟台任海军学校校长时,经常带女儿去海边散步,教小冰心如何打枪,如何骑马,如何划船。夜晚,就指点她如何看星星,如何辨认星座的位置。他还常常带领冰心上军舰,把军舰上的设备、生活方式讲给女儿听。谢葆璋作为巡洋舰上的青年军人,曾到过英、法、意、日等许多国家。有次,他从海外归来,气愤地对女儿说:“我觉得到哪里,我都抬不起头来, 你不到外国,不知道中国的可爱,离中国越远,就对她越亲。但是,我们中国多么可怜呀,不振兴起来,就会被人家瓜分了去……”接着,他又说:“我们堂堂的中国,竟连一首国歌都没有!我们这次到英国购买军舰,在举行接收典礼仪式时,他们奏完英国国歌之后,我们竟奏一首《妈妈好糊涂》的民歌调子,作为中国的国歌……”
在父亲的教诲下,冰心的心中从小就播下爱国的种子,它鼓舞着冰心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她就把攒下的10块压岁钱,送到申报馆,去捐款劳军。当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毫不犹豫地积极投身到学生的爱国运动中去。
冰心从小聪明好学,7岁开始读《三国演义》;8岁读《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23岁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专业。后来,她又去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回国,曾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她一生创作的作品,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是审美品位相当高的艺术品。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家和语言大师而享誉世界。
5. 冰心毕业于哪所学校
23岁即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
1911年进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了预科学习。
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毕业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
6. 冰心衣服
《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入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的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去。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见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倒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
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
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插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来,谢了她。她送我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接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了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候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
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有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7. 冰心校服哪些副本
太阳已从西边渐渐落下,月亮也随之从东边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照在大地上,好像给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月光照在高大的树上。树显得更加挺拔了;照在艳丽的花儿上。花儿显得更美了;照在羞涩的小草上,小草显得更加娇嫩了。偶尔有几朵厚云遮住了月光。大地立即变得暗淡了。过了一会儿,月亮慢慢冲出包围,出现在湛蓝的天空。刹那间,飘来了几多薄云。萦绕在月亮的身边,宛如仙子踏着白云要降临在地面上似地。
天上的云真漂亮,就像一个美丽的姑娘。早晨,云姑娘穿着粉红色的衣裳,向人们微笑着,好像在说:“小朋友们快起床吧,太阳公公要来了。”中午,云姑娘穿着一身白衣服,给天空铺了一层银白色的丝缎,好像说:“小朋友快回家吧!要不,太阳公公会把你们的小脸蛋晒黑的。”天上的云,千姿百态,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19、晚上的火烧云,甚是美丽,它和白天的云彩不同。但人们都期望它出现在傍晚。因为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在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所以人们很期望它出现在傍晚。
静静地坐在了树下,向远方望去。大约过了一刻钟,只见东方地平线上越来越红。突然,一个耀眼的红点,慢慢地,吃力地从地平线上跳出来。一瞬间半个太阳溜出了地平线,好像半个光芒四射的光球在一个大盘子里跳动。太阳越升越高。不知是谁把一块黑云扯在了太阳头上,一道道灿烂的光芒,把黑云下面镀了一层黑色的光柱。太阳终于扯开了黑云,冉冉升向天空。顿时,天空被映得红彤彤的。大地也被涂上了一层艳丽的金黄色。
乡村早晨的天空真美!你看,红的如火一般的太阳升起了,害羞的她拿着雪白的云朵,遮住了羞红的脸庞。厚厚的白云层层叠叠,一团团的簇拥在一起,看起来软软的,就如诱人的棉花糖一般,令人垂涎欲滴。太阳愈升愈高,散发着万道金色光芒,一架飞机划过天际,在天空中留下了美丽的弧线。湛蓝得如水一般天空映衬着红通通的太阳与雪白的云朵。多么美丽的天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