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满族服饰搭配衣服图片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还未入关,太宗皇太极就于崇德三年(1638年)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后孝庄皇太后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这是对满族女子缠足的最严厉惩罚。顺治十七年(1660年)下诏,要求普天下女子不再缠足,却终因积习难改,后取消禁令。但对八旗女子却从未开禁,道光皇帝还于十八年(1838年)重申禁令。 大清入主中原后,尽管满族的女性从不裹脚,但根据普遍的审美标准,大脚绝对不是漂亮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满族女性便发明了一种高底鞋,将脚藏在衣裙里,不会轻易显现出来。
满族女性穿的高底鞋的起源还有另外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作得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一种说法是,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耻、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记住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
2. 满族服饰图片大全(图文结合)
满族人皮肤白暂,眼睛细长,鼻子较挺;满族服饰中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等。
3. 满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图片
满族服饰的地方性特点也十分突出。由于地处寒冷,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这同汉族男子的“二十始冠”及束发绾髻,扎系布帻有着天壤之别。
满族人的帽子“寒暖异制”, 即冬天戴皮帽, 春、 秋戴暖帽,夏戴草编凉帽,并在帽子顶点缀着“红缨”,即醒目又艳丽。至于足下就更具有地方特色了,冬季普遍穿用的靰鞡鞋所用的靰鞡草,只有东北才有,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就是“足蹬鹿皮靰鞡”。
1.男子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2.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 、袖口 、领口、 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 、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这样缝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4. 满族族服装图片
1、头型:分长头型和圆头型两种;吉林以南多为长头型,黑龙江以及远东地区(俄罗斯的通古斯族群)多为圆头型,即宽面,颞叶(眼睛两侧)部位发达。
2、鼻子:鼻梁挺直,是指从眉弓到鼻梁骨(山根部位)连贯,没有明显的塌陷。鼻尖并不像白人那么高,所以从侧面观看的话,鼻梁的侧轮廓不会有太大的倾斜角度。
3、眼睛:大多数的满族人眼睛颜色偏黄或褐色;还有更加珍贵的灰色的眼睛,即瞳孔的颜色偏蓝灰色,在夜晚用灯光照耀会更加明显;现今在部分锡伯族人中能发现此种特征。
4、上眼皮内眦现象。
5、少数满族人头发或者胡须的颜色发黄,部分满人头发自然卷。
6、颧骨结构明显。
满族人其实也是比较好看的,毕竟满族的服饰很美,但是满族人有一个缺陷就是他们的脚趾甲属于双层,这样的脚趾甲不是很好看,一段时间之后再修剪显得不好看而且还很可怕。
5. 满族服饰搭配衣服图片男
满族明星: 关之琳、周海媚、吴京、胡军等。
1.关之琳:1982年便已经出道的香港女星关之琳也是满族人,她的满族姓氏是瓜尔佳氏,出道多年的关之琳在香港电影鼎盛时期给我们演出了N部经典的电影。
2.周海媚:和关之琳一样都是大美人一个的香港女星周海媚,也是满族人,她是满洲镶白旗人。不过周海媚在电影上没多大建树,不过在电视剧方面却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3.吴京: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6岁开始在北京市什刹海体校练习武术,1989年进入北京市武术队从事专业训练,师傅是吴彬。1991年获得全国武术比赛枪术、对练冠军。1994年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精英赛枪术、对练冠军。
4.胡军:满族,1968年3月18日生于北京,中国内地男演员。198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91年就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从事话剧表演。
6. 满族服饰穿着方法及礼仪
清时,有一种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倾,右手下垂的动作,叫做“打千儿”。“打千儿”是最常见的请安礼,介于作揖、下跪之间(请安礼具体又可以分为“打千儿”、“问安礼”、“跪安礼”、“蹲安礼”几种)。打千儿原是满族礼仪风俗,后是清代男子向人请安时所通告的礼节。
满族女人喜穿一种名为花盆底的鞋子,穿上这种鞋,行走活动都不是十分灵便,因而,她们在行打千儿礼的时候,通常是左右脚稍微前后相错,双手交叠放于腰间轻轻一蹲。
7. 满族服饰搭配衣服图片大全
喜欢因为自己民族的服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让人们认识并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民族的自豪和荣耀。此外,自己民族的服装还能够反映出当地的气候、地形、生活方式等特点,具有了解世界多样性的意义。如果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民族服装的历史、背景、材料等细节,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服装的美,还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独特性和特点,加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8. 满族服饰图案纹样
一、民族文化
1、语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
2、姓氏
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辛亥革命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3、骑射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精于骑射是他们的特技,也在他们的生活习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满族育儿所用的摇车,直到今天,很多农村仍然沿用。儿童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着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
满族风俗简介_满族风俗文化特色_满族禁忌有哪些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之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满族儿歌与民谣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狩猎生活的痕迹。
4、服饰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5、饮食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
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6、住房
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如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
满族风俗简介_满族风俗文化特色_满族禁忌有哪些
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冬暖夏凉。
7、婚姻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结婚对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长指婚的情况。
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携带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男方送的彩礼,全部作为姑娘的财产。
旧时满族结婚过程较为繁多,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户上撒,热闹一两个小时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8、礼仪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少辈每隔三天要给长辈打千请安,隔五天见长辈得叩头,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
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礼。
9、纪念
满族的丧葬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满族先民的丧葬仪式比较简约、粗疏,曾经有天葬、土葬、兽葬、树葬、水葬、火葬等形式。
入关前,满族以火葬为主,自顺治帝后期起,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满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形成了满族的特色葬俗。
二、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满族先民形成了富于自己民族特点的岁时文化,如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
满族风俗简介_满族风俗文化特色_满族禁忌有哪些
这些习俗与其受到汉文化影响有关,但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女真人在端午节有采艾蒿、吃艾糕、系长命锁、射柳祭天等习俗。
清入关后,满族的岁时文化与汉族文化结合,互相吸收,渐趋一致,其间仍然显示出满族岁时文化的某些特色。如满族春节吃饺子、吃萨其玛,满族的端午节不是祭祀屈原而是为了健身祛病等等。
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
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可达二丈,上扎松枝,高挂红灯,红灯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则于腊月二十四日悬挂“天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灯止。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
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