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尚消费行为
作为一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具体消费的观点,有追求完美的,有追求时尚的,还有追求适合自己的。但在实际消费中其具体行为却是实实在在的能说明你的消费观,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2. 时尚消费行为报告
是正规公司。
时尚购(FASHIONGOU)网络时尚生活购物广场,是一家已有十二年品牌历史的服装公司发起,联合电子商务和时尚消费品等领域优秀企业及机构共同创新打造的新一代网络时尚购物平台。秉承“一切以顾客为中心,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经营服务理念,倡导自然、自信、自由的快乐人生,品质生活。
3. 消费时尚的概念
首先,衣—穿衣会“混”才时尚。以前我们在一般的消费认识里面,认为要匀称、要对称、要调和。今年双十一展现出一番新的景象:多色彩碰撞带来新的视觉冲击,“撞色”的搜索人数提升了134%;创意给民俗刺绣带来新定义,含有“不对称民俗刺绣”元素的商品加购增加了360%;拼接元素突破季节面料的限制,“拼接”相关商品的收藏人数增长110%。
第二,食—5分钟搞定满汉全席。消费者生活节奏在加快,对吃的要求也加快了:“自热食品”的收藏数飙升14倍,半成品美食”的搜索增加61%,“即时”燕窝等高营养美食加购数增长87%。
第三,住—人乐居恰到好处。一人用或者迷你成了一个显著的趋势。为单身人士专门打造的“迷你”大家电的交易额提升92%;再也不用为量大而浪费,“1人用” 商品的搜索量比去年增加了190%;回家开门不求人,“智能门锁”的加购量提升了446%。
第四,用—人人都是处女座。爱美无关男女,可变美要分男女,“男士彩妆”商品的搜索量提升了157%;口腔的专业方案,让你武装到舌头,“舌苔清洁器” 的搜索次数提升92%;“白鞋去黄” 在小白鞋成为时尚后,相关商品加购人数飙升了277%。
第五,行—足不出户跑千米。空间不再是运动的限制,“大型” 家用运动器械的搜索量提升了147%;悄无声息的燃烧脂肪,“静音”在运动品类搜索人数提升74%;运动大件儿轻松装进柜,“可折叠”运动设备的加购人数增加了106%
第六,娱—年纪轻轻,萌宠相伴。消费者在猫猫狗狗上舍得花钱。告别独自外出的孤单,“宠物出行”系列商品的购买人数提升了239%;不做劳累铲屎官,“宠物智能”相关商品的收藏量提升163%;美美哒才能更亲近,“宠物美容”商品的加购人数增加96%。
第七,育—大宝二宝,相伴成长。放开二胎政策以后,在我们消费者群体里面二孩大量出现,很多商品都是买两份大宝、二宝都要买一份。例如,带两个出门也不累,双人推车的搜索人数提升了83%。
4. 时尚消费观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价值观有:
1、实用型消费观。
此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十分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
他们购买商品不一定是出于经济能力的限制,而是长期生活的经验使其形成了较为实际的消费行为。
商品的实用性是其最基本的消费动机,而款式、时尚等不是他追求的目标。
2、炫耀型消费观。
此类消费者十分注重消费商品时别人的赞美性评价和良好反应,以期通过某种商品的消费引起他人注意和羡慕。
一般来说,如果所购商品达不到这种目的和效果,他们就很难作出购买决策和购买行为。
3、追求个性消费观。
此类消费者十分注重所购商品的独特性,以显示其个性。
他们在商品的选择上较注意新奇独特,并且对各种商品的特性,特别是其消费效果有独到的看法,以图通过商品显示自己的个性。
此类消费者大多是有鲜明个性、敢于率先使用新产品的人。
5. 时尚 消费主义
时尚洋彩瓷器瓷绘图是民国初期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生活的记录。在瓷上留名的作者至少有七十余位,其中洪步余、潘肇唐、夏鼎臣三位为时尚洋彩瓷绘三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瓷绘了民国近二十年青年女性生活时尚的变迁,内容丰富,集绘画、诗文、印记为一体,不但吸收了近代绘画和书法的技艺,又融入了外来的西洋文化,实现了瓷与各方面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真正具观赏性、文化内涵、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珍品。
用瓷绘语言演绎和宣传,民国初期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美,揭示了中国写实瓷绘新篇章。
瓷器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景德镇的艺人们紧跟时代的发展,用瓷绘语言再现出青年女性追求时尚的这一社会热点,展示中华女性魅力的同时,也引领着时尚消费。民国时尚洋彩瓷是创新的写实主义瓷绘,是近代瓷绘的起源
6. 时尚消费行为问卷
有人一顿饭吃50元不觉得贵,有人花2000元买装备觉得值……现在的大学生消费有什么特点?我问了广州、武汉、北京的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一顿饭一般也就吃50块吧!
“一个月大概要花5000元左右吧。一般一餐50,基本都是点外卖,再加些水果。”正在读研究生的小颖,跟我聊起日常消费显得十分从容。
这似乎与那些天天嚷着想要实现“车厘子”自由的成年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挣钱的人1个月可能都花不到5000元,一个在校学生花这么多正常吗?
从问卷调研数据看,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都在1000至2999元之间,过着一日三餐30元刚好,40元略多的日子;像小颖一样月均消费在5000以上,一顿饭就能吃50元的学生还是仅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0%左右,属于少数。
毕竟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车厘子再好吃也不能当饭吃,有限的生活费他们还是更希望花在“刀刃”上的。
游戏打不过?花2000买个号!
比如,自己的游戏角色身上!“这游戏我算是老玩家了,结果上次遇到一个对手,我怎么都打不过,一气之下,我直接花2000块买了个号,把他干死了……当时就感觉这钱花的太值了……”一说到自己的游戏角色,本来腼腆的小伟,开始激动起来。穿着普通T恤牛仔裤的他,游戏角色却穿着几百块的皮肤。
对小伟这类游戏玩家来说,自己随便买几件T恤换着穿就行,但游戏角色的皮肤一定要是最新最潮的,他们担忧“穿太土没人跟你玩”。
在我们的调查中,给自己的游戏角色花钱比给自己花钱还舍得的学生,远不止小伟一个。除此之外,把钱花在直播、旅行、追星之类的上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当今大学生相较80后,对外面的世界、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游戏、旅行、高科技、为偶像打call无不涉猎。爱好多,花钱的地方自然也就多,即便嘴边喊着“吃土”,消费力却俨然追上了“中产”。
更何况,对于在饱暖富足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来说,对于同一样事物,怎么能允许自己落后于别人呢?
房子为啥要等到毕业了再买?
这种追求“上位”的心态,每个年代都存在,这在“入学三件套”上就能看出一二。
70年代,脸盆、水瓶、被褥等日用品算是大学生踏入校门的基本装备;
80年代,收音机、手表、钢笔开始逐渐流行;
90年代有随身听、传呼机、胶卷相机才算时髦;
2000年,谁上学要是没个手机,不带个AIR,没个minipad,都不好意思跟同学搭话;到了现在,三件已经远不能分出胜负了,更多的“套餐”加入了进来。
至于有房有车的学生,鉴于中国父母的“天下之忧而忧”,房子车子出现在大学生的自有物清单里也并不稀奇。汇丰银行对9个国家9000多名“千禧一代”(90后/00后)的调查中,中国年轻人住房自有率达到70%,为全球最高。只是,这项消费究竟是不是大学生们自己的意愿,就很难讲啦!
"佛系"观念搭配"狼系"支出!
毕竟当代大学的消费,多数是只考虑花钱时的心情,不考虑花后的结果。
随着电商的刺激,便捷的移动支付对货币概念的弱化,当今大学生在进行消费时,往往更加注重商品与自身的契合性,符合自己的个性气质才是最首要的,对这个价格是否适合他们的身份,反而不太敏感。
而且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当今大学生也更在意精神上的需求。报名网络课程,到健身房打卡,背包去环游世界,把钱花在无形的知识、体魄与眼界上。在他们看来为这些付费,也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并不算是浪费。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甚至还提出了“花钱省时间”的理念,把金钱与时间画等号,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不多耽误时间,他们认为青春中最宝贵的时间,是远比金钱重要的。
从我的问卷数据和采访结果来看,受访大学生中理性消费观念是主流: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不会过于奢侈,也不会吝啬。但是,在他们中存在的这种一边自称着佛系人生,一边却又进行着狼系消费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操作上的矛盾,却为他们在收入与支出上可能会出现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这次的调查问卷,让我们看到了当今大学生拥有的巨大消费潜力,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的前兆。但对于目前大部分仍无稳定收入的大学生,靠什么来满足自己这些需求?他们光鲜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如果你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请留下你的观点吧~
7. 时尚消费形式
时尚消费周期(cycle of fashion consume)是指社会上迅速流行的消费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
一般可劈为四个阶段:
(1)介绍阶段,即通过时尚带头人的购买、使用,开始为消费者知晓;
(2)迅速蔓延阶段,即由于其他消费者仿效,使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产品推广蔓延;
(3)普及阶段,即流行的最高峰,社会上有购买需求和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基本上都采取了趋时购买行为;
(4)下降停滞阶段,即由于消费者兴趣转移,流行消费逐渐消失。时尚消费在一个周期完成后,还可能“死灰复燃”,形成一种循环。[1]
8. 时尚性消费
消费者的需求:从“二八定律”到“长尾效应”;在短缺经济社会,商品销售的分布满足“二八定律”,即80%的市场份额来自 20% 的商品,口碑好、质量好的标准化商品可以高度支配市场。
例如曾经的科龙空调、海尔冰箱、桑塔纳轿车都占据了该细分市场的半壁江山,几乎成了该品类的代名词。在丰饶经济社会,商品销售则是呈现“长尾效应”,既有集中于头部的热销商品,也有分割出不同利基市场的海量长尾商品,市场“头部”和“尾部”几乎占据对等市场份额,甚至尾部更大。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这部分就是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是个性化的零散需求。这部分差异化的、少量的需求会在需求曲线上面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将所有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长尾效应”。长尾效应是丰饶世界的一种现象,只有头部,则无法满足用户的更多需求;只有尾部,用户则完全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无从下手。
“二八定律”和“长尾效应”对比如下:
2.消费的场景:渠道革命;
渠道是零售的载体,也是连接消费者与商品的媒介,是供应链的最后一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消费的升级,不断推动着零售业的改革,促进零售渠道的变革,从演化历程来看可以分为百货商场阶段、连锁商店阶段、超级市场阶段、购物中心阶段和无店铺经营阶段五个阶段。
从演化历程来看,零售渠道有两种发展趋势:
一是碎片化,渠道下沉,消费场景不断分散和重构,极致化购物的便利性。便利店、精品店、会员体验店等小型业态迅速发展,从近年来美宜佳、全家、7-11等便利店扩张式开店可见一斑。
二是集中化,渠道进一步集中,消费场景不断聚合,多样化购物的体验性,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大型业态持续做大做强,造就了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如火如荼的局面。
3.消费的连接:从“价格”到“逼格”;
在消费1.0时代还不是市场经济,在计划体制下,商品通常有价值而没有市场价格,产品大多数基于分配而不是基于交易。
消费 2.0 时代,“价格”成为购买决策的最重要考量因素,市场完全符合西方经济学里面的供求曲线,需求随价格上升而减少,供给随价格提高而增加,价廉物美的商品备受青睐,价廉优先。
消费 3.0 时代,“品格”成为关键的决策因素,物质文明生活的提升催生消费升级,过硬的品质和服务的格调成为商品的卖点,用户不再盲目追求低价,对“物美”的考虑开始优先于“价廉”。
消费 4.0 时代,“人格”成为交易触点,大众消费市场愈趋个性化,在工业化时代“只生产黑色福特汽车”的做法已行不通了。消费者需要个性化的产品,不仅仅要在功能上满足他们的某个痛点需求,还要在情感上,让他们对该产品产生一种“连接感”。
“产品 IP 化”成为零售客体的转型方向,要从三个层面进行产品打造:物理层面要求“有用”,至少要有 3 个功能差异点;化学层面要求“有趣”,能够与用户愉悦地交互;社会层面要求“有爱”,即有情怀,打造文化与情感的共鸣点,形成共同的价值群落
9. 时尚消费行为包括
是消费者市场。该市场是指为了满足个人或家庭消费而购买商品或劳务的市场。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少量购买,多次购买。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千差万别。
消费需求具有求新求异的特征,追求时尚。
消费需求还具有发展性,情感性,伸缩性,可替代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