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病学从材料中得到哪些提示
各位亲爱的家长,因现在到了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高发期,现有以下几点请您悉知一下,感谢您的配合!
1.幼儿入园前如发生下列情况,均不能入园:呕吐、肠绞痛、缝针、骨折未愈、哮喘发作期、幼儿发热在37.3度以上(在家休息康复,发热幼儿自然退烧后48小时、呕吐腹泻幼儿症状消失后72小时凭疾病证明材料方可入园)。
2.因现特殊时期,请所有幼儿不要带病入园,任何药物也不能带入园内,及时就医或在家好好休息恢复,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保护他人,入园凭疾病证明材料由保健室出具复课证明方可入园。
3.幼儿传染病(痢疾、腮腺炎、肝炎、红眼病、手足口、水痘、疱疹性咽峡炎等)应在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老师,以便做好班级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扩散。为了您的孩子快速康复并保护其它的健康儿童,病儿一律按市疾控控制中心规定进行隔离,病愈后凭相关病历及医院开具的痊愈证明带幼儿居住所在地的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复课证明,凭1个病历和2个证明方可入园。提醒家长的是,就医一定要和医院要病历诊断证明。
4.如幼儿共同生活的人患有(痢疾、腮腺炎、肝炎、红眼病、手足口、水痘等病)等传染病时,应主动向园内汇报,并暂缓入园,经检查确定无感染方可入园。
2. 在流行病学中,由于研究者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依法依规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3. 流行病学中的暴露不可以是
暴露级别(grade of exposure)是2019年公布的感染病学名词。
医务人员意外显露于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液、体液,可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程度。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职业暴露级别 一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 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 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 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 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 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三级暴露: 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 品。 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 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4. 流行病学中暴露的概念
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应急预案流程:
(1) 制订、实施医疗实验室安全操作和普遍性防护措施指南。
(2) 对有关人员(包括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等)加强艾滋病传播途径及自我防护的宣传教育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及自我防护能力,并持正确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3) 设有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系统。
(4) 落实好各项防止职业暴露的安全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医疗实验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规章,废弃物的消毒处理,个人防护用品和健康监护等。
出现事故时要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以便及时评估。
5. 流行病学上的问题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在预防医学各学科中,凡是涉及到专题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和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 卫生统计学(Health Statistics)是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学科。主要运用统计学、流行病学等知识和理论,从事数理统计的相关工作。
6. 流行病学的用途下面叙述正确的有
核酸的两种类型:根据戊糖,碱基的不同,核酸分为两大类,即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与核糖核酸(简称RNA)。这两类核酸有某些共同的结构特点,但生物功能不同。DNA是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复制,使每个子细胞接受与母细胞结构和信息含量相同的DNA;RNA主要在蛋白质合成中起作用,负责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变成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其中转移核糖核酸,简称tRNA,起着携带和转移活化氨基酸的作用;信使核糖核酸,简称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核糖体的核糖核酸,简称rRNA,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RNA与DNA的主要区别:
(1)戊糖——DNA是脱氧核糖;RNA是核糖。
(2)碱基——DNA是A、T、C、G(不含U);RNA是A、U、C、G(不含T)。
(3)DNA通常是双螺旋结构;RNA通常是单链,局部可形成双螺旋结构。
7. 流行病学任务中解释现象要用哪种流行病学方法完成
凝集试验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等。
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
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Widaltest)、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Wrighttest)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8. 以下对流行病学的任务表达错误的是
疾控中心它一般的上班时间都是每天早晨的八点到晚上的六点。
疾控中心他们的上班时间都是非常的规律的,并且在每个星期的时候除了值班的人员后,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是会有双休时间。
疾控中心具体工作职责:
1、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
2、拟订并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全国实施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价。
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
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
4、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